赵磊 等:拒绝容易,驳倒很难——历史决定论被证伪了吗?(之三)

赵磊 等:拒绝容易,驳倒很难——历史决定论被证伪了吗?(之三)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人们可以从逻辑上拒绝历史决定论,但却不能无视里贝特实验对自由意志所做出的否决性检验。

  赵磊 等:拒绝容易,驳倒很难

  ——历史决定论被证伪了吗(之三)

  赵晓磊 赵磊

  作者按:本系列博文来源于赵晓磊、赵磊《历史决定论被证伪了吗?——基于里贝特实验》(载《天府新论》2020年第6期)。此处转发时,加了三级标题,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如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一)不能容忍决定论

  里贝特实验确认了科恩胡博等人之前的实验结果。

  里贝特实验的科学含义是:

  ——在人的自由意志做出决定之前,其实大脑已经无意识地做出了决定。

  ——对于人的行为选择而言,只有生理层面的“无意识”决定,才是真正做出具有因果关系的、实质性的决定。

  ——因此,人们所意识到的“自我决定”或“自由意志”其实只是一个假象,是一个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事后理性化”的幻觉。如此而已。

  里贝特实验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它不仅给心理学和法学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相当程度上颠覆了自我认知的经验常识,从根本上动摇了强调自由意志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

  对于每个人的主观体验而言,自由意志恰恰是自我存在的根据,否定了自由意志,也就否定了自我

  所以,里贝特实验的结论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在 21 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心理学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被问询者认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决定论”的世界中。

  而跨文化研究则显示,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和哥伦比亚的成人均倾向于拒绝“世界是被决定的假设”。

  (二)也不认可里贝特实验

  很多学者,尤其是哲学家,并不认可里贝特实验的结论。

  其中,最典型的批评是指责里贝特把自由意志归结为“物理现象”而不是“心智现象”(“意识活动) 。

  比如,鲍曼斯特以弹奏钢琴为例,批评里贝特实验缺乏对意识活动的领悟。

  鲍曼斯特认为,里贝特实验就如同要求某人展示他的钢琴水平,但是又不能发出声音,最后只能通过观察他的动作先后顺序和测量钢琴发出的声波,来推断琴声是否由钢琴键所决定。

  有学者批评里贝特实验:“里贝特的神经学实验只是呈现了自由意志发生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能由此来推断自由意志的发生是否由在先的神经活动引起的。”

  还有学者批评说: “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技术是建立在可观察的数据基础之上的,无须也无法表述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所以仍然需要解释从经验的‘是’到规范的‘应该’的必要性。”

  总之,对于里贝特实验的结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可是哲学家却强烈要求科学家重新考虑他们的结论。

  (三)批评里贝特的依据很“唯心”

  拒绝里贝特实验容易,驳倒里贝特实验很难。

  尽管对里贝特实验的批评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遗憾的是,这些批评的依据大都只是逻辑上的论证,而缺乏实证的检验。

  问题在于,科学的结论不仅仅要有理性的逻辑推导,还要有实证的客观验证。

  在神经科学家看来,不论自由意志是怎样支配“心智现象”的,它都不可能是一个悬置了“物理现象”的纯意识过程。

  道理很简单: 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表明,意识现象能够离开人脑而存在。

  ——赵按:颅内生理学的观察业已证明,只有与脑中适当的神经活动相关时,有意识体验才会出现

  正如神经科学家所言:“理性”和“意识”也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所以并不存在“彻底无 ( 神经层面) 原因的自由”。

  换言之,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可以免于经验实证检验的纯粹的形而上学问题。

  因此,人们可以从逻辑上拒绝历史决定论,但却不能无视里贝特实验对自由意志所做出的否决性检验。

  人们固然可以指责里贝特实验只是刻画了“物理现象”,忽略了“心智现象”,但是,这种指责若要有说服力,就必须为“心智现象”提供实证检验,而不能仅仅给出“心智现象”的哲学思辨或“意识活动”的逻辑猜想。

  一言以蔽之,若要想驳倒里贝特试验,诸位就必须拿出“唯物”的实证依据。光靠“唯心”的猜想,那是万万不行滴。

  (四)实验还在继续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来自各方面的对里贝特的批评,神经科学家在里贝特实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比如,凯勒 ( Keller) 的测试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某种自然状态下 ( 或在无意识运动状态下) ,还是在里贝特所做的实验状态下,两者的准备电位时间基本一致,都是在有意识的意志反应之前0. 5 秒的时候开始的。

  美国神经科学家哈迦德和艾莫尔 ( Haggard and Eimer), 在1999 年重新做了一次类似于里贝特的实验。尽管该实验对准备电位的过程与 W (有意识行动意图) 的出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有疑问,但也发现了与里贝特类似的结论,即准备电位出现的时间早于有意识的意志出现的时间。

  不久前,神经科学家松、布拉斯、海因策和海恩斯等人 ( Soon,Brass,Heinze & Haynes) 改进了里贝特的实验任务,并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 FMRI) 技术,对被试者进行了全脑扫描

  结果发现,被试者做出的行动决定要比真实的行动提前约 1 秒,而在被试者做出行动决定 10 秒左右的时候,他们的额极皮层 ( frontopolar cortex) 和顶叶皮层 ( parietal cortex) 两个区域便产生了与决策有关的脑活动。

  这说明,无意识的脑活动要先于被试者产生决策意识长达 10 秒之久。

  换言之,在有意识的决策之前,额极皮层和顶叶皮层就已经在开始编码信息并做出选择了。这个实验有力地巩固了里贝特实验做出的结论。

  再如,简纳罗德 ( M. Jeannerod) 把里贝特的实验扩展到更复杂的行为中去 ( 比如让被试者画素描) 。他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自由意志是一种事后现象 ( post hoc phenomenon) 。

  这些实验的结果证明,自由意志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巧合产生出来的一种幻觉,并由此建构起来的一种因果叙述。④

  总之,神经科学的各种实验不过是重复验证了里贝特的结论而已。

  (未完待续)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导)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