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说“要靠总结吃饭”?

为什么毛主席说“要靠总结吃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1

  我一直觉得。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牛人”。

  一种像毛泽东这样,基本上没有拿过枪,也没有好好学过什么军事课程,但就是天生会带兵打仗,“用兵真如神”。

  除了四渡赤水这些经典之作,就是在井冈山上兜圈子,毛泽东都能兜出一套先进的游击战理论来,许多年以后还能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斗争。

  遵义会议上,曾经有人嘲笑毛泽东,说他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毛泽东当时就反驳了:呵呵。老子明明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我觉得以主席的天赋之高,别说是拿着《三国演义》了,就算是拿着一本《金瓶梅》,估计也能打胜仗。

  第二种像林彪一样。虽然林彪在政治上已经成了反面典型,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上的才华。

  与毛主席不同的是,这种才华更多靠的是黄埔军校扎实的理论学习,长期的战斗经验积累,以及超越常人的勤奋。

  关于打仗,林彪有一句名言:思考、判断、定决心、下命令。

  说白了就是谋定而后动,所以他战前往往做足功夫,而且不厌其烦地关注细节。

  林彪有个小本子,记满了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和损失等情况。

  打完一天仗所有人都累得要死,他却经常一个人对着这些枯燥的记录搞“人工大数据分析”,研究战术。

  除了记数据,林彪还特别喜欢记地图,硬生生记住了许多作战地图,有时候就凭着脑子里记的地图来作军事部署。

  天赋之外,光是这种勤奋都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不管是天才如毛泽东,还是人才如林彪,说实话,这种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离我们都很远。

  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质。

  再然后,我发现生活中许多优秀的人,同样也有这样一种特质。

  喜欢搞总结。

  

  2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接见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突然问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一脸懵逼,正要弱弱地问一句:“靠手?”

  毛泽东却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井冈山时,毛泽东总结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报给中央,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遵义会议时,又亲笔题注了《中央关於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打头第一句就是: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一耳光扇得是掷地有声啊。

  遵义会议后土城打了败仗,毛泽东又总结出三条教训:一是敌情没有摸准,二是轻敌,三是分散了兵力。

  直到1960年,还亲笔写了一篇《十年总结》。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

  作为毛泽东的“学生”,林彪自然也学到了这一招。

  打完仗后,其他人都会打扫战场、修整部队或者分发战利品,只有林彪干一件事:

  总结。

  他要求6小时出简报,24小时内出详报,逼着下面的人搜集材料。

  他则反复研究,进行复盘。

  辽沈战役的时候,他就是根据某个不起眼的战斗缴获报告,准确判断出了敌指挥部所在地。

  平型关大捷后,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平型关战斗总结》。

  没什么修辞,全是干货。

  比如“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使敌人的炮不好放”等等。

  从上面这些大实话,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林彪同志不会写鸡汤

  3

  我上高中时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是靠我党的会议串起来的?

  一大,洛川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八大,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好的同学,可以继续往下数)。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每一次开会都是对过去的总结梳理,都是对未来的思考谋划,也都是一次新的起点。

  再去看看国民党,对比非常明显。

  我看到的一段史料里就曾经写过:

  国民党自1894年兴中会创立,1913年正式定名国民党,直到1924年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召开一大之前,整整三十年时间从未召开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未制定出一部统一的行动纲领,内部思想涣散,山头林立,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开会总结,也是我党能战胜国军的一大法宝。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个人成长时,提到自己的一个方法:回馈分析法。

  德鲁克说: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所以说,做一次总结,就有一次收获。古今中外,好的方法都是通用的。

  4

  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机。——尼采

  我曾经说过,人生虽然参差多态,却总是有迹可循,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像是已经提前写好的程序,按照既定轨道走下去。

  要想跳出那些既有条件的影响,往往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

  所有的努力,又都需要内心有强大的意志和旺盛的斗志。

  乔布斯说的,你必须要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一群并不比你聪明多少的人所组成的。

  大多数普通人能做的事,你也可以做到。

  真正决定你们之间最后差距的,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的动机到底有多强大。

  而在我看来,总结除了能发现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也是在寻找内心深处的动机,在回顾自己的初心。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达成目标我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我还是不是当年那一个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毛主席。就在于他最终从迷茫中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1910年,毛泽东年仅17岁,正是三观塑造的时候。

  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把被杀的人的头挂在南门上。

  当消息传到韶山的时候,很多人都很义愤填膺,但没过几天就忘了。

  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被杀。

  不久后,当地的哥老会和地主发生冲突,逃到山里建了一个根据地,但最后还是被残酷镇压了。

  这一连串的事件给他年轻的心灵,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十年后,斯诺在同他聊起往事的时候,虽然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这段他仍记得清清楚楚,甚至于还清楚记得那个带领人民反抗的哥老会领袖叫庞铁匠,最后也被砍了头。

  这些事和他后来所经历的一切相比,小的微乎其微,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他对斯诺说,这几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一切举动都有了一个最初始的心,那就是对普通人深切的同情。

  九年后,他在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发刊词上,写道:

  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

  斩钉截铁,振聋发聩。

  从一个前路模糊、思想混乱的迷茫青年,到目光清晰、信念坚定的革命者,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觉醒。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年轻人,他是这么做到的?

  觉醒的道路,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

  所谓的顿悟,无一不是经过艰辛的寻找和痛苦的思考总结后,突然有一天的福至心灵。

  而总结,就是那条达到顿悟的最好捷径。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