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 ——答周庆怀、小布衣

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 ——答周庆怀、小布衣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小孩都是天才,现在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这是对现代教育最尖锐的批判。学生负担太重,升学压力太大,忽视实践、生活,忽视基本素质,忽视个性心理,而求同思维模式更加强化了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这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根源。毛泽东指出:“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同从事劳动有关

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

——答周庆怀、小布衣

王世荣

(政治学教授 文化复兴丛书主编)

  《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1]以及《论人的解放》两篇论文2003年春节在中国教育网《教育研究》栏发表后,得到教育同仁的关注,尤其是周庆怀、小布衣两位先生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此表现衷心的感谢。真理愈辩愈明,古人曰“识者为朋,非者为友”,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本应该早日作答,但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迟到现在才予以答复。

  (一)古代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我认为:“近现代教育走出门精英教育的峡谷,而步入大众教育的广阔天地,成为解放人性,开发智慧,激发创造的催化剂。‘科技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

  周先生认为“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大众教育,当然你家能不能拿得起学费是一回事,但是不讲身份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伟大的教育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说“孔子束修,已经标志着是大众教育”我却不能苟同。

  “束修”只一束乾肉,是当时最薄的礼,虽然如此,孔子从没有不予以教诲的,可见孔子的情操是很高尚的。然而就这样薄的礼,一般大众也未必能送得起,即就是送得起,也供养不起。孔子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孔子在政治上是维护奴隶制的,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可能扩大到奴隶阶层去。樊迟请教孔子怎样学农,孔子斥之为小人。他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倡导愚民政策,提出“学而优则仕”,给少数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这难道还不是精英教育吗?

  孔子那个时代根本就无法做到大众教育,而且封建社会也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在近代社会,教育才真正成了大众教育,因为大众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民主和法治的动力。如果仅有1%的人有条件可以接受教育(狭义教育),而99%的人允许受教育,但却上不起学,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大众教育吗?

  说现代教育有解放人性的作用,像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教育具有从神权下解放人性的历史作用,中国近代的民主和科学教育,具有从封建礼教的压抑下解放人性的作用,难道不是历史的事实吗?

  “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成为各国政治家的共识,这并是一个虚假判断。人所共知现代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现代化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普及,知识经济更是建立在教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当今世界连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到的国家领导人,还能称得上是政治家吗?从联合国科讲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二)个性与共性、知识与创新难道没有矛盾吗?

  我认为:“现代教育也有其内在矛盾,这就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冲突。”

  周先生指出“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从来就不是冲突的。离开共性的个性,离开了个性,共性是不存在的。创新离不开前人的知识,而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也会创新,她会变化食谱,尝试出菜肴的不同做法。”

  “冲突”与“矛盾”是同义词,我在文章中,先讲内在矛盾,后讲冲突,不能把二者割列开来。“共性离不开个性,个性离不共性”这是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斗争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指出:“个别只能在一般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都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2]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即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矛盾,是辩证法的灵魂,难道教育就可以例外?从现代教育来看,内在要求是个性教育,因为有个性才能有创新,但外在形式是规模教育,统一教材,统一规格,统一考试,是共性教育,尤其是东方式教育,崇尚求同思维,更加强化了共性教育,因此我以为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也是中国教育的突出矛盾。

  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创新本身就离不开知识,并且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但是知识并不能必然就导致创新,死学知识的书呆子往往是最没有创造性的人。因为知识“太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就越大,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够饱满,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中国现代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把传播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奴隶。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的典型形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的提出以及中小学目前的教材改革,就是认识到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在矛盾而做出的反应。我承认人人都有创新,但创新与创新教育是两个范畴,教育学上讲的创新是有特定内涵的。如果说“任何人时时处处都在创新”,那么还提供创新教育干什么?

  (三)“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辩析

  “小孩都是天才,现在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这是对现代教育最尖锐的批判。人们一下子接受不了,这在预料之中。有一句名言“天才进行创造,人才进行工作”,所谓天才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而这些素质儿童最好,因而最富于创造性。人们说艺术家、科学家都有一颗童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都是天才!”毛泽东讲天才无非就是聪明一些。我曾随机问过100个人,是大人聪明还是小孩聪明,有89个人回答小孩聪明。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二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婴儿境界”!因为在婴儿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罗丹说,“不是生活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当代世界天才教育学的崛起,给我们以重要启迪。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给孩子塞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开发其潜能和价值,鼓励其探索和创造,因为在孩子的脑细胞之中本身就保存有人类亿万年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秘码,教师的责任是激活它,把它引向创造之路。前景山学校的校长崔孟明曾经在《求是》杂志发表遗作,极力倡导过“天才教育学”[3],正好抓住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警世之言。

  现代教育以规模教育、知识教育、成才教育为基本特征。而中国的当代教育则是应试教育为基本形式,小孩子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以传授知识为天职,学生负担太重,升学压力太大,忽视实践、生活,忽视基本素质,忽视个性心理,而求同思维模式更加强化了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这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根源。

  成才本身并没有错,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成才对人生而言并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成了知识的奴隶,是人才却没有人生乐趣,那么这种教育就值得怀疑,就有改进的必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这个思想是富有远见的。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成才的欲望太强烈,家长和学校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狠不得一下子把学生都培养成博士,让他们读那么多的书,参加那么多的培训班,节假日也不得休息,结果怎么样,考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获奖的学生人数也不少,但是原创性、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却不多,中国国内至今无一人得诺贝尔科学奖,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杨振宁讲他们到美国读大学时,考试名列前茅,然而一旦研究问题就不知如何下手,经过几年时间才学会了适应美国大学的研究式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培养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性缺陷。

  说“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并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指出以成才作为教育根本目的是有严重缺陷的,是近现代人工具理性的产物,正像现代人崇尚金钱、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一样,我们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价值观,但指出其偏颇,总不能说是大逆不道吧!

  (四)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吗?

  指出现代教育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大骂现代教育,在肯定中否定就是思想混乱,这是什么逻辑?江泽民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一些教育问题“确实触目惊心,引起我的深思”,“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4],党的十六大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出于对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深深忧患,和对民族的前途负责,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而提出来的。

  刘吉同志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教育必须根本改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改一点,西补一点,中国教育必须加速改革,这个跨世纪的关键时刻,千万别错过机遇。”[5]中国教育如果不落后,不存在严重问题,为什么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指出中国教育落后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客观,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性,就是骂娘”,那么我要问,只有给中国教育唱赞歌,说中国教育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就是有自知之明,有责任感吗?

  由此,我联想到柏扬先生写了《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人死要面子,老虎屁股摸不得,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

  柏扬先生继承鲁迅先生的遗志进行国民性批判,是一片爱国之心,在台湾坐牢房,在大陆受批判,他只有流亡到美国去。我的文章中说了一句“中国教育落后”也被人指责,“没有理性,眼里看不惯,心里有怨气”,大有建议有关部门撤销“副教授”职务的危险,试问中国还有没有学术自由?

  (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研究的必要吗?

  “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

  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观和谐。而和谐精神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这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中现代教育的矛盾将得到消解、缓和,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

  这是我的文章的结论。周先生和小布衣的文章,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

  周先生说“这里描绘的未来教育,其实全是废话,教育历来如此,何况历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都在激励创造。”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扰,历史上的教育都在培养人的素质,都讲创新,中国还进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中国教育的落后,不仅是体制和手段问题,首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哲学的落后,教育思维方式的落后。建国后中国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这是中国的一个悲哀,这与学术环境有关系,而忽视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究竟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基本理念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性,这是不是一个理论禁区?如果说我说的会是废话,请问你们认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六)和谐精神应不应该提倡?

  小布衣说“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现实中是达不到和谐状态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对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们观察宇宙、天体、星座、孔雀的羽毛,原子的排列,都是有秩序的和谐的,当然也有不和谐性,和谐性与不和谐性是宇审万物的内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和谐只是一种理想,不和谐才是现实。秩序性、规律性、稳定性是和谐性的表现,无序性、偶然性、变动性是不和谐性的表现。不和谐性推动事物发展,和谐性也推动事物发展。万物由不和谐到和谐,由和谐到不和谐交替出现,然而总趋势是和谐,这就是宇宙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宇宙的和谐趋势反映在主体身上,就有了追求和谐,追求完善的欲望。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在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教育是人类高级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把和谐精神作为教育理念,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正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和谐现象,人们才改造现实,使之趋向和谐,实现和谐,这种和谐中又会包含新的不和谐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又会追求新的更高境界的和谐,这就是人类的历程,也是教育的使命。

  毛泽东指出:“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到得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6]

  和谐理念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近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的紧张、身心和谐受到了破坏;高扬国家主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和平被破坏,竞争加剧了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和谐;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人类认识到这些问题,力图改变这些问题,和平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提出了人文关怀,提出了情感智商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和谐精神是人类经过苦难的片面性发展而获得的一种理性精神。

  印度诗人、思想家、教育家泰戈尔在《阿什拉姆学校》中深刻地指出:

  “年轻的心灵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他生于一个人类世界,这人类世界与它周围的世界是和谐 一致的。

  这正是现在的正规学校那种严肃的、傲慢的、高人一等的教育中所忽视的东西。这种教育把孩子们从一个充满奥秘、充满人格启迪的世界中强行拉开;它仅仅是一种纪律规定,它拒绝考虑个性;它是一个设计特殊的工厂,以期获得相同的结果;它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教育渠道,而我们知道,生命之线并非直线。

  总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认识它,还要承受它。阿什拉姆学校的教育成果让我们知道,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文化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7]

  人有主体性,人所说的和谐带有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和谐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和谐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一定会带有个性差异,然而不能因为和谐精神的理想性和主体性,而否认教育和谐论的价值,更不能因为客观世界上大量存在不和谐现象,而否定教育追求和谐的必要性。追求和谐才是人类的前途,追求和谐才是教育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王世荣:《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

  [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3]崔孟明:《坚持“三个面向 ” 培养“四有”新人》,《求是》1998年第12期。

  [4][6]《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2年版,第286页,第73页。

  [5]刘吉:《按照“三个面向”改造中国教育》,《文汇报》1998年9月4日第8版。

  [7][印度]泰戈尔:《阿什拉姆学校》,《教育观察》2013年第2期。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法律实验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