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提出攻济作战的同时,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也提出了建议:
军委寒[十四日]寅令许谭兵团即进攻济南两电均悉。如果该部署主要是为了分散敌人,以帮助我们赢得时间休息,则我们意见不必如此。因此间各纵除四、八纵外,疲劳已大体恢复,仅弹药尚未得到补充,正争取分别补给中,半月至二十天内大致可完成。即或黄邱兵团仍全力转向对我们,我们亦可采分散成椅角形势,以争取休整。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攻击济南为最有效。
……
目前如即以许谭一部抢占济南机场,则恐部队本身有困难,难以连续作战,且势必迫敌北援,如是兖济仍有被敌占去可能。以许谭现有兵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得手,如以许谭专任攻济南,兵力虽可,但时间需长,敌仍可能来援。如邱刘两兵团北援,则许谭专任打援,亦感兵力不够。因此,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于打援中选择有利阵地,求歼邱兵团之大部或全部,均属可能。为求迅速攻占济南,必要时,此间可抽出几个长于攻坚速决的部队参战(估计有半月时间即可)。只要济南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转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属极大可能。[1]
中央军委对粟裕等的建议很重视,收悉该电后的17日酉时即电华东野战军首长和山东兵团许世友、谭震林等:“许谭所部暂在现地休息待命,看粟陈唐占领砀徐段及他部击破徐蚌段后,邱兵团动作如何,再定是否提早攻击济南。”[2]
23日,中央军委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接受粟裕建议,推迟进攻济南:
许谭,并粟陈唐张,告刘陈邓,华东局:
养电悉。
㈠按粟部情况,目前难于进行作战,雨季又到,你们各纵应即进入休整,地点在大汶口、兖州地区,暂定一个月,分为两期,半个月为一期,期满情况许可再延长之。粟陈唐张所部亦照此休整。韦吉部何时开始休整,由粟陈唐张规定令行。
㈡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军委
午梗[3]
此后的8月10日,华东野战军首长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的情况,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及其各自利弊报告中央军委:㈠集中全力转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作战,切断徐(州)蚌(埠)铁路,孤立徐州,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求歼出援之敌。㈡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对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兵力阻击之。㈢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地使用兵力。第一阶段以两个纵队夺取济南机场,主力用于打援。第二阶段以一部兵力阻击援敌,将主力转到攻击济南。
粟裕等认为;第一案“好处在于将战争完全带到陇海路以南,以减轻老解放区的负担(但济南未下老解放区还是须负担的),和迫使敌人非救援不可,以便于运动中歼敌。但其坏处则是:如此巨大兵团于新区作战,供应极感困难,将影响作战甚大,而各路敌人增援亦较容易,敌机械化部队易于活动,……且在此战役后虽能歼灭敌人一批有生力量,但很难达到孤立徐州的目的”;第二案“好处是使济南敌人工事及守备兵力不致继续加强,便于我军之攻击。如济南于短期中攻占,则对全国战局及政局均有好的影响,将造成下一步更有利的战略形势(贯通津浦、德石各路,使华北与华东联系,并便今后华东、华北兵力的转运),和解放山东兵团使其能全力转到外线机动。但坏处是济南守敌兵力已有相当数量,且设防已久,恐非短期所能攻占(估计需时二十天左右),阻援部队非常吃力。如援兵阻止不了,有打成僵局可能。若果如是,则对大局是不利的,且在重点放在打济南的情况下,兖州、济宁等大城有被敌人重占可能。如敌守济宁,我须再攻。如敌不守,则敌有破坏该两城市可能,亦为不利”;第三案“在部队有后方作战情况下补给容易,战力亦将大增。此役如能取得决定胜利,则对下一步全军转到陇海以南亦较为有利(敌人机动力少了,雨水也干了,向前延伸的补给线较安全了),对下一步孤立徐州作战的目的实行的可能性亦较大。同时各方援敌亦远,不易适时增援。坏处则是山东尚须挨过这最后一次的重大负担(可由冀鲁豫分负)”,
粟裕等认为:取第三案为最有利。[4]
两天后的8月12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央军委致华东野战军首长及华东局、中原局的复电,该电指出了粟裕等“倾向性意见”中存在的问题:“九月作战,预计结果有三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你们所说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五军[5]等部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你们第三方案之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其弱点是只以两纵占领飞机场,对于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到了那时,我军势必中途改变计划,将重点放在真打济南。这种中途改变计划,虽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好,但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
中央军委提出了以粟裕等上报诸方案中第二案为基础的“攻城打援协作案”:“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即采取你们第二方案,争取上述第二项结果。我们觉得这样做比较稳当,比较能获结果。因为此次作战,是在区兵团[6]主力被歼,邱、黄[7]受重创,二十五师后撤的情况之下,虽然新来了八师、六十四师,至多只能抵上区兵团主力之被歼及二十五师之后撤。你们集中六至七个纵队不但能阻住援敌于适当地区而且能歼灭其一部分,至少能保障攻克济南。这就是我们所设想的攻城打援分工协作计划。”
针对粟裕等关于第二案中担忧的“坏处”,中央军委指出:打援部队之“一切正规兵力均应位于正面,先求阻击,然后寻机歼其几部”。援敌之部署,“极大可能是以一部位于运西(例如金乡)以钳制我军一部,而以主力沿津浦路北进援济。或者相反,以一部抗击津浦路,而以主力沿运西北上援济。因此,我军必须事先夹运而阵,并构筑几道防御工事,以便随时转移兵力于运东或运西阻击与歼灭敌援”[8]。
中央军委这个“打援兵团夹运而阵”是个机动灵活的部署要旨——山东境内运河济宁以南段就是微山湖,这对敌对双方来说都是一道巨大的天然地理屏障,严重阻碍着双方兵力的东西向机动。以华东野战军能够动用的打援兵力,如果过于靠前部署,则很难兼顾这个天然地理屏障的东西两侧。在微山湖以北“夹运而阵”,就可以根据来敌的态势适时调整重点以应对,在运河两岸实施兵力的机动转移;而敌军从徐州方向北援济南,无论走运西方向还是沿津浦路北上,在到达济宁之前,都无法避开微山湖这个地理屏障进行东西向机动,从而受到极大的限制。
最高统帅就是最高统帅,格局和主次拎得非常清爽:鱼和熊掌能得而兼之当然好,不能兼之,那就得有主有次,首先保证拿下一个,再争取锦上添花。以当时华东野战军对该地域国民党军兵力对比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攻城打援协作案”的确是一个稳妥可靠切实可行的方针。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很快据此提出了“攻济打援”的作战原则。
[图2-2]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决心示意图(来源:《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年11月第1版。重绘:刘鹤;校核:周军)
注释
[1]《粟裕等关于攻击济南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7月16日午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72~第73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央军委关于许谭所部暂在现地待命致粟裕、许世友等电(1948年7月16日酉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79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中央军委关于部队休整致许世友、谭震林并粟裕等电(1948年7月23日)》,《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84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4]《粟裕等关于雨季休整后的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8月10日4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86~第90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五军,指国民党军整编第5军,下辖整编第5、70师,邱清泉任军长,亦称邱清泉兵团。1948年9月扩编为第2兵团,邱先后任兵团副司令官、司令官。
[6]区兵团,1948年6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决定以整编第75、72师组成一个兵团,由第6绥靖区司令官区寿年兼任兵团司令官,称“区兵团”。该兵团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于豫东战役中被歼,区寿年被俘。
[7]邱、黄,指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
[8]《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的初步设想致粟裕等电(1948年8月12日19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91~第92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