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
2025.2.2
张蕴钰(1917-2008),河北省赞皇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中,张蕴钰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
上甘岭战役,炮兵火力密度远超于二战中任何一场战役的水平。接到命令的第十五军,依旧拿出“势如破竹”的气势,完成了这场载入史册的“以劣胜优”的战斗。担任军长的 秦基伟毫不客气地说 :“我有两个好参谋长,一个是谷正伟,另一个就是张蕴钰。”
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时打成了“万岁军”,第15军打胜了更加艰险的上甘岭,15军将士认为至少要“九千岁”嘛!于是,第15军是“九千岁军”的美名便流传开来。
1955年,张蕴钰被授予大校军衔,1958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靶场基地主任(司令),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一. 第一任核司令
1.重任在肩:
1958年5月22日,在周恩来的全面部署下,就研制核弹问题专门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成立研制机构、建立核试验场等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当时担任驻防大连的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经老首长陈赓大将推荐,担负起了建设共和国核试验基地第一任核司令的重任。
2. 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1958年10月2日,勘察大队队长常勇陪同张蕴钰乘火车去了敦煌。到达驻地后,他详细地看了苏联顾问对核试验场的设计:试验场可试爆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提出的编制有靶场主任、学术秘书等,还有力学测量室、光测量室。所有这些就是苏联专家提供的有关建设核试验场的全部知识和材料。
张蕴钰看了这些材料之后感到十分地震惊,他怎么也不理解:美国在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试验场为什么只能试验2万吨级的原子弹?
张蕴钰是个不甘心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的人,他要亲身了解一下这个已定的选址,要亲自核实一下已有的资料。到任不久,他便亲自驾着汽车没日没夜地奔驰在已选定的试验场区。塞外古地,旷古长风,雄关大漠,滚滚沙土,使这片原始荒漠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奇丽的图画;千佛洞,烽火台,鸣沙山,汉长城,在这里聚起了历史的凝重。这里离敦煌只有120公里,太近了,敦煌的历史古迹太多了。工程一旦上马,这一切必然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另外,搞建设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唯一的堰塘水已快枯竭,只剩下一片片荒草无奈地在寒风中瑟瑟颤泣。
"专家讲这里能搞2万吨的试验……"随行人员还想解释下去,却被张蕴钰的吼声刹往了:"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苏联)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2万吨之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3.大胆瞄向——罗布泊!
张蕴钰对敦煌场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召开会议,科学而又理智地对它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全方位的权衡和分析。会议最后决定:否定现定场址。
张蕴钰详细周密地论证了我国今后核试验的发展也会以地下为主,但根据勘察资料表明,场区地下水流向为西东方向,流经甘肃、陕西,对地下水资源会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受到气象、地理等条件限制,试验当量只能在2万吨左右,最大当量不能突破5万吨级,整个试验场区没有大的发展前景。
张蕴钰专程来到北京,在陈赓大将召开的办公会上,汇报了敦煌场区的情况,提出了重新建场的建议。经会议反复研究,最后同意了张蕴钰转场的建议,并把新场址初定在罗布泊地区。
4."死亡之海"乃"风水宝地"!
1958年12月,张蕴钰一行20余人经过3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黄羊大沟。在这一地区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对地貌、水源、土质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里北部有海拔5400多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和它的支脉海拔2000米的鲁克山,南有海拔5000米的阿尔金山,南北两山组成两道高大的自然屏风;东部为丘陵,再南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并有罗布泊和孔雀河丰富的水源,正中部是一条南北宽60公里、东西长100多公里的原始戈壁,周围300多公里内不仅没有村落,也没有可供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的只是海浪般连绵起伏的沙丘和寸草不生的砾石。古代的僧侣行至这里曾望漠悲叹:"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唯以死人骷骨为标志耳。"西方的探险家称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可眼前这块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不正是张蕴钰将军刻意寻找的"风水宝地"吗?
1959年1月下旬,他陪同万毅副部长、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对罗布泊选场区进行了空中考察,孔雀河到北山之间有60余公里,东西长100余公里,地势平坦,海拔1000米,地质为冲积土,有些地面是戈壁,施工筑路可以就便取材,常年风向为西,下风方面至敦煌420多公里,其间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未发现有价值的矿藏。"万毅、唐凯听后连连点头称好。
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罗布泊为核试验基地。作为核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也正式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二.艰苦卓绝:
1.五万建设大军:
1959年5月下旬,张蕴钰率领刚刚组建的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罗布泊。这是继王震部队之后,新中国史上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不闻连天号角,没有金戈铁马,从硝烟战火中走来的军人将在千百年前经历过血与火浇铸的古战场上,静静地拉开铸造核盾牌的序幕。
首先面临的便是生存问题。他们因地制宜地搭帐篷、挖地窑、盖简易营房,并在营房周围垒起了一排排的麻黄草,扎成了一棵棵人造树。这种因陋就简的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解决了人畜的防暑防寒和设备器材的储放问题,而且还给荒凉的罗布泊带来了一个人造春天。
2.司令失踪:
9月的戈壁滩正是喷火的季节,太阳像个硕大的火盆悬在头顶,呼呼地向他们喷射火焰,最热时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胶鞋底被烫得变了形,人被晒成了绛紫色,脸上卷起层层红皮。成群结队的毒蚊,更是使得人们寝食不安。茫茫荒野,沟坎纵横,沙丘遍布,自古就没有路,所有地形几乎一个模样,野外作业完全要靠自己识别方向,时刻都有迷路失踪的危险。
一天,张蕴钰带着张志善、史国华6人分乘两辆小汽车外出勘察归来。快到营地时,张蕴钰见天色尚早,就独自开车继续在营地周围勘察。可预想不到的是,狂暴的风沙突然降临,就像绵密的帐幔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车辙淹没了,视距不足30米,使得刚离开不久的张司令竟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天越来越黑,大风裹着砂石把车身打得"叭叭"作响,车在戈壁滩上来回地奔跑。到了下半夜,油耗尽了,还是没有找到原路,他只好以不变应万变,干脆把车停在沙丘边的一棵枯树下,关紧车门,靠在车座上闭目养神,可连日的劳累使他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由于张司令的失踪,整个指挥部里的人彻夜未眠、忧心忡忡,出动了大批人员、车辆四处寻找。直到黎明时分,当他们终于在离营地还不到2公里远的一个小沙丘后面找到自己的司令员时,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同志们紧紧围着疲惫的司令员,有的人竟流下了泪水。
3.你走你的,我干我的!
1960年,中国遇上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世界上一阵阵反华恶浪也接踵而至。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中苏"10•15"协定,撤走援华的全部技术人员和专家,343项合同被中止,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被取消,给核弹研制和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之路。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张蕴钰挺起腰杆,以一个革命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的胆略和气魄,勇敢地迎接着无情的挑战:你走你的,我干我的,"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
由于孔雀河濒临枯涸,为保证部队用水,张蕴钰作出"苛刻"的规定:"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常常是一盆水,洗完脸后留着下班后洗手,晚上洗脚,澄清后再用来洗衣服。身为司令员的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洗脸不用盆,一个小茶缸,先洗脸,再刷牙。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以至日后回到北京,他的这种"习惯"常使孩子们啼笑皆非。
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张蕴钰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内专家、技术人员,鼓励他们敢于探索、艰苦创业。他还经常深入科技人员中间,与他们唠嗑、拉家常、交朋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亲自批准两位教授享受司令员的待遇。
基地的生活很苦。主食是当地的面粉和小米。因用水困难,米很难淘净,饭里含沙,人们硬是含沙而咽;新鲜蔬菜经过长途运输,都变成了干菜和烂菜,主要蔬菜只能靠榨菜和葱头。很多人因营养不良生病,烂嘴烂舌流鼻血,夜盲症像瘟疫一样流行。张蕴钰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他托许多人说情,从兰州买来一些鱼肝油丸,发给科技人员和部队,聊作补养。至于鸡鸭鱼肉,更是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禁区"。
4.奋战不息:
由于经济愈发困难和其它原因,基地又遇上了整顿"下马风"。一些单位被撤销,干部被调走,人们议论纷纷,担心核试验还能否搞下去。张蕴钰一次次讲中央领导对核武器试验的重视,讲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10多次亲自过问基地进展的情况。有一次周总理出访亚非国家,途中在乌鲁木齐作短暂停留,在和新疆自治区领导共进晚餐时,总理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中央在新疆有个原子武器靶场,那里的条件艰苦,任务很艰巨,希望自治区领导能给予帮助和大力支持,我代表他们向大家干杯。"张蕴钰说:"就凭这些,我哪也不去。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非要在这里搞成自己的原子弹试验场!"
在经济困难、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民族的自尊心、历史的使命感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张蕴钰率领着他的部队,继续在罗布泊奋战不息。
就这样,5万大军在张蕴钰的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于1963年12月底完成了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公路、机场、地下工事修筑齐全;指挥、通信、监控、检测、观察等设施均建成并测试完毕;102.438米高的铁塔也庄严地矗立于戈壁之中,只等着与"神弹"拥抱。
三. 大国重器:
1. 重器先行:
毛主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1949年春,经毛主席拍板决定,中央拿出5万美元(总量的六分之一)的外汇,让准备去巴黎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一介书生钱三强,设法购买一批用于原子能研究的先进器材、书籍和实验药品。
1950年5月19日,在朝鲜战争前夜经毛主席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称为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所长为居里(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女婿)高徒钱三强博士,王淦昌和彭恒武为副所长。一批自欧美归国的爱国学者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邓稼先等人在钱三强的主持下,正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并由程开甲执笔完成了《国家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初步技术方案》,预定两年内完成各项研制工作,最迟在1964年夏秋之际进行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可一世的美国一直咄咄逼人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甚至嚣张地将原子弹运到了停泊在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对中国进行核模拟袭击,还将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到日本冲绳岛,叫嚣着要用包括原子弹在内的所有武器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击。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说“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厦门将是第二个广岛”。白骨精宋美龄积极煽动美国动用核武器打击中朝联军。
2.重器惊世:
1964年10月14日,硕大的原子弹被稳稳当当地吊升到爆心铁塔的顶端,静静地等待着施展雄风的时刻。当天下午,国家首届核试验委员会在试验场指挥所召开全体会议,总指挥张爱萍代表中央军委、国防部庄重地宣布:10月15日15时核爆炸试验准时进行,因飞机弹射装置故障未能如期发射成功。
10月16日清晨,高擎着原子弹的铁塔周围数公里范围内万籁俱寂,各部队、各参试单位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孤独的风呜呜地缠绕于飞机、坦克、火炮等效应物阵地,茫茫戈壁似乎又一次在感受着战前的宁静。当天上午,张蕴钰带领原子弹研究所所长李觉、核试验委员会副主任朱卿云和安装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原子弹引爆装置的最后安装,并最后一个撤离爆心危险区。
12时前,各种指挥、控制、监测等设施完成了最后一次严格、周密的调试。各个岗位均进入了一级待命状态。
15时整,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滚来一阵雷鸣般的巨响。当腾空而起的巨大火球映入张蕴钰的眼帘时,防护墨镜后的双眼涌出了两行积蓄已久的热泪。
张蕴钰默默地看着狂欢的人群,望着一堆堆由高大铁塔和效应坦克等装备熔成的赤色毛铁,他似乎看到了共和国的未来,看到了祖国已崛起在世界强国之林。是的,虽然建场工作多多少少带有一种突击性,但试验场区的整体布局、工程设施、工程质量等方面都是从长远宏观的角度来建构的。从中国核试验发展的前景来看,一个永久性大气层核试验场已是初具规模了。罗布泊不再是"死亡之海",而是共和国的新生土地,中国人民在这里树起了一座崭新的国防尖端技术的里程碑。
兴奋之余,张蕴钰将军文思泉涌,脱口而出两句诗:
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
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3.重器双雄: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氢弹,氢弹成为新中国核弹家族
亟待补充的重要一员。在研究氢弹时中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
美国人于1954年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1956年才首次由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
中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为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工作者们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象的。在探索的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当时大部分计算工作还要依靠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计算机,有关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
准确地算出为止,此台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劳,当时中国拥有的轰炸机的最大载重量小于10吨,所以氢弹的设计总重量也必须小于10吨,执行空投氢弹这个任务,轰炸机需要改装,必须保证人员和飞机在投掷氢弹以后,绝对不受到放射性污染在核试验现场。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时左右,聂荣臻元帅等各部门领导人,在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的陪同下提前来到了核试验场战壕。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蘑菇云随之升腾而起一时间,举国沸腾那天我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世界!
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速度之快让许多国家认为这是个奇迹。(54年前的今天,中国震动世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中国青年网 2021-06-17 )
四.再立新功:
1978年,已经升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司令部参谋长的他,仍然坚持在核试验第一线坐镇指挥,主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及通信卫星等试验任务。
1964—1996年,罗布泊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
张蕴钰直接参与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试验等试验任务,推动了我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第一颗潜地导弹、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的试验任务。
随着一个又一个试验的成功,我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地位也不断提高,军队也因此更加系统地步入到了现代化、革命化和正规化的进程之中。
五.暂停核爆:
1996年7月29日,将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世界和平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页,这一天,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国制造原子武器就是打破核垄断核威胁,维护中国和平、亚洲和平、世界和平。从毛主席主席到核司令张蕴钰,企盼世界和平,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强有力的盾牌,和平不能祈求帝国主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作为中国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赋词一首:
光天化日,原子弹,电闪地震雷鸣。
寰球世界,伫立听,中国音响声明。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寇如狼虎。
百年忍辱,天安门狮吼。
备而不用持衡,防止核战争,保住和平。
世人皆望。好环境,生产发展兴隆。
诸国共识,原子弹无用,消此灾星。
鞠躬尽瘁,净化大地晴空。云淡风轻
当1964年的10月16日张蕴钰在罗布泊畔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高塔上,手握那启动核爆炸的金钥匙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总有一天全世界能够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彻底销毁核武器。
回忆往昔的岁月,伟大的历史事件,壮阔的人生旅程,在张蕴钰简洁的话语中都变得像一缕烟,像一片云,那样轻淡,那样自然。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