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赶到济南前线的许世友致电中央军委,表达了决心及相关意见:“以现在情况打下济南是有把握的。但在部署上来看,我们兵力不集中,没有重点的使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对我不利,尤其是对济南。我们攻击兵力现已布置好了,我也不能变动,第一步就是这样。但第二步时,我一定集中使用兵力”,“对援兵方针,应是攻势、运动、防御战,能歼灭敌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计划太大,重点是一个,勿使计划太大,结果小”[1]。中央军委于当日复电许世友并告华东野战军、华东局等领导:“你所说的有重点的使用兵力,是正确的。此次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即目的与手段应当联系而又区别。目的与手段应当联系而又区别。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攻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电报还进一步明确:整个攻城指挥由许世友担负;整个攻济打援战役指挥由粟裕担负。[2]遵此,华东野战军又在兵力使用上作了局部调整,最后确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计划:攻城方向: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的44%弱、约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特纵工兵团、坦克分队(4辆坦克)亦配属攻城集团,担任攻城任务。坦克参加作战,在关内的人民解放军中尚属首次,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在心理上给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以鼓舞,给国民党守军以震慑;阻援打援方向: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的56%强、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集团,由华东野战军前委直接指挥。
这一部署变更,充分体现了“攻济打援”原则。
攻济作战定于9月16日正式发起。
在攻济作战发起前夕,因得悉济南守军最高指挥官王耀武已电请南京国防部空运正在苏北休整的整编第八十三师主力[3]增防济南(该师已有一个旅在济南)的信息[4],粟裕于9月11日酉时致电山东兵团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提出重新研究攻济作战方案,并拿出了三个相应的选择,比较重要的是其中的“乙案”和“丙案”:乙案,“将攻坚集团就现态势继续作攻坚之充分准备,而以打援集团之一个兵团向徐州东南郊攻歼外围,以配合江淮、豫皖苏部队及一、八纵,对徐海、徐蚌及商兰段之破击,造成攻击徐州之势,以吸引敌人注意力于徐州,尔后适时发起对济南之真面目攻击”;丙案,“仍照原计划发起对济南之攻击,以吸引敌人北援,尔后以打援集团,分由徐州西北、东北两方进迫徐州,以调动援济之敌回援徐州,而于运动中求歼其回徐部队。我攻济集团则视机以一部阻援,或乘敌人援徐之际而继续向济南攻击”[5]。
攻济前线指挥员许世友再次表现出坚决担当的决心与信心:“八十三师是否已空运济,尚难肯定,但我们在精神上假定该敌已到济为稳重。攻济第一步,以攻下机场为主。东边也应攻击,才能作有力之配合;否则,敌易集结全力向机场反扑,使我不易得手。加之机场方面地形狭隘,最多只能使用两个纵队,否则拥挤一堆,徒增伤亡,于事无益。因此,攻济部署不作大的变动,仅以十三纵紧随鲁中南纵之后,必要时参加机场作战。”[6]
中央军委对许世友的意见予以了肯定。
13日丑时,中央军委致电粟裕并山东兵团许谭王及华东局、中原局,明确指出了粟裕所报三种方案中的“乙项方案不宜采用”:
粟裕同志,并告许谭王,华东局,中原局:
真酉电悉。我用一个兵团攻徐东南郊外围之敌,另以几部兵力发动向徐海、徐蚌、商兰之破击,造成攻击徐州之势,以求牵制徐敌不敢北援。因刘峙有三个有力兵团分驻商丘、新安、蚌埠三处,随时可以集中徐州附近,除给我分散各部以反击外,尚有充分兵力(十个旅以上)组成一个集团北上援济,此时,我分散各部势必被迫调回,兵力疲劳,处于被动,恐已难达打援目的,因此乙项方案不宜采用。甲、丙两项方案是按照原计划作战的两项打援方法,这是可以依据敌援情况临时选择的。因此,只要你们在八十三师加到济南后,仍有把握夺取飞机场及在济市外围歼敌一部,你们仍以按照原计划发动攻济并在徐、济间准备打援为适宜,只要你们能在飞机场及其附近歼敌二个旅左右,则济市之敌等于没有增加。除非你们对夺取飞机场及在济市外围歼敌二个旅左右业已完全无把握,那就只好根本放弃攻济计划,而另作其他计划。但即使如此,亦不妨试攻一次两次,假如试攻无效,对我亦无大损失。
军委
元丑[7]
至此,攻济作战方案完全敲定。
注释
[1]《许世友关于打下济南有决心与把握致中共中央华东局并中央电(1948年9月11日)》,《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14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央军委关于济南战役的目的和兵力部署致许世友等电(1948年9月11日亥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18~第219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当时隶属于第2兵团邱清泉部,下辖第19、第44、第63旅,军长周志道,副军长杨荫、参谋长崔广森,除第19旅已在济南外,师主力正在苏北休整。济南战役后,该师改编为第一〇〇军,下辖第44师、第63师,改隶第7兵团黄百韬部,后在淮海战役碾庄战斗中被歼。
[4]1948年9月2日,徐州“剿总”刘峙电请“缓运八三师,先运济南粮弹及工事材料”,“徐州空运用油存量有限”;10日,蒋介石以申灰挥中电令徐州“剿总”:“八三师缓运济南”,“核准八三师候状况必要时再行空运济南”。(《济南会战》(国民党军战后总结和检讨),转引自《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26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粟裕关于重新研究攻济方案致许世友、谭震林等并报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11日酉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16~第217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许世友等关于攻济部署不作大的变动致粟裕并报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12日午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22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实际上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三师主力后来并未空运济南。
[7]《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以按原计划进行为宜致粟裕等电(1948年9月13日丑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32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