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   以特朗普和“欧洲三娘子”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力量重返美欧政治舞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已经被赶下台的西方右翼力量会重返政治舞台?答案很简单,因为右翼政治力量取代左翼政治力量而成为人民的...

    Read More

  • 《平原作战》(Fighting on the Plains)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未被正式列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但在文革后期(1970年代)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作品,与《杜鹃山》等剧...

    Read More

  • 《杜鹃山》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它未被正式列入“八个样板戏”的经典八部作品,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享有类似的政治与艺术地位。这部作品由北京...

    Read More

  • 《沙家浜交响乐》(Shajiabang Symphon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基于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它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70年代创作完成,作为样板戏...

    Read More

  • 《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初版于1945年作为歌剧首演,后改编为芭蕾舞剧,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

    Read More

  • 《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首演于1964年10月,由国家芭蕾舞团(现为中央芭蕾舞团)创作。这部...

    Read More

  • 《奇袭白虎团》(Raid on the White Tiger Regiment)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创作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

    Read More

  • 《海港》(On the Docks)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于1964年由上海京剧团创作,后经江青指导修改,于1972年定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港口工...

    Read More

  • 《沙家浜》(Shajiabang)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创作于1960年,经过多次修改后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新四军与当地群...

    Read More

  • 《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首演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完善,于1960年代成为样板戏...

    Read More

  • 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Raid on the White Tiger Regiment)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创作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深入敌后,奇袭南韩“白虎团”指挥部的英勇故事。它通过紧张的战斗场面、鲜明的英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展现了志愿军的智慧与无畏精神,是样板戏中以战争题材为主的经典之作。

    ---

    基本信息
    - 类型: 现代京剧  
    - 创作时间: 1958年(初版),1964年定型为样板戏  
    - 首演单位: 山东省京剧团  
    - 编剧: 山东省京剧团集体创作,江青指导修改  
    - 音乐设计: 融合京剧传统唱腔与现代军乐  
    - 导演: 山东省京剧团集体执导  

    ---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朝鲜战场,金城战役前夕。南韩“白虎团”是美军指挥下的精锐部队,妄图反攻志愿军阵地。志愿军侦察排长严伟才奉命带领小分队深入敌后,伪装潜入“白虎团”指挥部,最终成功摧毁敌军指挥体系,为大部队反攻创造了条件。

    主要情节
    1. 任务下达  
       志愿军连长接到上级命令,派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小分队执行奇袭任务,目标是摧毁“白虎团”指挥部,切断敌军的指挥链。严伟才与战友们迅速制定计划,准备深入敌后。

    2. 伪装潜入  
       严伟才等人缴获敌军军服,伪装成南韩溃兵,混入“白虎团”防区。他们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机智,突破层层盘查,成功接近指挥部。

    3. 智勇交锋  
       在敌营内部,严伟才与敌军头目斗智斗勇。他利用敌人的傲慢与疏忽,一边应付盘问,一边暗中摸清指挥部布局。关键时刻,他与战友配合,迅速控制局势。

    4. 奇袭成功  
       严伟才发出信号,志愿军小分队趁夜突袭指挥部。经过激烈战斗,他们炸毁通讯设备,击毙敌指挥官,彻底瘫痪了“白虎团”的指挥系统。随后,大部队趁势反攻,取得战役胜利。

    结局
    故事以志愿军的胜利和朝鲜群众的欢呼结束,象征着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的团结与力量。

    ---

    主要角色
    1. 严伟才  
       - 身份:志愿军侦察排长  
       - 特点:智勇双全、冷静果断,是全剧的英雄主角,代表志愿军的战斗精神。  
       - 经典唱段:“祖国山河多壮丽”“横扫千军如卷席”。

    2. 韩大年  
       - 身份:志愿军战士,严伟才的助手  
       - 特点:忠诚勇敢,配合严伟才完成任务。  

    3. 崔大山  
       - 身份:志愿军连长  
       - 特点:沉稳睿智,下达奇袭命令,是严伟才的领导者。  

    4. 敌军头目(白虎团指挥官)  
       - 身份:南韩“白虎团”指挥官  
       - 特点:傲慢残忍,反面角色,代表帝国主义势力。  

    ---

    艺术特色
    1. 音乐与唱腔  
       - 《奇袭白虎团》结合了京剧传统唱腔(如西皮、二黄)与军乐元素,节奏紧凑有力,充满战斗气息。  
       - 严伟才的唱段如“横扫千军如卷席”气势恢宏,展现了志愿军的豪情;战斗场景的配乐则紧张激烈,增强了戏剧效果。

    2. 舞台设计  
       - 场景以朝鲜战场为主,布景包括战壕、敌军营地和指挥部,简洁而具有战争氛围。  
       - 道具如军刀、手雷和敌军旗帜,突出了战斗的真实感。

    3. 表演风格  
       - 严伟才的表演融合了京剧武生的身段(如翻滚、亮相)和现代军事动作,动作干净利落,展现了战士的英勇形象。  
       - 战斗场面设计了程式化的武打,结合现代战争元素,既有艺术性又有观赏性。

    4. 语言特色  
       - 对话简练有力,夹杂军旅语言和抗战口号,增强了时代感和感染力。

    ---

    文化意义与影响
    - 宣传意义: 《奇袭白虎团》由江青亲自指导修改,旨在宣传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强调“人民战争”的力量,契合文革时期的政治需求。  
    - 传播范围: 1971年被改编成彩色电影,全国巡演无数,其唱段和战斗场面广为流传,成为抗战题材的经典代表。  
    - 艺术创新: 将京剧艺术与现代战争题材结合,战斗场面的设计和音乐的创新对现代京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现代评价:  
       - 赞誉者认为其剧情紧凑、表演精彩,是样板戏中最具戏剧张力的一部。  
       - 批评者指出其政治宣传色彩浓厚,人物塑造较为单一。  
    - 当代影响: 虽然演出减少,但《奇袭白虎团》作为抗美援朝文化的象征,仍被戏曲团体和历史研究者关注,部分唱段在纪念活动中仍有传唱。

    ---

    经典台词与唱段
    - 严伟才:  
       - “祖国山河多壮丽,英雄儿女逞英豪。”(开场亮相,抒发豪情)  
       - “横扫千军如卷席,保卫祖国建功劳。”(展现战斗决心)  
    - 集体合唱:  
       - “志愿军英雄多,奇袭白虎团立奇功。”(结尾赞颂)

    ---

    总结
    《奇袭白虎团》以志愿军侦察兵严伟才的英勇奇袭为核心,塑造了一群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形象,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宣传作品,更因其紧张的剧情、激昂的音乐和精彩的战斗场面,成为现代京剧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豪迈唱腔,还是奇袭指挥部的扣人心弦,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