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张宏良:机器人永远不能超越人类,但是却能把绝大多数人变成“非人类”

  早在三十年前人工智能出现不久,我们就曾经指出,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也不可能取代人类,如今deepseek、豆包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更加验证了我们这个观点。智能语言系统只能在肢体、语言、概念和逻辑这个层次上替代人的思考功能和各种技能,但是永远无法上升到非逻辑非概念的层次上取代人的全部认识功能,所以它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我们用人人都能感知的与生俱来的又没有任何专家教授能够定义出来的“情”和“美”这两个字,来测试deepseek等软件的智能水平,就会发现它除了东拉西扯“耍无赖”之外,根本就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可见智能机器人永远只能起到工具的作用,绝不可能替代人类的主体地位。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讲,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悟性认识,通常我们所说的真善美,就是人类认识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认识功能,感性认识辨别善恶,所依靠的认识工具是感觉;理性认识辨别真假,所依靠的认识工具是语言和逻辑;悟性认识辨别美丑,所依靠的是非语言非逻辑的直觉。由于美丑既不是自然科学的数理逻辑,也不是社会科学的概念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而是一眼就能够准确把握的直觉,所以人们对善恶的辨别可能会错,对真假的辨别可能会错,但是对美丑的辨别永远不会错。一个文盲辨别美丑的能力与一个教授的辨别能力没有任何差别。鲁迅讲“焦大不爱林妹妹”完全是阶级差别造成的,并不否认焦大同样认为林妹妹很美。由于机器人只是采用逻辑和语言编程的软件系统,只具有理性认识的能力,没有悟性认识的能力,所以永远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这方面,机器人与人的认识差别,甚至要远远大于猴子与人的认识差别。

  这就注定了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替代和统治人类,那些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家,也永远不可能战胜那些依靠“情”和“美”来征服民众的政治家。无论马斯克智能技术的成就多么伟大,他也仍然只是特朗普的工具,而永远不会取代特朗普,把特朗普变成工具。这是科技和人伦的本质区别决定的,是科技永远不可能跨越的鸿沟。无论多么漂亮的机器人,无论它们的材质多么超过人类的肌肤,他们也只能满足人类的感官需求,尽管这种感官满足的程度会远远超过人本身——我们坚信在感官满足方面机器人给人的快感,将会远远超过任何漂亮女人和男人——但是它却永远无法带给人们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爱情享受。现在人们之所以会把感官满足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满足,主要是阶级差别造成的漂亮男女的稀缺性决定的,由此而形成的满足感与其说是生理的满足倒不如说是心理的满足。而一旦商店里摆满了拥有最好身材、最好皮肤和万般柔情的美女美男时,大家就会知道爱情的幸福绝不是物质条件可以替代的感官满足,这种源自于生命灵性的精神幸福,是无论多么高水平的机器人都无法提供的。

  当代著名科学家和企业家马斯克等西方人士,之所以会认为机器人无所不能并且担心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反过来控制人类,主要是由西方认识论的局限性决定的。西方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只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不懂得在理性认识之上还有悟性认识这个阶段。由于人的理性认识是由语言和逻辑组成的,与机器人的编程完全相同,但是却没有人的脑容量限制,所以完全可以超越人的理性认识。而西方文化又把人的理性认识看作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自然就会得出机器人能够超越人类的结论,认为总有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反过来把人变成机器的奴隶,取代人在自然界和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人的认识真的是只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那么马斯克等西方人的这个假说是完全正确的,也是肯定会实现的。可是现实是人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悟性认识三个阶段,而悟性认识阶段又是非逻辑非概念的,是单凭逻辑编程制作的机器人永远无法达到的认识阶段和认识能力,这就注定了机器人永远都是机器,永远不可能成为人,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

  我们中国老祖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理性认识永远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最终反而会徒增一些今天这种担心机器人反过来统治人类的烦恼,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带领我们走理性认识这条路,而是一开始就带领我们走上了悟性认识的东方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在西方理性认识占主导地位的科技发展时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可见东方文化非概念非逻辑的发展特征,不仅不像杨振宁所说的那样是东方文化的弊端,反而恰恰是东方文化最伟大的地方。所以中国人对deepseek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只是研究如何利用他们为国家振兴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为阶级统治服务,为个人奋斗服务,而没有能否被机器人所控制的烦恼。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虽然机器人不会控制人类,但是在资本主义这个“物统治人”的社会中,机器人却能让1%的人把99%的人变成“非人类”的牲口;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这个“物统治人”的社会后,机器人的发展才会成为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202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