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德智体缺一不可。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
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诗经观点:‘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讲:‘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孔子观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中文名
食色性也
性 质
文章
作 者
告子
反映问题
人性论的观点

出处

告子的 食色性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经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孔子的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 。语出自 《论语.子罕》《论语.卫灵公》

论证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
告子只说出了人有动物的相类似的特性;
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也是人的本性;孟子补充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不同的特性,并要求人应该尽所能的要 仁义礼智。
孔子的观点:人太过追求好色的本性,却没有追求好德的本性,会因为偏物不博,辩是非则有不察。
诗经里的观点,人天生有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依据《老子》五色而不盲反证“色”。
食:新陈代谢;
色:万象(五感);
性:功能,如肛门是排泄的不是吃饭的,排泄即是肛门之性,性之本义从来就不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古书在意,无法说是古书所说,是后人一种解读。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这里强调少年之时,要戒之在色,并非说成年以后就可以放纵欲望了,其实在人生的整个阶段,都需要慎重地对待色欲。

《礼记.曲礼上》中说:“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意思就是说,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已经长大成人,要进行加冠之礼,但身体还没有强壮,还是处于“弱”的阶段,所以叫弱冠。只有长到三十岁的时候,才能称为“壮”,这时候就可以娶妻成家了。虽然我们看电视上古人结婚都比较早,但在周朝以前,古人是提倡晚婚晚育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资料,关于这个方面,很多经典里面都有记载。为什么古人提倡晚婚?就因为在年少之时,血气未定,身体还未发育成熟,一旦在色欲这件事情上不知节制,就会影响健康和事业,就会远离幸福和吉祥,所以在少年时期,要戒之在色。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节欲保身是孝顺父母的第一要事。所谓“毁伤”,可不仅仅是指断手断脚呀!少年之时,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筋骨尚未充实,血气尚未稳固,这时更应该严格戒除色欲。少年时期若是长期沉浸在色欲当中,精气耗损,必然形容憔悴,百病丛生,所有的人生志向都将成为浮云,再也难以实现,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自己。所以孔子不说其他的,单单强调少年要戒之在色呀。

青少年就如一颗优良的小树苗,当它正在生长、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定要严禁砍伐,细心照料,然后才可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可是看看末学文章下面的评论,还有多少年轻人执迷不悟,还在痴迷于纵情享乐之中,一旦精气耗尽,量变到质变,百病缠身,后悔也来不及呀。末学当初也是年少无知,深受其害,所以才苦口婆心劝诫大家,但看看文章下面那一串串辱骂、毁谤的言论,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哀叹,令人伤心!

很多人评论说,某某某虽然荒淫好色,不也长寿吗?但孟子说得好:“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少欲之人,虽然也有短命的,但毕竟是少数;多欲之人,虽然也有长寿的,但毕竟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好色之徒,有几个是长寿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到时候身体垮了,再后悔就迟了呀!

还有人总拿告子的那句话“食色,性也”当借口,这都是以讹传讹。这句话里的“色”可不是美色、好色,而是指美好的东西,“食”在这里是动词,有喜爱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喜爱美好的东西,是人之本性。

下级分类

应该讲讲《音乐鉴赏》这门课。这门课,是孩子分享读书心得时知道的。

这是高中的一门音乐方面的课程,但是没有讲。

据说,现在的孩子知道很多,但这门课程中的许多东西,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知道这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这些方面知道的太少,同时又收到太多的其他方面的影响。本没有必要知道这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太多,就有这方面知道多一些的必要了。

喜欢听的并不都是好的。就像喜欢吃的未必有利于健康。大人应该帮助孩子们学会鉴别。不应该忽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有人说,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好,听到、吃到了很多好听、好吃的。好还是不好,真好还是假好,这门多年过去了,结果也出来了,过来人应该多少有些反思了。 有的好听的,把思想听坏了,有的好吃的,把身体吃坏了……

这门音乐方面的课程,应该让孩子们通过讨论。让孩子们对不同时期的音乐进行批评。既然用音乐影响孩子了,就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批评,有批评的权利,让孩子们通过批评学会鉴别好坏,学会保护自己,通过批评让作为听众的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对课本的批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有利于破除迷信。

音乐应该是用来解放孩子们的,它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无形束缚。靡靡之音就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束缚。现在孩子们听到的相当多音乐和歌曲都是靡靡之音。应该通过加强音乐教育对抗这些靡靡之音对孩子们的恶劣影响。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