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确实表达过愿意与中国进行谈判的意向,特别是在贸易和关税问题上。根据公开信息,他在2025年4月13日通过其特使理查德·格雷内尔表示,认为与中国谈判以解决贸易对峙至关重要。他还曾在社交媒体上声称中国“非常想达成协议”,并表示在等待中方的回应。然而,中美之间的高层沟通目前似乎受阻,双方在谈判意愿和方式上存在分歧。
中国会谈吗?
是否会谈取决于双方战略考量:
- 中方立场:中国多次表示愿意通过对话妥善管控分歧、扩大合作,但前提是平等协商。中国驻美大使馆曾警告,若美方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准备“战斗到底”,并已采取反制措施,如对美国商品加征高达125%的关税。这表明中国更倾向于以报复性措施回应高压,而非轻易妥协。
- 美方态度:特朗普的谈判风格以施压为主,强调“美国优先”。他可能希望通过高关税迫使中国让步,但其团队内部也有人(如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鼓励达成更广泛协议。然而,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使其真实意图不明,中方对此保持谨慎。
- 现实阻碍:目前双方缺乏有效高层沟通渠道。特朗普希望与习近平直接对话,但中方更倾向于在工作层面达成初步协议后再安排峰会。此外,中方认为美方缺乏建设性对话意愿,可能导致谈判短期内难以启动。
综合来看,短期内直接高层谈判的可能性较低,除非一方主动释放明确信号。中方更可能在评估美方诚意和国内经济承受能力后,决定是否进入实质性对话。
怎么谈?
如果谈判发生,以下是可能的路径和策略:
- 议题焦点:
- 谈判方式:
- 中方策略建议:
风险与前景
- 风险:若谈判破裂,中美贸易战可能进一步升级,导致全球经济动荡。美方可能加征更高关税,中方或抛售美债、限制关键资源出口,双方均面临经济损失。
- 前景:若谈判成功,可能达成类似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的临时性安排,缓解关税战,但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分歧。中美关系可能在竞争与有限合作间摇摆。
总之,谈判与否取决于双方博弈的节奏和底线。当前,中方更可能以静制动,观察特朗普的真实意图,同时强化自身经济韧性,为可能的对话或对抗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