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教育困境中的大学生家教 作者:七四五

  大学生家教成为课外辅导里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在整个体系中,从家长到机构再到家教,没人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那些被安排辅导的孩子们,他们的声音依然微弱。

  一个周五,大四的小张婉拒了同学晚上外出聚会的邀请,虽然他也一直希望在毕业之前去一次传说中的夜场酒吧,但今天他还有另外的重要任务。下午4点,他拨通了一个号码,电话另一边是一位略显焦急的家长。简单招呼过后,小张向对方确认了一下地点和其他情况,并再次下意识检查了一下自己的书包——一摞打印好的文件、一个笔记本、几本教辅书和几杆笔。40分钟后,小张如期出现在刚才电话里对方的家门口。轻轻叩门,只听屋内一串急促的拖鞋踩地声,一位妈妈为他开门,紧接两人分别向对方问好。“宝孩”,这位妈妈向屋内喊道:“张老师来了,还不快出来迎接人家?”今天的小张将迎来学生生涯中的一次反转——他将有偿为一名初一学生讲授他还记得的中学数学知识。

  当家教一直都是大学生兼职的一个常见选择。不过,随着近几年教育行业和环境的些许变化,如今家教在内在外都有了许多变化,一些人要为这种变化买单,而一些人从中获益颇多。许多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身处层层学历宝塔中的自己到底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

  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家教,学历是必然的要求。不同地区对家教的要求不同,这取决于当地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985、211高校扎堆地区的家长很难接受一位双非本科的学生为他们的孩子授课,而在那些教育资源没那么充沛、大学生“余晖”尚未褪去的地方,一位表现正派而又有点学识的本科生就足以成为还在中高考中挣扎的孩子们的榜样了。当然,研究生的“可信度”要比本科生更高,而师范生也能凭借一手的证件收获家长们的关注。

  家教市场上补课需求大的科目主要是数学、物理和英语,家教主要负责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掌握课堂老师没有讲明白(或压根没讲)的内容,有时还要看管他们完成作业并对其批改和讲解。在这方面家教本身也需要相当的基础,很多家教为了胜任还需要课前自己熟悉、恶补以前学过而又忘记的知识,而且还要搞清现在书本和考试的内容以及辅导资料。而这种系统性知识的辅导并非只能在线下完成,受益于网络授课的发展,线上网课辅导也是一种选择。

  而在特殊时期(如临近大考),语文、历史、道法(以及思想品德)也会有“特殊需求”(甚至有体育)。虽然文科一直都被认为是“死背书”的笨功夫,但当家长们发现自己孩子“连背书都不会背”时,他们也会急忙寻找一位“过来人”。一些无暇每天看管孩子的家长也需要一位能监督“不自觉”孩子的老师。所以这方面的工作相对简单,家教们只要提前熟悉课本和考试范围即可,然后就是监督孩子们记忆。

  除了以上传统意义上的辅导任务,“帮忙看管写作业”也能成为一种需求,特别是那些连课后作业都无法保证完成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或是工作繁忙,或是自己也不上心,也需要老师上门监督,相对便宜的大学生就是最佳的选择。这类情况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中,由于孩童天性和所谓的“家教”问题,他们对作业相当抵触。这时家长就需要一位家教来安抚、劝服不听话的孩子乖乖完成作业,并无其他要求。

  但是,这些被家长们奉为“贵宾”的家教们,他们在校的成绩并非总配得上家长对他们“学霸”的赞扬。甚至可以说,校内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在个人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因此匀出大量时间在家辅导上的可能性就更小。许多家教也只是因为有空加上想挣钱才会走出校门,他们的备课无非就是参考网络再加上临时突击,其动机之简单、准备之仓促都让家教在辅导时产生大大小小的麻烦,以至于没有人能保证辅导对学生真的起效。总而言之,家教并不等于“学霸”,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许多机构和家长对此都应该多少有些认识。

  尽管如此,大学生家教还是成为课外辅导里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其实答案相当简单,大学生之所以能被大量接受为家教,就是因为里里外外的教育焦虑在驱使着一切。在“双减”之前,广大教育机构尚可公开活动时,大部分大学生只能充当类似“助教”的角色。而当“双减”对许多课外机构产生冲击时,原先在校外开课的老师要么乖乖回校,要么转入地下依靠学校和家长关系开展小范围辅导;而机构内的专业员工大多也只能选择转行。但伴随教育资源“供给”减少的同时(暂时的),对教育的“需求”却从未减少。“双减”并没有消灭全部的课外辅导,反而让家庭找一个辅导班变得更加困难,并直接提高了课外辅导成本。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父母没有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特殊关系”(往往建立在私下频繁往来上),从而难以向其讨要课外辅导的联系方式(为避免举报,这种小班自然只会为老师“信得过”的家长开放);也难以轻易支付校外老师“私下代课”的高昂费用(一节两小时的课动辄数百元)。所以这些父母们就永远活在“教育匮乏”的忧虑中,孩子成绩一旦不理想,就可能产生“老师课上故意不讲”、“孩子课上功夫没花到位”等等的联想。甚至这种恐慌会如雷击一般直戳心底,让无数家长因为孩子的“未来前途”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虽然许多家长宁可花大价钱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但现实情况却是:没有“资源”的他们就是有钱也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这时如果有一个经过高考的大学生从父母们的眼皮子底下经过,他们自然会把这位“努力学习过”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当作救命稻草,期盼这位“过来人”能为“迷途中”的孩子们指点迷津,不计代价。至少在以后可能发生的家庭内部争吵中,父母们也能“问心无愧”,可以义正言辞地训斥孩子说“已经为你做了足够多的努力”,是“不懂事”的孩子亲手在考试中“葬送”了个人前途。大学生家教不仅更容易请到,而且其价格也更便宜。一般的辅导论小时计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计价,整体范围大概是50元到200元一小时,此外也存在更低和更高的报价情况。相较于动则收费几千的机构和小班,每周登门授课的家教确实是经济性的选择。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虽然请家教最终是要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但这个过程中家长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人。辅导中最重要的与其说是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不如说是给家长留下一个好印象,“哄好”他们安心。一个干过两年辅导的家教坦言到:许多需要家教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已经处于无药可救的地步,数小时的讲解其实无济于学习的进步。所以对许多家庭来说,请家教本质就是花钱买安心,让他们暂时从教育焦虑的苦海中脱离出来。看到自己花钱、孩子补课,家长们终于能找到养育的意义,甚至还有一丝攀比的底气和尊严。家长并不真正在意家教的在校表现,只希望他们能发挥“榜样的力量”,让“不老实”的孩子回到学习的“正道”上。

  (二)

  很多家长苦于家教难找,因为很多地方的家教要么靠广告(如本地家教群)推荐,要么靠熟人之间的介绍;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就算自己想出门辅导,单靠自己也很难碰到有所求的家长。针对这种“痛点”,一种新的辅导机构诞生了。

  前面提到,在“双减”之后,以往正式的教育机构很难再继续公开维持下去,除了转型考公考研或秘密转入“地下”的部分,剩下的空白只能交给不受此约束的机构。这些机构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组织起来,其负责人很多都是先前其他机构的“校长”或“老师”。这些机构一边面向学校打出“大学生就业兼职与实习”大旗,通过在校学生甚至是学生本身发出兼职信息,吸引大批学生;一边通过本地关系铺开,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教育理念和资源之优越。甚至有的机构就是本校毕业生开办的,对本校和本地的人员来往运用地更加熟练,这种略显讽刺的大学生就业方式的确解决了一部分应届生的就业。

  大部分家教和机构间的关系都比较松散,更不用提签署某些正式的协议文件,毕竟大学生可能是世界上最好讲话的一个群体。家教们一经与机构接触,就可以等机构发来的“单子”,其价格视机构本身情况而定。那些正式的“教育公司”旗下的家教教育机构一般都走“优质教育”的路线,号称自己提供的家教都是名校优等生,对家长的收费自然不会低,但其实家教自己收到的报酬和市面平均水平高不了多少。大部分家教从事的任务还是一般的辅导,不过对“精英教育”有所追求的家庭还是能开出一节课五六百的大单子,而他们对机构和家教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甚至要求清北这样的大学生出面。

  既然是在教育市场,合作就不可能永远愉快。一些大学生会发现自己进了黑中介,这些“奸商”利用他们的不成熟,向家教收取额外“信息费”。而压低报酬则是常见的操作,一切对报酬的质疑最终都会回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话题上;而那些急于得到教育资源的家长们,一旦他们发现登门的家教并非想象中那样全知全能,也会把不满撒在机构和家教上。甚至有的学生在收费后反遭家长一手举报,只能乖乖退费。

  还有一些家教在抱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乃至是社会人员涌入家教行业,不仅拉低了报酬,而且抬高了门槛。但家长们似乎没有从这种竞争收益,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教育上的焦虑,不为孩子报点什么似乎就要被竞争拉开。只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如同复活一般走出了“双减”后的“萧条”。很多机构对这种约束并不在意,人人都知晓这种教育需求是永不消失的,更何况这是一行报酬丰富的职业。若遇到部门的检查,一时的消停就能避够风头,“关系”够深甚至可以直接大事化小。

  在整个体系中,从家长到机构再到家教,没人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家长认为自己一片辛苦为孩子着想,只是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为人父母有何问题?机构觉得自己只是顺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为何一再遭打压和谴责?家教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光明正大勤工俭学,“出卖知识”换取报酬难道不合法?没有自认为犯错的人,纷纷被卷入进一个看似问题多多但却依然稳定的庞大体系。只是那些被安排辅导的孩子们,他们的声音依然微弱。对“一考定终身”还没真正理解的他们看着大学生来往于自家门前,在努力消化知识的同时,恐怕对未来多了一丝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