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Caroline Levitt)的一席话再次将美法关系推上风口浪尖。2025年3月17日,当被问及一位法国欧洲议会议员声称美国应归还自由女神像时,莱维特回应道:“绝对不会。我提醒这位不具名的低水平法国政客,正是因为美国,法国人才没有在说德语。所以他们应该非常感激我们伟大的国家。”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这句带有历史嘲讽意味的发言,不仅偏离了问题的核心,更暴露了美国外交话语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轻率倾向。
历史的复杂性岂能一言蔽之?
莱维特的回应显然意在影射二战期间法国在1940年向德国投降的历史。然而,历史远非“投降”二字所能概括。法国当时面对的是德国闪电战的压倒性优势,盟友英国从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几乎孤军奋战。停战是维希政府的选择,但绝不代表全体法国人的意志——抵抗运动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在战时从未屈服,为盟军胜利付出了鲜血与牺牲。将这段复杂历史简化为嘲讽的素材,既是对史实的不公,也是对法国民族情感的轻视。
更何况,这与当前的争议有何关联?法国政客提出归还自由女神像,可能是对美国当前政策或国际形象的批评,根植于两国在价值观或利益上的分歧。自由女神像作为1886年法国赠予美国的礼物,象征的是两国早期的友谊,而非二战时期的恩怨。莱维特绕道80多年前的旧账,用“说德语”的假设反击,不仅逻辑牵强,更像是借历史当武器,试图在口水仗中占上风。这种跑题的回应,既无助于澄清美国立场,也无视了历史的严肃性。
口舌之快的代价
作为白宫新闻发言人,莱维特的职责是传递政策、化解争议,而非制造噱头。然而,这种口舌之快可能带来多重不良后果。首先,它损害了美法关系。法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和北约重要盟友,对这种带有轻蔑意味的言论难以无动于衷。法国媒体和政界可能借机反击,重提美国外交失误,进一步加剧双边裂痕,甚至波及美国与欧盟的整体合作。
其次,这种言辞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常以“自由世界领袖”自居,但这种尖刻的嘲讽却让人质疑其外交风度和成熟度。盟友可能怀疑美国的可靠性,而对手则乐于渲染其“傲慢霸道”。长此以往,美国的软实力恐将受损。此外,这种言论还可能激起法国反弹,分散问题焦点,甚至在国内引发政治争议——反对派完全可以借此批评政府“外交不专业”。
外交需要远见,而非玩笑
美法之间的互相调侃并非新鲜事。2003年伊拉克战争分歧时,美国曾用“投降猴子”羞辱法国,法国则以“牛仔外交”回敬。然而,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基于历史伤疤的玩笑只会让彼此疏远,而非拉近。法国早已不是1940年的法国,其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用过去的“投降”嘲讽今天的争议,既不解决问题,也无助于建立互信,反而可能让美国在贸易、北约或气候合作等关键议题上付出更高沟通成本。
新闻发言人不是脱口秀演员,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莱维特的这番言论或许能在发布会现场博得笑声,但其代价却是外交上的短视和战略上的被动。历史值得被严肃对待,外交需要建立在尊重与远见之上,而非廉价的口舌之快。在美法关系本已因AUKUS等事件而微妙的当下,这种嘲讽不过是火上浇油,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