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   以特朗普和“欧洲三娘子”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力量重返美欧政治舞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已经被赶下台的西方右翼力量会重返政治舞台?答案很简单,因为右翼政治力量取代左翼政治力量而成为人民的...

    Read More

  • 《平原作战》(Fighting on the Plains)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未被正式列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但在文革后期(1970年代)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作品,与《杜鹃山》等剧...

    Read More

  • 《杜鹃山》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它未被正式列入“八个样板戏”的经典八部作品,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享有类似的政治与艺术地位。这部作品由北京...

    Read More

  • 《沙家浜交响乐》(Shajiabang Symphon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基于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它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70年代创作完成,作为样板戏...

    Read More

  • 《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初版于1945年作为歌剧首演,后改编为芭蕾舞剧,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

    Read More

  • 《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首演于1964年10月,由国家芭蕾舞团(现为中央芭蕾舞团)创作。这部...

    Read More

  • 《奇袭白虎团》(Raid on the White Tiger Regiment)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创作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

    Read More

  • 《海港》(On the Docks)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于1964年由上海京剧团创作,后经江青指导修改,于1972年定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港口工...

    Read More

  • 《沙家浜》(Shajiabang)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创作于1960年,经过多次修改后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新四军与当地群...

    Read More

  • 《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首演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完善,于1960年代成为样板戏...

    Read More

  • 什么是“阳刚之气”? 叶毅

      1月29日,教育部答复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引起舆论关注。答复称,根据安排,教育部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倘若不看标题,只看提案内容的话,不外乎还是年年强调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教育口号,只不过出现了一个模糊而抽象的词:“阳刚之气”。但是,引起网友们热议的是这份文件的标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成功地把性格问题引申到了性别问题,再结合文中所强调的“阳刚之气”,便可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逻辑:男性化就是培养阳刚之气,而女性化则反之,阳刚之气与女性化是对立的。这不得不使人感受到,这个提案的标题充斥着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暂且不论何谓“男性化”,何谓“女性化”,单看“阳刚之气”就很让人疑惑。百度汉语是这样解释的:“阳刚之气”多用于形容男士的举止和行为,指刚强的气质与意志,但不能单纯理解为像男性一样,而应该是男性所具备的所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如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从释义中可以看出“阳刚之气”是个褒义词,重点在于强调“刚”:这与我们当今的社会环境相符,而不是对女性进行压迫的封建时代所强调的“男子以阳刚为荣,女子以阴柔为美”。所以说,单就其实义,“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来说,这些性格特质男性与女性都可以有,不存在所谓什么女性便不能有“阳刚之气”了。

      自然也有很多人来吐槽,当今的男性似乎还是少了一些“阳刚之气”,尤其是在影视明星群体中,“娘炮”、“娘娘腔”之类的词汇也还是有许多攻击对象的。就本人看来,很多男明星之所以被冠以“娘炮”之名,原因不外乎三个:一,外表突出,但这是次要的,毕竟人的外貌一般各不相同,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进行客观品评;二,这个“外表突出”被资本绑架炒作,加工包装,吸引眼球,这才是主要原因;三,该类明星受很多女性欢迎,攻击者对于这种审美观表示愤怒。我们暂且不说“娘炮”这个词是否也包含了性别歧视(2017年中国妇女报发布性别歧视类禁用词,该词在列),先究其为何有如此倾向,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因为能博眼球,能赚钱。牟取利益就是当今娱乐圈的运行法则,建立在这个法则上的娱乐圈风气也是如此。

      性别的差异的确对性格有所影响,但绝不是主要因素。大部分人都认同“性格形成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这个观点,而所谓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大潮,将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在毛泽东时代,那个没有把女性商品化的年代,女性也一样可以自信坚强,勇敢果断,“飒爽英姿五尺枪”。那时候妇女群体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与男子共同劳动;当时男女的审美标准也是以勤劳、坚强、奋斗为主流,这不正是教育部提案中所说到的“阳刚之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