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孩子不爱学习、孩子成绩下滑、孩子逃学、孩子弃学……问题出在哪里?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认为,这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上学让他不舒服。孩子想上学因为到学校很舒服,到学校发生了他希望发生的故事,见到他希望见到的人,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被歧视、被指责、被罚站,他去干什么?”
在近日举办的“博鳌全国知名校长2022跨年演讲”上,詹大年表示,学校的功能是让教育自由发生,教育是建构关系,关系就是满足需求。孩子需要被察觉、关注、理解、满足。
昆明丑小鸭中学于2011 年创办,专门招收那些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问题学生”。詹大年则被封为“问题孩子他爹”。这所学校创办 10年来,帮助 2000 多名“问题孩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命状态。
△詹大年,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以下为詹大年在“博鳌全国知名校长2022跨年演讲”上分享的内容,本文有删减:
大家好!很有幸能够在2021年最后一天讲我的故事。刚刚主持人介绍过了,我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是“问题孩子他爹”。
关系被破坏
大家知道,吴谢宇是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的,他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策划把他妈妈杀了。吴谢宇的学习没有问题吗?一个北大的高材生把他妈妈杀了,大家想可以用“道德品质败坏”来评价他吗?没有那么简单。尤其吴谢宇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以道德品质用道德衡量的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
《2019到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24.6%,还有7.4%是重度抑郁症的检出率。我真不愿意相信这个数据,但是又不得不相信这个数据。丑小鸭中学的目前重度抑郁并且治疗无效的孩子比例很大,这个比例大得我都不敢公布。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是关系被破坏,或者是教育破坏了关系。我认为当前的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破坏了关系。
单一的分数评价,让孩子失去了主体意识。孩子是不适合用学科评价的,更不适合单一的学科分数评价,这样容易造成主体意识的丢失。
家庭功能缺失,学校功能弱化。家庭是干什么的?学校是干什么的?我们很多家长问一些问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玩手机怎么办?”有的甚至问“怎么样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教育是在有教育功能的地方发生。
我要问的是:你的家庭有教育的功能吗?学校除了教学以外,有教育的功能码?我们常常谈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是一群成年人对付一个“小坏蛋”这个才是家庭教育。其实不是!家庭是一个教育场,家庭是一个教育自然发生的地方。孩子受教育,父母受教育,爷爷奶奶受教育。家庭文化的不断提升,家庭责任的共同承担这才是家庭教育。
生命群落被破坏。现在择优录取,把很多成绩相同的孩子弄到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这对教学是好事,这样的方式成本低,教学简单了,效率高了,安全了。如果从教育角度来看,孩子必须在多元的环境当中成长,教育才会自然自由的发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都脆弱。因为你给他的生态环境就是脆弱的,给他的生态环境就是教育不能发生的环境,他肯定是脆弱的。集体掩盖了群体和个体。
我认为,教学在集体中发生,但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很多孩子在集体活动当中看到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喊口号的时候他就怀疑:为什么人那么快乐我没有快乐?为什么人家有激情我没有激情?他就自责。
我发现,最近两年跳楼自杀的孩子大部分是名校的孩子,并且是学霸。就是集体的气氛当中怀疑自己的价值。
教育本是成长,却往往指向了成功
现代教育是以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的。培养人才跟培养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人不是可以被淘汰的,被择优的,被筛选的。
但是我们在干什么?一旦用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的时候,作为主体的人就会丧失主体的资格。
你会发现,很多学校的介绍基本都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学校有多少名师;第二,我们学校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奖励;第三,我们学校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名校。
教育是指向成长的,我们却把教育指向了成功。我们很多问题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成功问题。
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
我认为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人格有几个概念,第一是人的品格;第二是人的性格;第三是人的主体,人的主体资格,你比如说尊重我的人格;第四是人的角色跟价值。 有的人,人格缺失。
很多好老师可以教好别人的孩子,但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问题在哪里?因为永远是老师的形象,永远把一个好老师对好学生的刻板形象给了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亲的人格只有老师的人格。大家想,一个孩子允许自己只有老师没有父母亲吗?不允许。所以人格缺失,会带来教育缺失。
优秀、成功、幸福是不对等的。有的人优秀但可能不成功,有的人优秀且成功但是不幸福。教育使人幸福,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幸福。
“问题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丑小鸭中学是2011年创办的,我们面向的是一些“问题孩子”。实际上这些孩子没有问题,而是他们遇到了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些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让我们觉得他有问题,事实上没有问题。
凭什么关系,以什么方式,让这些孩子回归正常的生命状态?因为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完整的关系才有完整的人格。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有完整的关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关系生成教育发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建构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很多老师、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我的孩子成绩下滑”,“我的孩子逃学”,“我的孩子甚至弃学怎么办?”这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一个孩子不想上学,不是学习层面出现了问题,而是关系上面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心里很急,所以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上学他不舒服。孩子想上学因为到学校很舒服,到学校发生了他希望发生的故事,见到他希望见到的人,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被歧视、被指责、被罚站,他去干什么?
学校的功能是让教育自由发生。我个人认为教育是建构关系,关系就是满足需求。
一个孩子想谈恋爱,我们可以让他谈恋爱吗?肯定不行。满足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满足?我教了很多学生,看到很多中学生谈恋爱,但最后在一起结婚生子的寥寥无几。
我有一个学生,她说是在她在喜欢我这位校长的那一天不再叛逆的。
这位学生回忆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在操场上吃苹果,我把吃了一半的苹果拿到你跟前。问你,吃苹果吗?你回答:‘吃’。你看都不看,几口就把我吃剩下的苹果吃了。那一刻,我哭了。这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情。”
其实这个故事我不记得了。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学校经常发生。我想一个孩子那么善良的方式对待我,我一定要以善良的方式对待他。
关系就是满足需求。人的生命需求是相同的。怎么样才能满足生命需求?第一种就是被察觉、关注、理解、满足。
当然,这个孩子当时的举动是想看看校长是否喜欢她这个学生,校长是不是一个可爱的校长。
学生成绩差了,给他调到不同的班去或者转学。孩子不听话了,让他回家反思。发现学生谈恋爱了,骂他侮辱他,千方百计阻止他谈恋爱。
很多问题不是能被解决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方案,因为生命是未知的,我们没有预案。没有预案怎么解决?那就只有把这个问题消灭掉。 一定要解决问题是很麻烦的,也是无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最近有所学校,因为孩子玩手机,老师批评了孩子,孩子跳楼了。孩子不在了,学校说我没有责任,因为你玩手机不对。你学校肯定没有错,但是你的过程错了。过程一错,结果一定是可怕的。你对生命的理解错了,对生命的理解一错,做的事情必定是藐视生命的存在。
对话不是谈话,对话是平等、倾听、妥协、延续
怎么样做?我想几个关键词很重要,一个是“对话”,人与人之间是对话不是谈话,对话是平等、倾听、妥协、延续。谈话是说教、做工作、宣布道理。
所以各位,你尊重孩子主体的时候,你针对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时候,很多问题是好解决的。
这张照片是广州一位母亲拍的,图中的这个14岁女孩到昆明丑小鸭学校上学。这个女孩子喜欢表演,当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打扮的花枝招展,脸上化着很浓的妆。第一句话就问我,校长我化妆好看吗?我说,好看,但最最漂亮的是青春的本来。第二天我见到她的时候,我发现她没有再化妆了。
这个女生当时还问我,“这所学校可以谈恋爱吗?我现在想谈恋爱。”
这个话不好回答,如果以谈话的方式回答:怎么可以谈恋爱?你怎么没有规矩?中学可以谈恋爱吗?谈恋爱会影响学习身体......
我当时问她:“你今天来学校看上谁了吗?”
她说:“没有。”
我说:“谁看上你了吗?”
她说:“不知道。”
我说:“等哪一天你看上谁,谁看上你了,你再问我这个问题好不好?”
女孩说,“好”。
这张照片是她临走的时候被一位老师抓拍的照片,她当时说,校长我会想你的。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站在孩子“立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立场”,第二个关键词。孩子不想上学,我们如果解决孩子不上学的内在问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这本书把人所有活动分为两类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是为了玩胜负,一种无限游戏是为了玩下去。
我们的学习是什么游戏?我们很多人把学习玩成了有限游戏,把学习玩成了考试。批评应该无限游戏,因为批评不是为了分胜负,而是让他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学习批评玩成了有限游戏,那么学习结束之后他会把书撕了丢了,那个时候学习结束了。把批评玩成了有限游戏,批评结束之后他会恨你,他不会思考,甚至会假装认错,甚至他会离你而去。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看到希望,一定要让孩子有所期盼。这个时候教育就发生了。
教育的发生是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行动上面有了教育的烙印。所以,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教育就是要让生命延续,让生命玩下去。
李镇西老师有一句话:“教育就是好玩儿”。有人说李老师你的教育怎么那么专注,李老师说因为好玩。所以教育的有意思,就是因为教育好玩。
丑小鸭中学奇迹般的疗愈很多抑郁症的孩子,我们学校重度抑郁症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无病假设的暗示,自由轻松的平等环境,阳光群体运动每天三个小时,随时获取个性化帮助,符合个体需求的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的建立,无障碍、无恐惧的对话,药物、健康食品、辅助食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帮助患抑郁症的孩子的一些方法。
最后我想说,很多“问题孩子”事实上都是抑郁症的孩子,只是有的孩子没有被诊断。我们不应该把他们边缘化,如果教育把问题孩子边缘化那是最缺德的教育。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抑郁症的冷落,对于人性的冷漠,对科学的无知。只有教育改变,孩子才会改变,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