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your language

低价,算法如何成为快递员奔忙的“指挥棒”

快递员与外卖员相似的一点是,他们其实都不是平台企业的直接雇员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出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庄家炽。

  书作者攻读北京大学劳动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时,花费数月时间,在北京多家快递公司开展非常深入的沉浸观察,不仅作为观察者、访谈者深入了解了快递员的工作和生活,挖掘快递员的工作状态,试图还原其面临的复杂社会关系场景尤其是矛盾,而且还自己作为快递员多日参与快递分拣、装车和配送。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脱胎于书作者的博士论文。全书展望了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介绍了随着电商业务发展,随之出现快速增长的快递行业。随之,对照了美国的UPS、DHL等知名快递公司,谈论了中国民营快递企业是如何在颇为不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壮大,强调加盟制既帮助了快递企业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扩充规模、填补市场,但也使得顺丰、京东等主要通过直营模式以外的更多快递公司,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

  之所以大量的快递公司选择加盟模式,尤其是在创办较长时间里仍然沿用这种模式,是因为顺丰、京东等直营模式企业不可避免造成“重资产”运行,直接成为大量员工的雇主而背负着高额人力支出、保障成本,而加盟制则有助于削减成本。尤其是在近年来廉价电商纷纷涌现,进一步压低了快递单价。

  书作者提出,快递行业企业的体系运转,是资本控制的流程化与标准化,将作业各环节流程予以规范,再细化到规范劳动者的每个业务动作。而信息技术尤其是监控技术、大数据技术使得快递行业作业过程全程都可以被有效记录和保存,使得其透明度更高。这种情况下,快递行业中的劳动者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岗位,都需要严格按照规程、程序进行作业,且严格服从于时限要求。

  这本书也提及,现代服务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原本资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员工与消费者之间,尤其是快递行业员工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可以对快递员的劳动过程(时效)、劳动结果(快递完好性等)进行监督,如果据此提出投诉,快递员会蒙受比较大的经济损失。而资本、企业(包括发货方与快递公司)则可以成为消费者与快递员之间矛盾的仲裁者。这方面特点与外卖行业将矛盾转嫁给外卖员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区别在于,快递行业哪怕顺丰、京东,都远未形成诸如外卖领域两大寡头竞争的格局,因而快递企业对于快递员的惩罚,往往没有那么严苛。

  这本书将快递员称为“追系统的人”,这是因为,首先,快递员需要追时效,但工作量大且分布不均、工作量不受自身控制也无法预期、工作灵活性低。很多情况下,系统限定了快递配送时效,又要求快递员必须配送到家而不能将快递放到快递驿站或快递柜,快递员有时会自行提前将快递签收,然后在系统追究不到的超时时段将快递配送给收件人。另一方面,平台通过越来越紧密的大模型和算法,对于快递员劳动过程进行了非常严密的管理和控制,还要求快递员必须分担相当多数的消费者沟通甚至售后沟通,这进一步加剧了快递员的劳动负荷和心理压力。

  快递员与外卖员相似的一点是,他们其实都不是平台企业的直接雇员。快递员一般是快递公司在每个城市不同区域加盟商直接雇佣的,镶嵌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主导者通常就是快递加盟商或者其聘请的管理者,行使着规范、监督的作用。也就是说,快递员很多情况下就是工头、加盟商的亲友、老乡,或者这些角色引介的熟人,在一种嵌入式的雇佣关系中进行管理,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可以变得更具温情,降低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对抗与敌意。

  书作者指出,快递行业很多加盟商在用工中采用人情法则,黏性用工,“基于血缘、地域等关系进入公司的员工相对其他员工也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也不可避免会使得这样的人情伦理,导致快递员承担着比约定工作任务更多的工作量。

  书中还讨论了快递员在快递站出发后,与收件人等各类业务对象、关系人产生社会关系的互动情况。

  所评图书:

  书名:《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

  作者:庄家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