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论从商业还是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哪吒2》都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一点,就连最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不再怀疑了。
《哪吒2》何以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可呢?是因为“中国画风”吗?
不是。
《哪吒2》固然堪称视觉盛宴,但其在影像上的中国画风、中国审美等,都并不突出。饺子导演遵循的基本还是好莱坞的动画造型与美学逻辑,在这一方面,相较于之前的《长安三万里》【点击阅读】《白蛇缘起》等,《哪吒2》甚至“稍逊风骚”。
我曾经说过: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焦虑。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意义与情感表达,必须激发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哪吒2》做到了这一点。影片的成功,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的确,《哪吒2》是现实主义的成功作品,它虽然包裹着神话故事的外衣,但讲述的却是当代青年的人生故事,并且讲得丝丝入扣,一咏三叹,令人回肠荡气。
和当代青年一样,哪吒进入社会后,面对是一个原子化的世界,既没有封建的、宗法的共同体,也没有社会主义共同体。
哪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所能依托的,只有这样三组关系:父母、兄弟、师徒。
不过,父亲虽然是陈塘关总兵,但面对高渺的神祗世界,面对法力无边的天庭诸神,哪吒想靠“拼爹”来摆脱困境,是不可能的。父母反而经常会成为一种“累赘”,需要哪吒来保护;
兄弟敖丙和自己情同手足,必要时不惜两肋插刀,但问题在于,敖丙自己的麻烦也很多。在《哪吒2》中,敖丙甚至要靠附体在哪吒身上,才能避免魂飞魄散。
师父太乙真人在天庭倒是人脉甚广,和大权在握的无量仙翁是师兄弟,可以提供实质性帮助,但也相当有限。
所以,哪吒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他既不受限制,也不被保护,一切全都要靠自己。
正如《哪吒1》主题歌——“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腾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惫”——所反映的那样,“哪吒”的故事,是晚近四十年来,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到两代人的生存写照。
无论是《哪吒1》还是《哪吒2》,其实讲的都是一件事,即哪吒要通过自己的全部努力,证明这样一点:无论命运怎样阴差阳错,哪怕从灵珠换成了魔丸,无论遭到社会大众怎样的排斥、白眼与孤立,无论被生活如何欺骗与毒打,我都能靠自己的意志与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是当代青年个人主义的神话式宣言。
在现实生活中,这当然很难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但在银幕上,哪吒却酣畅淋漓地做到了。
任何电影都是导演的假面舞会。饺子导演四十岁时,还要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如今,他已经成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中国电影导演。所以,当饺子为哪吒写下这句台词时,心中一定充满激情,他毫不怀疑自己虽然在那些俗人看来,像是不务正业的异类,但最终一定能够证明自己的强大。
银幕上的哪吒压抑着内心的狂喜,肃穆地享受胜利,银幕下的青年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他们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体验,以及由此长期积累的情绪,似乎第一次在观影活动中得到如此纯粹、畅快的释放。
有趣的是,当人们走出电影院,渐渐从被哪吒激起的狂热中冷静下来的时候,那位小心翼翼、兢兢业业、省吃俭用、落落寡欢,背负着父亲和弟弟无尽希望,没有天生神力和太乙真人师父加持的申公豹,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共情,一首《我们都是申公豹》,悄悄流行起来。
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申公豹,
为了生活在奔跑,
被现实磨平棱角,
最后成了三脚猫;
你我都是申公豹,
公不公平顾不了,
只要家人过得好,
自己就是自己的依靠!
这首歌,唱出了银幕下大多数人的孤独与伤痛,相较于哪吒,申公豹才更像自己,他们眼含热泪,一边唱一边挥动着手臂,“自己就是自己的依靠……”
还有比这更加现实主义的吗?我也落泪了。
02
在上一篇影评中,我比较了《哪吒2》与《大闹天宫》。
孙悟空是要革命的,他要摧毁凌霄宝殿的秩序,以花果山的秩序取而代之。【点击阅读】
哪吒也进行了反抗,但他的反抗是反应式的、直观的和感性的。
哪吒,很多时候令人联想起《英雄本色》(1986)中小马哥。
在这部名片中,虽然狄龙饰演的宋子豪,张国荣饰演的宋子杰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人们最喜欢的,还是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
小马哥是个人主义的,但他的个人主义指向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指向义薄云天,为兄弟一许生死。他本来有机会带着大笔金钱远走高飞,但是,当意识到豪哥身陷绝境时,已经离去的小马哥又驾着汽艇飞驰回来参与到实力悬殊的决斗中去,尽管他深知这意味着将踏上生命的不归之路,但仍义无反顾。
小马哥的人生哲学是,信自己、自己干。
事实上,影片被青少年模仿的话语并不是“一朝做贼,想做好人难”这一类道德训诫,而是“我信神,我就是神”,“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我有我自己的原则,我不想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我发誓再也不会让人用枪指着我的头”这一类的豪言壮语。
“我信神,我就是神”和“我命由我不由天”,难道不是同一种意涵的不同表达吗?
哪吒和小马哥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被现存秩序逼到了边缘,但他们心中漾起的却是对个人竞争更加强烈的认同,是对实现个人价值更加强烈的欲望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所有这些,都和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伦理与商业伦理,有极大重合之处。
换言之,他们的肉身与生活被放逐到了社会边缘,但他们的心理秩序,却仍然和主流秩序有着强烈的共振。
小马哥式的个人主义,正是为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如果有好的起点和机会,他会成为另一个李嘉诚。
《哪吒2》所引发的史无前例的观影热潮,意味着通过个人奋斗来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的个人主义,已经在大众文化中崛起。影片既是对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深感孤独无助的青年的一种慰籍,抑或麻醉,同是也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启蒙与普及。
这种个人主义,一方面,充满自信,虎虎有生气,洋溢着国家民族处于上升期的朝气与活力,另一方面,又骚动不安,蕴藏一个社会内部深度焦虑——“我命由我不由天”固然令人振奋,“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个世纪,“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曾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今天,“哪吒战胜了无量仙翁后会怎样?”也应该引发我们同样深入的讨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