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   以特朗普和“欧洲三娘子”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力量重返美欧政治舞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已经被赶下台的西方右翼力量会重返政治舞台?答案很简单,因为右翼政治力量取代左翼政治力量而成为人民的...

    Read More

  • 《平原作战》(Fighting on the Plains)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未被正式列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但在文革后期(1970年代)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作品,与《杜鹃山》等剧...

    Read More

  • 《杜鹃山》是一部现代京剧,虽然它未被正式列入“八个样板戏”的经典八部作品,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被视为“样板戏”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享有类似的政治与艺术地位。这部作品由北京...

    Read More

  • 《沙家浜交响乐》(Shajiabang Symphon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基于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它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70年代创作完成,作为样板戏...

    Read More

  • 《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初版于1945年作为歌剧首演,后改编为芭蕾舞剧,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

    Read More

  • 《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芭蕾舞剧,首演于1964年10月,由国家芭蕾舞团(现为中央芭蕾舞团)创作。这部...

    Read More

  • 《奇袭白虎团》(Raid on the White Tiger Regiment)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创作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

    Read More

  • 《海港》(On the Docks)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于1964年由上海京剧团创作,后经江青指导修改,于1972年定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港口工...

    Read More

  • 《沙家浜》(Shajiabang)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初版创作于1960年,经过多次修改后于1964年被确立为样板戏。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新四军与当地群...

    Read More

  • 《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是一部现代京剧,首演于1958年,后经多次修改完善,于1960年代成为样板戏...

    Read More

  • 莫易:比禽兽还禽兽

      文/莫易

      在写主题的时候,心里很是忐忑,因为把这样的人比作禽兽,只怕禽兽都不乐意。

      可对一个连最基本的礼义廉耻都没有的人,又实在找不到比"禽兽”更贴切的比喻,所以,为照顾禽兽的情绪,就写下了"比禽兽还禽兽“。至于“比禽兽还禽兽”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好请大家自己去联想了。

      这个什么东西叫雷克,是中华儿慈会9985儿童大病救助项目河南区域负责人。

      我们崇尚慈善事业,敬重慈善人士。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慈善事业是一种济贫救困的社会保障,慈善人士是一群雪中送炭的有志之士。所以,只要慈善人士为慈善事业振臂一呼,我们都愿意量力而行的慷慨解囊。

      可是,近日有网友爆料称,雷克竟然一直干着利用我们捐赠的善款要挟求助患儿母亲跟他行苟且之事的勾当。

      据爆料网友揭露,雷克只要看到前来求助的患儿母亲还有几分姿色,就会以救不救助、救助多少来要挟对方陪他睡觉。而找他求助的患儿母亲,基本上都是因为经济困难、告借无门、走投无路才来的,面对如此卑鄙无耻的要求,心里再愤怒、再不情愿,可为了孩子生的希望,最后也只能忍辱答应。以至于雷克的卑鄙要求长期以来屡屡得逞。

      更加卑鄙的是,雷克为了长期白嫖患儿母亲,他并不会把救助款一次性支付给患儿母亲,而是像挤牙膏一样,招来患儿母亲睡一次,给一点,睡一次,给一点。这样一来,不少孩子由于缺少足够的医疗费而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直到离开人世。

      而这,也正是雷克的生财之道。

      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患儿病情越严重,募捐进程就越快,募集到的钱就越多。一些患儿因为没有及时救治,虽然筹集到了一大笔捐款却没能活下来,而那些没有派上用场的救命钱,最后都落进了雷克的腰包。

      看到这里,也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反正看到网友对这个利用慈善捐款来要挟患儿母亲上床、把大病儿童当作牟利工具的衣冠禽兽的揭露,笔者在震惊之余,憎恨得牙齿都格格响。

      特别是看到一位患儿母亲“每次他要给支票,就得在某个宾馆见面。

      他一说去哪儿,我就得赶过去。到了宾馆,我俩在床上,我孩子就在地上,每陪睡一次,就只给那么一点钱。现在连孩子都没了。”的自述,笔者恨不得找把匕首去阉了他。

      当然,憎归憎,恨归恨,咱们还得来说正事。因为披着慈善外衣干着禽兽勾当的还大有人在。

      比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还有同为中华儿慈会9985儿童大病救助项目的柯善孝卷善款跑路事件,还有某的筹慈善变商业事件,还有某松筹捐款1员扣手续费3元收割爱心事件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年接二连三、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事件,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面对互联网上此起彼伏的募捐信息,人们陷入两难抉择:不捐,于心不忍;捐,不知落入谁手。

      于是,大大小小的慈善机构都一落千丈,且每况愈下。

      慈善,是一个社会的爱心之路、善良之舟,承载着温暖不幸的使命。可当善良被善良的名义欺骗,爱心被爱心的花样收割,爱心之路会不会荒芜、善良之舟会不会沉没呢?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反思:千百年来人人崇尚的慈善,为什么现在变了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