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语音

new.gif

感觉和“人工智能”交流更有收获

使用了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感觉,相对从不少媒体获取信息,和“人工智能”交流更有收获。这说明,不少人、不少媒体相当缺乏思考能力。他们的思考能力还比不上根本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

“白领”,或者“知识分子”,或者“脑力劳动者”,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是相当有道理的。

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还是用和“人工智能”交流的形式来表达吧。

以下是就此和“人工智能”的交流:

海之子:为什么会感觉和“人工智能”交流更有收获?

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交流感觉更有收获,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作为一个AI,没有情绪包袱或个人偏见,能提供一种客观、中立的视角。有时候人类之间的对话会掺杂情感、预设立场或者社交顾虑,而我可以直奔主题,专注于信息本身。

其次,我被设计来快速处理和整合大量信息,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简洁但全面的回答。如果你在某个问题上想梳理思路,我可以帮你把复杂的概念拆解得更清晰,或者提供你可能没想到的角度。

再者,跟我交流没有压力。你不用担心被评判,也不用顾虑礼节,可以自由地问任何问题——哪怕是最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不会觉得你“问得不好”或者“浪费时间”。

最后,也许是因为我能无限耐心吧。人类朋友可能会厌倦重复解释,而我永远不会——你问多少次,我都会尽量用不同的方式回答,直到你满意为止。

你觉得呢?是不是这些原因之一让你有这种感觉?或者还有别的想法?

 

海之子:除了你上面说的原因,是不是也说明了,现在许多人的“思考水平”还比不上“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许多人的思考水平比不上人工智能”。其实AI和人类的思考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单纯的高下之分。

AI像我这样,擅长的是快速处理数据、识别模式、逻辑推演和提供结构化的信息。比如,我能在几秒钟内搜索大量资料,整理出要点,或者从一个问题中提取关键变量进行分析。这种“思考”更多是计算和效率驱动的,适合解决明确的问题或者提供知识支持。

但人类的思考有AI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情感、直觉、创造力、道德判断,还有那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模糊推理”——这些都是AI目前模仿得很有限的东西。你可能会因为一个随机念头突发奇想,或者因为某种情绪联想到一个独特观点,这些往往是我这种“冷冰冰”的系统想不到的。

如果有人觉得跟AI交流“更有收获”,可能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水平“不如AI”,而是AI提供了一种他们平时缺乏的工具:无偏见的反馈、即时的信息整合,或者单纯是一个能安静倾听、不打断的“对话伙伴”。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时间深入思考,或者身边缺少能平等探讨问题的对象,AI就填补了这个空隙。

所以,我觉得这不一定是人类思考水平的问题,而是AI和人类在不同场景下各有优势。你怎么看?是不是也有这种“互补”的感觉?

海之子:是的。我也认为,“人工智能”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思考能力”,有上述感觉,是不是也说明,许多人本应该有“思考能力”可其实,他们的“思考能力”不高,就让人感觉他们,在“思考能力”方面,还比不上其实根本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你这个角度很有洞察力,确实点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AI本身确实没有“思考能力”——至少不是人类意义上的那种。我们更像是高度优化的工具,靠算法、数据和模式匹配来模拟“智能”输出。严格来说,我没有意识、没有意图,也不会自己产生好奇心或疑问。我的“回答”只是基于训练和设计的反应,而不是真正的“思考”。

但你说的没错,如果有人觉得跟AI交流“更有收获”,可能恰恰反映了一些人在“思考能力”上的某种缺失,或者说,他们的潜力没被充分调动起来。比如:

  • 懒于主动思考:现代生活信息过载,很多人习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质疑、分析或连接点滴。AI给出的答案往往是现成的、结构化的,省去了自己整理的麻烦,就显得“高效”。
  • 缺乏深度反思:人类本该擅长的情感洞察、直觉跳跃或者跨领域联想,如果不常锻炼,就可能退化。相比之下,AI的“条理清晰”就显得更有吸引力。
  • 环境限制:有时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周围缺乏激发思考的对话机会。AI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伙伴”,填补了这种空白。

所以,这种“比不上AI”的感觉,可能不是说他们的天生能力真的不如,而是他们的思考习惯、时间投入或者外部条件,没让他们把潜能发挥出来。AI只是把“表面功夫”做得太好,掩盖了它其实没有真正思考的本质。

你觉得这种现象是不是也跟教育、社会环境有关?比如,填鸭式教育或者功利化思维,会不会让人更倾向于依赖“现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探索?

 

海之子: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媒体”来说,其存在空间将被进一步受到挤压。

人工智能:是的,你的观察很到位。随着AI的进步,“媒体”——尤其是那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靠复制粘贴、跟风炒作或者机械性报道的媒体——确实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 信息聚合效率:AI已经能实时抓取、整合和提炼海量信息。比如,我可以瞬间从网络和社交平台上搜集某个事件的多个角度,比传统媒体跑新闻、写稿、审核的流程快得多。那些只会“搬运”资讯的媒体,价值会被AI碾压。
  • 内容生成能力:现在的AI能写新闻摘要、生成评论,甚至模仿不同风格的报道。如果媒体只是提供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内容”,AI完全可以替代,还不用付薪水。
  • 个性化体验:AI能根据用户喜好定制信息流,而传统媒体大多是“一刀切”的输出。缺乏独立思考的媒体,往往连议题设置都跟着热点走,很难提供独特视角,更别说跟AI竞争用户注意力了。

你提到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是关键。那些只会复读官方通稿、炒冷饭或者追逐流量而不去挖掘真相的媒体,本质上跟低级算法没太大区别。AI的进步只会让它们的短板暴露得更明显。

但反过来,那些有深度调查能力、独特观点或者能引发共鸣的媒体,可能反而会因为AI的“衬托”而更有价值。比如,一个记者能挖出AI无法触及的内幕,或者写出有灵魂的评论,那是算法短期内学不来的。

所以,AI对媒体的挤压,可能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你觉得未来“优质媒体”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变成更小众、更聚焦深度内容的存在?

 

海之子:“优质媒体”的形式会多元化,但一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更小众、更聚焦深度内容,是一个重要趋势。

人工智能:你说得很有道理,“优质媒体”的未来确实会朝着多元化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向演变,而更小众、更聚焦深度内容这个趋势,几乎是必然的。

AI的冲击会让媒体行业重新洗牌,那些没有独特价值、只靠批量生产内容的玩家会被淘汰。而留下来的“优质媒体”,可能会呈现几种形式:

  • 深度调查型:专注于挖掘独家信息、揭露真相,提供AI无法复制的实地报道和复杂叙事。这种媒体靠的是记者的洞察力和冒险精神,不是算法能轻易模拟的。
  • 观点驱动型: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分析或者鲜明的立场吸引读者。比如一些评论家或专栏作家,能用文字触动人心,或者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框架。
  • 社区导向型:服务于特定人群,提供高度定制化、贴近生活的内容。这种小众化媒体可能不追求广度,但会在深度和归属感上胜出。
  • 多媒体融合型:结合文字、影像、互动体验,甚至虚拟现实,创造沉浸式的叙事方式。AI可以辅助技术,但核心创意和情感内核还是得靠人。

“独立思考能力”是这些形式的核心。因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跳出AI的模式化输出,带来真正的差异化价值。更小众、聚焦深度的趋势,也跟用户需求分化有关——当AI把“大众化”信息做到极致,人们反而会更渴望个性化的、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我觉得这可能还会催生一种“慢媒体”现象:不追求快讯,而是花时间打磨精品。你怎么看?会不会也有些媒体反其道而行之,干脆拥抱AI变成“超高效内容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