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 劳动教育,何去何从?

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 劳动教育,何去何从?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今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旨在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同时,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意见》出台背景:目前,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劳动教育为何难开展?
    劳动教育课程薄弱
    目前,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薄弱,独立并全程设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只有上海、浙江等部分省市,占全国31个省市区的29%。其他省市区只在部分学校部分年级开设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约25%的省市区不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
    一项针对301所小学的调查显示,有30所小学根本无人教劳技课;即使有人任教,兼职的占71.4%;还有84.4%的学校无人问津劳技课效果,更谈不上检查指导。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存在多种问题,劳动技术教育被有些人称为“三无”教育。

    劳动教育在校处于“兼职”状态
    戴连红是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他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处于当今尴尬境地,和劳动教育长时间处于“兼职”状态有关。
    教师层面,尽管劳动教育不能同劳技教学简单划等号,但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劳技学科教学。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大多兼教其他学科,很多老师受职称等因素影响,对劳技学科投入的精力有限,相关理论探索更显苍白无力。而且,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并不设立劳技学科的教研员,而是由语数英学科的教研员兼任,这样的状态也为劳技学科缺乏专家引领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课程层面,尽管有相对统一的教科书,但书本内容难以实践,也算是一种“兼职”状态。让孩子学做蒜泥黄瓜、奶油蛋糕等,创意虽好,但缺少专用场地,没有教学工具,让一线教师怎么教?

    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教师秦文介绍,在日本小学食堂,孩子们天天都会参加劳动实践。日本学校的大体做法是: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每天轮流参与食堂的分菜、分饭工作,包括碗碟的整理、清洁,垃圾分类,地面、桌面的擦洗、整理等。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秦文的第一个感受是,学校这种让孩子参与自我服务劳动的方法真好:一是给了孩子从小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二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孩子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三是从劳动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辛苦,能更加懂得粮食的珍贵,从而在行动上不再随便浪费。
    秦文分析,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在意,如果让孩子们参与一些劳动,孩子常会产生抱怨和不理解。曾经在学校工作讨论中,秦文提出试行日本学校让孩子参与食堂劳动的一些做法,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主要是家长的抵制会给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
    今年6月1日,秦文参加全国第七次少代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亲耳聆听总书记对孩子们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的少年儿童提出了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劳动创造的讲话要求。
    习主席的讲话给秦文最大的感受是: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对祖国花朵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完全切中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要害。特别是他对孩子们从小学劳动创造的要求,非常值得教育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入反思。
    劳动教育如何开展?

    增强劳动意识,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睢宁县桃园小学教师卓元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增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劳动培养意识。“一个人的均衡发展不完全体现在语数英上,还体现在劳动技术素养上。每个学生不论早晚都要走上社会,参加不同的劳动,离不了基本劳动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他的学生有的成为当地有名的拖拉机手,有的成为蔬菜种植专家……
    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白从小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启蒙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不能仅依靠上级下发的几个手工制作材料,而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当地资源有效开展。”卓元说,对在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组成若干社团,如在校园里开辟农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麦种植、玉米种植、花生种植等。

    抓住生活细节,感受劳动意义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话深刻阐明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教师张姝华表示,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有责任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把劳动这一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张姝华给出四个关键词:乘机施教、就地取材、心领神会、参观模范。
    乘机施教:当新跷跷板做好时,孩子们分外高兴。张姝华利用这个机会提问:“小朋友们,这跷跷板是谁做的?”由此,教育对儿童发生了效应。
    就地取材:教育上的“小问题”往往是最复杂的问题,利用其进行教育比生硬的说教收效大得多。班上有孩子不爱惜纸张,看到被随意乱丢的纸张,张姝华跟孩子们算了一笔细帐,让他们知道了学习文具得来不易。之后,他们对学习用品保管得很好。
    心领神会:通过各种舞蹈动作,使孩子认识具体劳动,培养劳动兴趣。如“小英雄”“小农人”舞,教会了孩子锄草、插秧、治虫的姿态。“把祖国打扮得像花一样”舞,教会了孩子挖坑、栽树、培根的姿势。孩子在跳舞时表现出一种劳动竞赛的愉快心情。
    参观模范:张姝华组织孩子参观农民劳动,引导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放学时都会喊一声“农民伯伯再见”,可见他们初步有了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
    秦文建议,“孩子从小做家务,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孩子能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起自信心,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出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孩子还可以发展计数、分类等认知能力,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教师张利花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主张通过劳动来让孩子修身养性。
    劳动教育是张利花家的一个大课题,从她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潜移默化地熏陶。家里有自留地,家人出去劳动时,后面常会跟着一条“小尾巴”。前面大人除草,后面“小尾巴”把草捡起来扔到空地上;前面大人摘菜,后面“小尾巴”提着小篮子装起来;前面大人挖山芋,后面“小尾巴”捡山芋。虽然更多的时候在调皮捣蛋,但孩子还是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长大一点之后,女儿看着家里人做家务,觉得很好玩,就跟着学。再大一点,张利花决定做个懒妈妈,常常“使唤”女儿干家务活儿。女儿干完之后,及时予以肯定并奖励,还会细心指点她怎么改进。现在,女儿扫地、拖地、洗红领巾、包馄饨、榨水果汁等都能独立完成。
    看到孩子在劳动中修身养性,张利花很欣慰!

    劳动教育如何量化?
    如何衡量与制定评估标准,也成为劳动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目前,综合素质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要学生没有犯特别重大的错误,一般都会从宽评定。如果只出台《意见》文件,标准由各个地方自己定的话,操作起来恐有难度。比如劳技课,仅有一个教材,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或者优秀?应有个标准,不应都是自己评价。跟随《意见》,我们希望可以出台一个标准,再来细化、落实,才能更好地操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认为,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靠量化、靠分数,而应该靠记录。比如,记录劳动天数或者劳动成果,归入档案,作为大学录取的参考。“不能什么都量化,思想品德怎么量化?我们现在就是要打破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也有专家提醒,教育部若推行劳动评价制度,不能简单地将其变成一种新的应试,而要成为一种教育思路的转变。这要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劳动评价,为学生的劳动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求家长具备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培养孩子独立参与家务,督促孩子去做义工等社会实践。

    国外的青少年劳动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虽然只是一项调查研究,但可从侧面说明:参加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益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
    在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至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至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到菜园里翻地;16至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日本和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实行中小学生参加清洁卫生运动的规章制度。
    法国、芬兰等国家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从小教育学生学习熨烫、缝纫等技能,让劳动成为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必修课。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