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军人世家的美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一位军事奇才。他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因此,他又被称为美国的战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了27000人的部队征战欧洲,但此前只有过当工兵营连长的带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退出现役的他,又应召重披战袍,官至驻日盟军总司令。他在军人生涯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幕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力排众议,成功导演了仁川登陆。这一幕的上演,使人们对麦克阿瑟几乎发展到迷信的地步,就连他的上级也感到对麦克阿瑟的任何决心提出疑问是否明智。然而,这一幕的掌声刚落,由于麦克阿瑟忽视了中国的决心和能力,“圣诞节回国攻势”发动后不到4天时间就宣告破产,他军人生涯的终剧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到来。麦克阿瑟的大溃退在美国国内引起一片哗然。《时代》周刊说,“这是美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纽约先驱论坛报》说,这次溃退是一次“严重的军事错误”,它表明麦克阿瑟“不能再被认为是军事问题的无上权威”。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麦克阿瑟从此退出军界。尽管他是因公开指责白宫的朝鲜战争政策而被解职的,但回国时不但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而且还获得了美国国会史无前例的表彰,破例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为其专门制造了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
在鲜花、掌声和勋章之后,麦克阿瑟开始涉足政坛,竞选总统,但屡遭败绩。后来他彻底打消了从政的念头,于1952年8月1日应邀出任带有名誉性质的一家制造企业雷明顿--兰德公司(1955年与斯佩里公司合并为斯佩里--兰德公司)的董事长。
1952年12月5日,麦克阿瑟在全国制造商协会第57次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他“深信在朝鲜冲突上是存在一条明确而肯定的解决途径的”,并暗示政府:他的办法是完全可行的。当时,美国政府正为如何结束朝鲜战争而头痛不已。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从朝鲜前线视察回国途中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后,以为麦克阿瑟有什么锦囊妙计,便马上打电报邀他会晤。麦克阿瑟收到电报后十分感激地立即复电答应。在会晤中,麦克阿瑟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麦克阿瑟回顾了朝鲜形势的过去和现状,认为时至今日,朝鲜战争已发展成美苏之间斗争的象征,因此他建议政府应同苏联进行谈判,把世界形势作为结束朝鲜战争的必然结果来探讨,提出美国方面的主张。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就警告苏联要使用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手段来消灭北朝鲜的敌方军队,并通过采取摧毁中国的工业基地等措施来抑制中国进行现代战争的能力。艾森豪威尔没有想到,麦克阿瑟的锦囊妙计竟是这样一项进行战争恫吓的火药味十足的建议,因此未作积极响应。当选国务卿杜勒斯也毫无保留地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态度。
“但是,一年后,麦克阿瑟的想法改变了,他对战争起了反感。他觉得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拒绝他的建议向斯大林发出最后通牒是对的,不该再使用原子弹构成威胁。尔后,他更建议该将国际间的武装战斗视为非法,以根本消灭战争。”“麦克阿瑟临终之前,在沃尔特·里德医院的病床上恳求约翰逊总统退出越南....他战斗一生,信奉佛洛斯特的名言:‘战争中所犯的每一个过失,都可原谅,唯独不采取行动和拒绝冒险是不可宽恕的。’但是当他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时,他才知道那是一个错误的冒险。”“军队是麦克阿瑟的整个生命,但是,最后他说:‘我是百分之一百反对战争。’”(见梁实秋主编迈契斯特著《名人伟人传记全集89麦克阿瑟》台湾名人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82第196页、206页、211页)
他回国后,历届美国总统仍很尊重他。1961年5月,刚刚上任4个月的肯尼迪总统,亲自上门,到纽约拜访了他。晤谈中,麦克阿瑟言恳辞切地告诫肯尼迪,切勿使美军再介入亚洲大陆的战争。1964年3月初,84岁的他感觉身体多处不适。时任总统约翰逊得知后,即派专机将他接往华盛顿医治。约翰逊总统亲自前往探视。麦克阿瑟在病床上恳求约翰逊早日退出当时介入尚不深的越南战争。
因此,麦克阿瑟的临终前给约翰逊总统的劝告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后的,也是最为明智的诤言。如果约翰逊总统听从了这个苦口婆心的劝告,就不会有在3个月后借“北部湾”事件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苦战了11年后仍遭惨败的后果。关于这一点,应当指出的是,当时美国一方面想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尽快赢得这场战争;一方面又不能无视中国的“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的警告,谨防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以至于占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国空军都不得不十分谨慎。尼克松曾自嘲道,“没有我的准许,他们连一间厕所都不敢炸”。
被称为美国战神的麦克阿瑟,为什么怎么晚年会“百分之百反对战争”?说到底,还是“形势比人强”所起的作用。形势就是:抗美援朝使中国走上了强国之路。
三位美籍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形势的特点。
美国的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女士是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后起之秀。她的著作《剑桥插图中国史》被业内人士认为“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经典”。《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朝鲜战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它表明中国已经站起来了。”(见该书第226页)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徐中约,他在其权威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综合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的成就相当卓著。在对内方面,巩固了对国家的控制,并取得了相当的经济增长。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的角色,调停了苏联和卫星国之间的纠纷。另外,核技术开发也已经起步。”(见该书第533页)
美国独立的金融和经济分析专家迈克尔.赫德森(Micheal Hudson)在2011年的《中国未来30年》中分析道,美国在1930年代到二战后,“积累了将近80%的世界黄金储备,但朝鲜战争使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从1951年到20世纪60年代,再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外军事开支总额与全部收支逆差相当......到1971年,在亚洲战争中的巨额开支迫使美元与黄金脱钩。”(见该书第20页)
新中国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证明了受辱百年的中国终于有能力保卫自己了;还使得苏联失去了任何在军事上染指中国东北的借口。在经济上,抗美援朝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建设热情,“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见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虽然中国随后在崛起的道路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曲折,但是,走向强国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也就没有30年后中国经济加速的国内和国际条件。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初步完善了工业基础,进入了国际体系,为后来的经济起飞搭好了一个舞台。而1970年代的美国经济,深受战争耗资的掣肘,在金融革命的作用下逐步向“虚拟化”发展,以至于多年后酿成了2008年的波及最广、危害最烈的金融危机,影响至今。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麦克阿瑟自己对朝鲜战争的看法。1964年3月,麦克阿瑟出版了《麦克阿瑟回忆录》。他对朝鲜战争的总结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国家如果参战却没有坚持取胜,最终将承受战败的一切后果。维持僵局或许可以结束战场上的死伤,但它却标志着为之而战的事业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5月第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