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轻人在网上越来越追求一种低能耗生活状态,摸鱼、减少努力、甚至远离工作。
这样的生活状态,往往被网友泛化称为“躺平”,还受到许多青年追捧。
“躺平”,大意指不再拼命工作,退出各种激烈竞争,降低欲望。这个概念的出现,往往还伴随着另一个词语——“内卷”,甚至可以说,“躺平”是当代青年面对“内卷”做出的选择。
先来说说“内卷”,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但通常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于农业领域,指的是“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但却难以达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
经发展后,该词语逐步出现在经济、政治、历史、社会各领域中,最后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内卷”,即个体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夺有限资源,导致个人的努力-收益性价比下跌,陷入内耗、恶性竞争的现象,也可形象地理解为“努力的通货膨胀”。
2020年,“内卷”经由一知名高校的学生一边骑车一边用电脑的图片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该学生也被形象地称为“卷王”。经议论发酵后,大众也发现了职场、养娃等领域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
在“内卷”中,有这么三类群体。
一类是“享受型内卷”人群,即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个体间的竞争中并十分享受,所以这部分群体并不觉得自己在内卷,能保持良好心态。
还有一类为“功利型内卷”人群, 他们基于功利角度,会选择在相关领域中参与剧烈的竞争,以此达到目的。对他们来说,“内卷”也没那么难熬。
但在“内卷”群体中,还有一类比较惨的群体——“被迫内卷”或“裹挟型内卷”人群。这部分群体本身不想卷,但迫于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压力,也被迫参与到群体的竞争中,在无可奈何中获得微薄收益,体验感极差。
所以,在“被迫内卷”或“裹挟型内卷”的人群中,不少人表示“卷不动”,“如果有希望,谁会躺平”“反正都是穷,何必穷得那么累”。
由此出现了不少“躺平青年”,有“主动式躺平”的——即降低自己欲望,主动远离社会竞争压力的群体,也有“无奈式躺平”的——即在“内卷”中努力无望后只能降低预期,给自己喘息空间的群体,当然也有口号式的“自嘲式躺平”青年,只是喊喊“躺平”的口号来舒缓压力,事实上还会继续努力。
青年的“内卷”和“躺平”一度引起广泛热议,各类媒体也有不同态度。主流媒体呼吁不要“躺平”,坚持奋斗的宏观价值导向;商业媒体更多从行业“内卷化”挖掘相关“热点”,探讨更宽泛的“内卷”与“躺平”选择;自媒体大多关注个体问题,表达青年在“内卷”与“躺平”中的纠结心态。
是社会焦虑下的青年亚文化的表现
对于青年在“内卷”中的“躺平”选择,不少主流媒体或知名人士表示反对,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还出现了“躺平批判学”。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说青年群体也会感到“委屈”。因为“躺平”的群体中,一部分只是“自嘲式躺平”,即使是“无奈式躺平”的群体,也是由于裹挟在“内卷”中,努力无望后才做出的“躺平”。
在“躺平”引起广泛热议与关注后,就应意识到,大范围的共鸣背后不单是青年自身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可以说,现代社会带来的“内卷”或社会焦虑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
如今很多事物更新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焦虑也在社会加速运行下被放大。
“996”“猝死”等问题经由网络的不断发酵传达到青年群体中,工作、住房、养育的压力也加诸在青年群体身上,迫使他们以减少睡眠时间、牺牲家庭生活与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获得保障性收益。
尤其各类媒体还在塑造各种成功形象、精英思维、榜样力量,不断贩卖焦虑,更是加剧了青年的焦虑感与无力感。
故而,面对社会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青年群体“躺平”的倾向也并不完全是他们自身的问题。
另外,除了主流文化的发展外,不同的社会背景还会滋生不同的亚文化。故而在国内普遍的“内卷”“社会焦虑”问题下,“躺平文化”也是一种表达了当代青年价值观、世界观的青年亚文化,所以,“躺平”问题也应从社会文化层面上予以关注。
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边缘文化,是青年群体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而构建的、表达自我的一种文化实践。如现代社会中的“粉丝文化”、“饭圈文化”“丧文化”“躺平主义”等都属于青年亚文化。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会被迅速激活并得以传播,吸引越来越多有共鸣的青年加入其中,最后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但由于青年亚文化又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社会现象,故而青年亚文化背后往往会传达出一种与主流社会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对的、值得引起注意的社会问题。
在中外的不同历史时期,多种青年亚文化就伴随了不同的社会发展与新问题的出现。
如20世纪60年代下,美国的以反叛生活与文化为主的嬉皮运动,就反映了青年群体迷惘与责任感的冲突;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则是表达了底层民众承受巨大压力后对现实生活的抗争。
而在我国的“躺平主义”中,则蕴含了青年对过度“内卷”“996”等为代表的不平等劳动剥削、过度消费主义、阶层固化、努力无用等社会问题的排斥,反映了当代青年身处竞争压力大且残酷的社会却无力的现实。
面对青年的“躺平”选择,不能一味地批判青年“不上进”“不负责”,这种亚文化即使非主流,也是部分青年群体对现代社会焦虑性、竞争性的一种表达与抗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以“躺平”表达抗争
在青年亚文化的表述下,可以将青年群体的“躺平”视为释放压力、宣泄焦虑情绪的一种选择,也是申明自身诉求与主张的一个态度。
作为一种释放压力、宣泄焦虑情绪的通道,“躺平”背后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压力的抗争。当“996”“007”“末位淘汰”等各式“内卷”加诸青年身上,他们在清醒中停滞,在努力中无能为力,就会使得青年群体的负面情绪大量累积。
故而当“躺平”行为出现并经由互联网传播时,这些身处焦虑的群体就会有所共鸣,借由“躺平”来宣泄自身情绪,缓解压力。
如同国外亚文化下形成的朋克文化、嬉皮运动等,如今国内的“躺平主义”也是当代青年表达意见、进行申诉的一种反抗。
与中外历史上高举旗帜、游街等行为来表述自身需求、申诉抗争的大规模行动相比,如今的“躺平主义”主要以互联网的言论表述、个体自我的选择来作为抗争形式,并没有与外界发生直接性的冲突,故而显得更为温和。
与前互联网时代下,通过大众媒体表述自身想法与意见的现象相比,如今的“躺平主义”借助着互联网、自媒体渠道,能更快速地渗透到青年群体当中,迅速汇集当代青年的意见、诉求与抗争申明,故而会具备更快、更大的影响力。
所以,借由这次较为温和、影响更快更大的“躺平”行动,不少青年除了以“躺平”来反抗“内卷”、反抗社会焦虑外,也对如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表示了反对与抗争。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青年群体背负着巨大的物质生活压力。随着消费的升级,容易导致青年群体主动或被动地陷入盲目追求物质的陷阱中。
面对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一些青年以“躺平”来反抗当代的消费观念与物质生活,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与自我实现,不再跟风乐享物质生活,参与到社会主流的赛道“内卷”当中去。
故而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相比,部分“躺平”的青年不再重视单纯的物质追求与享受,甚至还秉持着“反消费主义”、“反物质主义”的理念。
他们以提倡节俭生活方式、注重自我兴趣与自我需求、价值实现为目标,来代替了以财富购买、占有与享乐的选择。
所以,一些“躺平”的青年并不是“不负责任的人”或者“懦夫”,他们只是有着与主流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念,他们也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通过“躺平”的行动和口号来表述着对现代社会压力、焦虑的不满与抗争,希望能从大众中获得认同与支持。
当大部分的青年群体都有所共鸣时,就算背后的社会压力、抗争诉求得不到解决,“躺平”青年们也起码宣泄了自身的情绪,找到了能够相互理解、认同的群体。
从对“躺平学”的批判中清醒认知
目前,虽然有不少人士对“躺平学”进行批判,但似乎影响不了青少年群体的“躺平”口号与选择,根本原因或许在于所谓的批判并没有解决青年们“躺平”的根源问题。
在目前对“躺平学”的批判中,不少言论认为网络传播“躺平”观念会散播负面情绪,干扰青少年的正常心绪,不利于青年奋斗精神的传扬,认为“受挫就‘躺平’,算什么正义”“‘躺平’可耻”。
在2021年5月,某知名大学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中发文称,“内卷”恰恰体现了教育的筛选功能,并给予了青年上升的竞争机会,故而“躺平”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认为该行为“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这一言论虽然引发了近1.4亿次的阅读量以及超1.2万次的讨论,但其中大多都表述了反对的声音。
这是因为,其一,大部分青年认为如今的“内卷”是不合理的、无序的、重复无意义的内耗,带来了努力-收益性价比的降低,恶性的“内耗”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与输出。
其二,许多青年的“躺平”也不代表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向上。
因为如上面提到的,部分“躺平”的人群只是迫于无奈的“躺平”,或者是喊喊口号而已。“口号式躺平”实际上并不影响青年群体后续的奋斗。
如在青年一度高喊“逃离北上广”时期,即使“北漂”很累,但在2010-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北漂”人数仍分别以每年22万人、每年14万人的速度增加。
许多“躺平”青年也不是真的放弃自我,只是不想继续朝着如社会主流所期望的道路而努力了。
这些“躺平”青年或许有了其他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在行动上不“内卷”了,在思想上“自我觉醒”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路。
所以,与“佛系”类似的“躺平”青年群体也并非堕落与不前进,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而已。
故而面对如今备受热议的“躺平”群体,仍有超一半的网民对“口号式躺平”的青年表示理解与同情。
另外,由于一些误解多数源于没从青年的实际学习、生活、工作来进行解读与理解,所以,批评“躺平”青年并不难,读懂并解决青年“躺平”背后的问题才最为重要。
面对“躺平主义”传达出来的青年的社会焦虑与抗争,一些言论认为,应将其背后亚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社会责任的创造性,解决青年的申诉,给予青年更多的包容、理解与引导。
包容青年群体对“消费主义”的反对,支持其追求极简生活,允许他们不按社会期望地一般拼命上爬而是另辟蹊径寻找更合适自己的道路,也不见得是一种堕落、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固然要警惕“躺平”青年逃避社会责任、迷失价值的风险,但也要避免一味地批判与抨击,跳出“躺平”对错的争论,切实关注并解决“躺平主义”中传达的社会问题与青年亚文化,才能将“躺平主义”下的青年亚文化收编到主流文化当中,避免“躺平主义”下的青年群体的普遍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