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公交车上听到几名小学生激烈讨论着三国历史故事,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关公斩文丑”、“三气周瑜”等,一个个连比带划,讲的津津有味。我想他们不是刚打完网络游戏,就是刚听老师讲完。当时我非常感叹:“三国时期那段真实的历史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首先,我先还原一下上面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史载,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但参与讨伐董卓的没有公孙瓒,(当时刘关张等依附公孙瓒),所以,“三英战吕布”是杜撰的。
讨董时,长沙太守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而非关羽(此时关在公孙瓒处)。
“草船借箭”取材于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吴之间在濡须口(今安徽无为)的一次战争:战情与演义相差无几,只是主角为孙权,而非诸葛亮,并且此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五年。
公元200年,袁绍命文丑率军于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诱敌之计大破文丑,丑死于此战,绝非关羽所杀。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过度美誉诸葛亮而虚构。
除了上述之外,如“孔明用智激周瑜”、“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等,均是作者编造,演义中像这样脱离史实、子虚乌有之事不胜枚举。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并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而成,其文学艺术成就十分巨大。
文学作品可以虚构,根据史料(人类文明史真实的材料)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虚构,但虚构决不能篡改史料。作家在不以史料为背景的情况下,完全通过自身文学素养来反映客观现实,如《红楼梦》、《聊斋》、《三言二拍》等,或者根据史料但不篡改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来反映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的社会生活,如《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都是可以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人类过去所经历的种种活动。如果没有历史,人类不能得到进步,文明不能发展到今天。这里的历史,就是史实。
实际上,根据史书但又不完全唯史唯实的文学著作不止《三国演义》一部书,很多依照史料完成的文学作品均有篡改史实的地方,如《说唐演义全传》,里面太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更严重的是,许多有史可考的史实在书中都歪曲了。相比之下,褚人获创作的《隋唐演义》则是非常尊重史实的。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工具越来越多,人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影视剧和网络(游戏)。而青少年,除了在学校里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以外,其它时间也都是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就是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也绝少有人专门翻开史书或到网站搜索查证,因为他们认为看到的就是正史。而现在根据这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戏曲、动画片等越来越多,所以,一定要在传播源头上与正史保持零距离,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与少年儿童,了解和学习真实的历史。
新形势下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自然难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不在尊重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讨论现在,就如同用错误的公式和常量进行计算和推导,其结果是难以正确的,是不客观的。所以,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了解真正的中华文明史,我建议,诸如《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应该令其永久成为历史。
2009年9月9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