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your language

铁穆臻|周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中,并没有起决定作用

  在遵义会议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完整回顾遵义会议的过程。按照中共的组织纪律,全党服从中央,中央内部少数服从多数。“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毛泽东传》:《第15章、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些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在遵义会议之中起最关键作用。

  会议前:“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也认真准备发言。经过共同讨论,由张闻天执笔写出一个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提纲。毛泽东过去在开会时一般都是即席发言,这次也写出一个详细的发言提纲。”(《毛泽东传》:《第15章、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支持博古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曾几次找聂荣臻谈话,要聂在会上发言支持博古。”(《毛泽东传》:《第15章、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可见,这时,王稼祥同志和张闻天同志站在毛主席这一边,凯丰站在博古这一边。

  会议过程中:“会议由博古主持,并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一些检讨,但主要还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周恩来作副报告,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随后,由张闻天代表他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左’倾军事路线。接着,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毛泽东传》:《第15章、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会议结束之后:“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白的总结的决议》,于二月八日经政治局会议通过后印发。”(《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5年,四十二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显示:“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毛泽东传》:《第15章、长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站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这一边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可以确定包括王稼祥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第二,遵义会议中顽固站在博古错误路线这一边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可以确定有候补委员凯丰一人。第三,根据陈云传达的记录证明,支持毛主席正确路线的,包括除了博古、凯丰以外的其他所有同志。那么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之中,支持和反对毛主席路线的人就是8:2。对毛主席意见极大的李德只是顾问,没有参与会议决定的投票权。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博古最终退出领导岗位,和他是否“胸怀博大”没有丝毫关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之中坚持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博古再不情愿,也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周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并没有起决定作用,在拥毛和反毛人数比例为8:2的格局条件下,即使周恩来同志站在博古那一边,也是7:3,并不会改变支持毛主席路线的人多于否定毛主席路线的人这一既定格局。

  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理由:

  第一,有的人会认为,博古、李德、周恩来同志的三人团之中,只有周恩来同志站在了毛主席这一边,所以起了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无疑是错误的。道理很简单——对于党中央组织成员、组织结构的调整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央政治局集体,而非三人团。如果三人团真的有“决定一切”的作用的话,即使周恩来同志支持毛主席,三人团内部也是1:2,或者李德没票情况下1:1,周恩来同志的意见也根本无法对毛主席的复出起决定作用。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复出实际上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集体投票决定的结果,而周恩来同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少和其他政治局委员是相等的。

  第二,有的人会认为,周恩来同志是当时军事上的总负责,拥有军事上的决定权,所以他主动让权给毛主席是起了决定作用的。这个观点无疑也是个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名义上有什么职务就一定有什么权力,是最幼稚的幻想。不是一个人名义上担任什么职务、在名义上有什么权力,就一定会有这个权力。只有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由衷认可、真正拥护和赞成,一个人的职务才和他实际的权力相符合、才有可能让他名义上的权力转化为实质上的权力。共识不在“最高负责人”这一边的话,“最高负责人”的命令就根本无法变为现实。周恩来同志的军事总负责的职位担任与否、有多大权力,完全由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决定。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之战的惨败,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已经基本失去了威信、失去了继续行使军事指挥权的基础——集体多数成员共识——而“换帅”在当时成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多数成员的新共识。这不以周恩来同志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所述,在遵义会议,对于毛主席出山挂帅起了决定作用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集体的共识,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同志。周恩来同志主动交权、请毛主席成为实际的指挥者,固然态度是远远比博古、李德要好的。但是,即使周恩来同志不交权,中央政治局委员支持和反对毛主席出山的比例也是4:2,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支持和反对毛主席出山的比例也是7:3,毛主席出山挂帅已成定局,不以周恩来同志的意志为转移。

  还要注意——当时不缺求救的!高呼救命的有三万,周恩来同志只是求救者的一员,而带领大家绝地重生的有一人,也就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领袖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