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读书笔记。
1、《毛选》里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为了解决当时或将来的历史环境下,大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写的。
2、《毛选》深度阅读者也基本形成一个共识:文章的基本结构是,发现(承认)问题→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发现问题:不知从何处寻找革命力量;
分析问题:从经济地位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谁是领导阶级,谁是最可靠的同盟军,谁是可争取的朋友,谁是敌人;
解决问题: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又例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发现问题:怎样才能组织好力量进行斗争;
分析问题:调查分析总结了农民运动干了的十四件大事;
解决问题:其一组织起来进行各种斗争,其二要让参与者得到了切身利益,其三斗争的目标明确不伤及无辜。
3、从《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起,我认为毛主席的文章的结构已变化:预见(到了将要发生的)问题→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这篇文章,
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事情: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分析问题:客观方面,其一各列强之间是有矛盾的,因此它们的代理人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他们有矛盾就有缝隙,这缝隙就是红色政权能存在的地方,其二,很多地方已经过革命的洗礼,人民群众得到了革命的锻炼,已组织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其三,列强的代理人(军阀)的矛盾必然导致他们之间有持续的战争,这是红色政权发展的良机。
主观方面,其一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其二有党的组织和领导。
解决问题:其一是(客观方面)分析问题准确,其二是(主观方面)政策上不要犯严重的错误。
4、洞察力和预见力从何而来?实践出真知。
最主要的实践是什么?生产劳动。
谁是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以工农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
不言而喻,洞察力和预见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途径,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如此循环往复。
相反,就是闭门造车、屁股决定脑袋,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不出好办法,打不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错主意。
毛主席说:“我是一个小学生,在人民群众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
一、洞察力和预见力。
1、《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毛选中的重要文章,一篇主要讲认识的方法论,一篇主要讲发现/预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注意,是说主要,其实两篇文章都讲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只是有先后顺序而侧重点不同。
很多人认为《矛盾论》更实用,但毛主席对《实践论》更满意,为什么呢?
2、毛主席说: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主席又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3、毛主席上面的两段话,其实就是在说具有洞察力和预见力的领导才是合格的领导。
我们经常说战略是主动选择。
但是,主动选择就是要掌握主动权,是需要能力的。
没有能力,何谈选择?所谓的“选择”都是错的,除非瞎猫撞见死耗子。
有主动选择的能力需要具备什么?
具有战略预见力和战略洞察力。
因此,战略预见力+战略洞察力=战略主动选择能力。
毛主席形象地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
显微镜”是什么?战略洞察力。
“望远镜”是什么?战略预见力。
1)、只有拥有战略洞察力,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我们许多的决策之所以失误,原因在于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2)、只有拥有了预见力,才能够预见未来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势,才能把握未来、拥抱未来。
我们都记得毛主席在《实践论》说,要想办事成功,必然使自己的想法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质、特点),如果我们认知水平差,看不到事物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的主观想法就永远不可能符合客观规律,就是只能是失败了。
4、洞察力是预见力的前提条件,没有洞察力,就难有预见力。
但是,有了洞察力,而不能升华到预见力,就像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的,如果不能把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就是不能把认识论的唯物阶段进升到认识论的辩证阶段,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大作用的。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3年6月1日,毛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形成的。毛主席特别强调:“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这种认识论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中去?
1、什么是群众路线?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笔者注: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总结的认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主席革命一生的经验总结。真理总是简单的,但是实践起来却是复杂而艰难的。
2、群众路线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在毛主席看来,在所有制问题解决了以后,就面临着党政军干部和群众相互关系问题,全党上下都不能脱离群众,要和“群众的需要和愿望息息相通。任何一项政策的正确性都必须由群众来检验。但历史兴亡周期规律甘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革命一旦胜利,曾经的革命同志,其革命意志就开始衰退,革命信仰就开始动摇,革命初心就被特权带来的快感淹没得荡然无存。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同历史以往所有王朝更替都有本质区别,那就是破私立公,就是真正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革命事业。因此,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毛主席如一地把是否脱离群众的问题,提高到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走群众路线是由于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自然就成了鉴别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所在。干部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群众的关系鱼水情深,就像大地和种子一样,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干部走与群众相背离的道路,像油一样浮在水的上面,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脱离群众,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成了修正主义或者资产阶级政党,归根结底还是资产阶级政党。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桥”和“船”就是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何开展群众路线、了解实际情况呢?毛主席强调,领导干部做好社会调查一定要以“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去扎扎实实地开调查会,倾听群众意见。1943年11月29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呢?一点好处也没有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领导干部只有“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才能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民主集中制。
1962年1月30日,在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指出,
民主集中制是:
“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民主集中制首先是民主。民主实际上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所以,不论党内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集中就是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作集中统一。”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典范。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经常在作出决策时反复征求在前线作战指战员的意见。1948年9月24日,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主席第二天为中央军委起草批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再比如,被称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毛主席在认真倾听各部门工作汇报基础上的结晶。毛泽东从1956年2月24日开始,到4月24日结束,几乎每天都在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为了听报告,毛主席还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听报告,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毛主席每次倾听报告时,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毛主席后来也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的。”
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好赋之以形和付之以行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赋之以形,即要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把马克思主义表达出来。比如党群关系,毛主席把它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把它比喻为共产党手里要拾把米,鸡才能跟你回家等。
其次,要付之以行,就必须使党的各项政策在以人为本上真正落地。
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三、《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读书笔记。
1、预见问题: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
2、(一)、(二)、(三)部分是分析问题。
3、(四)、(五)、(六)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