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九章 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九章   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九五三年 ,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规模经济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一九五三年 ,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规模经济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经过三年努力 ,到一九五五年底 ,一五 计划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进入高潮 。这时 ,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 :农业 、工业 、商业的发展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一五 计划提前完成的要求 ,而且对文化 、教育、 科技 、卫生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老人家在集中关注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 ,始终不忘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苏共二十大 之后 , 国内资产阶级右派在现代修正主义的影响下 ,

向共产党进行猖狂进攻 。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 ,采取整风的方式 ,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右派的伟大斗争。 毛泽东鉴于赫鲁晓夫集团完全抛弃了斯大林 ,基本丢掉了列宁主义学说 , 明确提出了我们中国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他曾尖锐地指出 ,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 ,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 ,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 。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七月青岛会议上 ,更是号召到会的省 、市 、 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必须把这场伟大斗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起来 。必须把民主党派(政治界)、 教育界 、新闻界 、科技界 、文艺界 、卫生界 、工商界的政治改造工作和思想改造工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省 、市 、 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 自己的文学家 、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 ,要有自己办的出色的报纸 、刊物以及编辑与记者。(《毛泽东全集》 第 38卷 165 页)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毛泽东在对周扬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 讲话稿的批语或修改中明确指出 ,作为意识形态 、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我国 , 同自然科学一道, 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是为革命的政治斗争服务的 。不为经济基础服务 ,不为当前的政治斗争服务 ,是不行的 。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现代修正

  主义的代表人物 ,都是政治上的崇美派 ,在他们的全部政策中所实际遵循的 ,也就 是美国牌的实用主义哲学 。敢不敢正视和承认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和全世界 人民的矛盾 ,敢不敢正视和承认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中都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 争 ,敢不敢正视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两类矛盾(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 的矛盾), 是能不能彻底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辩证法的试金石。(参见 《毛泽东年谱》第 5卷 278页)

  第一节工农分子知识化与历史研究普及化

  早在延安整风的时候 , 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懂得 ,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出息的知识分子一定要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革命的先锋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了在不太长的时期内 ,造就一大批能够真心实意为无产阶级自己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文学家 、艺术家 、科学家 、技术专家等 ,毛泽东一再强调知识分子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 ,而工农大众 ,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虚心向内行学习 ,才能胜任领导工作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日 ,毛泽东在乘坐洛阳 舰视察途中 , 了解官兵工农成分与知识分子的比例时, 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工农分子知识化 、知识分子工农化 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年谱》第 2卷 34页) 同时 ,推动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培养并涌现出许多像高玉宝 、吴运铎这样一批战士作家 、工人作家 ,与此同时 ,我们党还发动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群众性 四史 (村史 、家史 、社史 、厂史) 撰写活动 ,并运用这种方式教育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高玉宝 , 中国著名的战士作家 。山东黄县人 ,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出生于辽宁 省瓦房店孙家屯村 。十五岁做劳工 、十七岁学木匠 ,一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 ,一九四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中 ,高玉宝在二十多次大小战斗中 ,立 过六次大功 、二次小功 。一九五五年开始发表作品 ,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 。他仅上学一个月就不得不辍学了 ,却先后写出了总计二百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 说 。一九六二年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 。历任战士 、通讯员 、文艺干 事 ,师职创作员 ,共青团第二届中央委员 , 中德友好协会理事 ,辽宁省民间文学协

  会理事 ,沈阳军区创作室名誉主任 。辽宁省第八 、九届人大代表 ,全国关心下一代 委员会名誉主任 、德育教育导师 、教授 。曾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及第四届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是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 、全国劳动 模范 、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获金质奖章), 并多次参加全国 全军英模 、先进工作者大会 ,到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亲身接受过毛泽东等老一代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鼓励。

  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 《高玉宝》 第九章 , 叫做 《半夜鸡叫》。 在这个故事里, 绰号周扒皮 的地主 ,为了让长工早起干活 ,半夜钻进鸡笼学鸡叫 ,最后反被长工们戏弄 ,最终成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地主的代名词 。短篇小说《我要读书》 和《半夜鸡叫》 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半夜鸡叫》 被拍成木偶电影 ,一九九五年被选入 《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 长篇小说 《高玉宝》 在国内用七种民族文字出版 ,并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十五种外文翻译出版 ,仅汉文出版的就达四百五十多万册 ,并被改编为二十四种连环画 。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 发表于一九七三年五月 , 中国五种对外刊物用六种文字向世界发行。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战士作家 的高玉宝 ,不仅把他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命运写成书给读者看 ,还亲自到学校 、工厂 、机关讲给大家听 ,讲旧社会旧中国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 ,讲新社会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几十年来 ,他先后作报告五千多场 ,听众达五百多万人次 。从二十多岁的第一场报告到年已八十多岁 ,高玉宝的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 。听他报告的人既有工人 、农民 、教师 、学生 ,还有劳教人员 、失足青少年等等 ,大家对他的报告表示由衷地佩服 。他作报告有 三不 规矩 :不收酬金 ,不收礼品 ,不吃请 。他作报告只收三样礼物 :一条红领巾 ,一束鲜花 ,一张聘书 。他把鲜花转送给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 红领巾签名后转送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只有聘书他留下 ,作为参与青少年教育的载体 。在六十余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 ,高玉宝为人们树立了学得来 的榜样。 他帮助老百姓扫院子 、挑水 、种地 、修理门窗 ,先后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救火, 顶着大雪步行二十里路把患重病的小女孩背到医院抢救 。他被人们誉为新时期当之无愧的活雷锋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六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写书 、作报告等方式 ,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民

  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 为题 ,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

  祖籍湖北省武汉市的著名工人作家吴运铎于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七日生于江西省 萍乡市 。他既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 ,又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 。早年曾在安 源煤矿当矿工 。全国抗战爆发后 ,吴运铎不远千里 ,奔向皖南云岭 ,一九三八年参 加新四军 ,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 ,淮南 根据地子弹厂厂长 、军工部副部长 ,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 ,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 信厂厂长 ,株洲兵工厂厂长 , 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 ,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 师 ,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问等职 。是全国总工会第八 、九 、十届执行委 员 ,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 。他心系兵工 ,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 。在淮南根据 地时因陋就简 ,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 ,扩大了枪弹生产 。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 筒 ,参与设计制造三十七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 、踏火等各种地雷 ,为提升部队作战 火力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曾多次负伤 ,失去了左眼 ,左 手 、右腿致残 ,经过二十余次手术 ,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 ,仍以顽强毅 力战胜伤残 ,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他说 :只要我活着一天 ,我一定为党为人 民工作一天。一九五一年十月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 国劳动模范称号 ,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吴运铎于一九五二到一九 五四年在原苏联远东兵工厂进修实习 。 回国后 ,任四四七厂(新建火炮工厂) 总工 程师 。此后他又从事火炮技术研究 。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五年间 ,他主持无后坐力 炮 、高射炮 、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取得了重大成果 ,并且为国家 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兵工专家 ,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贡献。

  吴运铎撰写的《把一切献给党》 是一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 ,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 。它问世以来, 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 ,影响了几代人 ,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 ,在国外广为流传 。前苏联人甚至专门为之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十四号建立了 中国保尔纪念馆 。吴运铎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献给党的人 。离休之后 ,他应邀担任京 、津 、沪好几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 、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一些刊物 、群众团体的顾问 ,是《劳动的开端》 一文的作者 。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 ,他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 同时他还受聘为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 。 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伤残和痼疾,

  文化大革命 之后吴运铎长期住院治疗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日因病不幸离世 。正 是这样一大批知识化了的工农分子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 ,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与建设事业的一代辉煌 ,为继往开来的年轻一代树立了励志的榜样 , 留下了宝贵的 精神遗产。

  与此同时 ,我们深深地懂得: 中国人历来遵循以史为鉴 ,只有将革命历史普及 化 ,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 ,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就河南省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作出批示 :用村史 、家史 、社史 、厂史的方法 教育青年群众这件事 ,是普遍可行的 。(《毛泽东全集》第 45卷 388页)在老人家 的倡导之下 ,四史 运动热潮迅即席卷全国 ,被视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大业之 一 历史科学中的一项革命 。经各级党组织的发动 ,亿万群众自觉参与其中 。一 九六四年八月 ,毛泽东在又一次同侄子毛远新谈话时就曾激烈地抨击过 :研究历 史不结合现实不行 ,研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 、家史就等于放屁!(参见 《毛泽东 全集》 第 47集 93 页) 如此言词 ,对史学界之冲击力可想而知 。邵循正 、吴晗 、张 岂之 、胡华 、彭明 、戴逸等学人纷纷撰文阐发这一史学研究的新路径 ,各地历史学 会纷纷开会讨论编写 四史 的方法 ;各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各高校历史系亦积 极响应 。不少青年学子以写 四史 为 时尚 而奔趋 。持续时间相当长 ,至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初仍可见其流风余响。

  与国内各类史学史著述对此甚少关注形成对照的是 , 国外学者给予 四史 运动以相当高的评价 。如利萨皮蒂认为 :毛泽东领导下的伟大的 四史 运动 , 在这场运动中 , 成千上万的普通群众诉说他们的生活史 。高家龙指出 : 四史运动 中 , 中国历史学家精心编纂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文档案汇编 ,其中不乏可谓迄今最具有启示性的内部材料。阿里夫德里克和劳伦斯施奈德在总结新中国自建国至文化大革命的史学时 ,将 四史 运动视作为数不多的亮点而着力阐发 :在六十年代的 四史运动 收集了大量人民经历的资料 。如果历史学没有革命 ,历史学家将可能永远丧失这些资料 ,他们总有一天会明智地利用这些数据资料的 。

  毛泽东当时批示的真正用意在于 :通过组织编写厂史 、社史 、村史 、家史 ,将 它作为推动 四清 运动 、进行阶级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工具的同时 ,让广大群众

  在亲身经历中受教育 、长见识 ,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实现工农大众的知识化 。在全民 写史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 ,史学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这 个运动 ,做人民的史官 。正因为如此 ,人们也将对待 四史 运动的态度上升 到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高度 。四史 渊源于一九五八年大跃 进语境中由文学界首倡的编写工厂史 、公社史 ,史学界亦迅速应和 ,厂史 、社史编 纂一时蔚然成风 。在史学革命 中充当主角的高校历史系年轻学生 ,纷纷投笔而 起 ,走向工厂 、矿山 、农村进行历史调查 ,成为写史运动的生力军 。一九五八年九 月 , 中国近代史所在听取北大 、北师大关于写厂史 、社史的报告后 ,受到很大触 动 ,决定下厂下乡写劳动人民史 。

   四史 运动对于促进我国史学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主要包括 :一是 有利于各类史料的搜集整理 。首先 , 由于编写村史的需要 ,就必须要把新中国成 立以来党领导的历次运动的资料 , 如土地革命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 、合作 化 、公社化各个时期的文字资料加以搜集和整理 。这些资料对农村工作本身有着 重要意义 ,对近代现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 。其次 ,劳 动人民自己直接留下的文字史料是很少 ,甚至没有 。但是他们破过产 、卖过田地 房屋 、借过债 、租佃过地主富农的田地 、卖过妻室儿女以至自身 、送过儿子当被雇 佣者或学徒 ,这些卖 、借 、租佃 、被雇佣 ,都可能立下契约或字据 ,交给地主 、富 农 、债主 、雇主 、业主 。这类文书 ,应当成为劳动人民的村史和家史中的好史 料 。再者 ,四史 编写与社会历史调查 、 口述访谈直接关联 , 因 四史 本身缺 少文字资料 ,大量资料深藏在群众的记忆和口碑中 , 因而更主要的材料来源是通 过访问来的。

  二是有利于促进地方志 、地方史的编纂工作 。四史 从形式上看 ,是属于地 方志范畴的 ,是编纂全面 、系统的新县志 、省志的基础 。黎澍十分赞成毛泽东关于 撰写 四史 的指示 ,在他看来 ,四史 主要着眼于基层农村 , 因而实质等同于 地方史志 。黎澍于一九六五年在甘肃参加 四清 时 ,主持编写张掖史 。张掖史 的编撰 ,古代部分因当地图书资料有限 ,写得比较简单 。当代部分从土改到人民公 社大跃进 ,有许多原始的档案材料

  三是有利于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打下深厚的史料基

  础并提供必要的工作前提 。四史 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基层 ,与中国近现代史 、国 史在时间界限上接近甚至重合 , 因而理应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微观单位 ,按照 结构学原理 ,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 ,四史 、地方史 、中国近现代史遂构成微观 中观宏观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如此一来 ,编写 四史 就可以 为中国现代 史 、革命史 、党史以及经济史 、文化史等 ,提供极为丰富而确凿的史料纪录 ,为 今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 ,四史 能够提供大量的 近百年史特别是现代革命斗争史方面的各种专题的最有价值 、最为翔实的包括活人 活事的第一手资料 ,这就为我们近百年史研究工作进行分析综合打下基础。

  四是有利于倡导专业史家编写通俗历史读物 , 向群众普及历史知识 。一九六五 年 ,戴逸撰写的《写群众的历史 ,为群众写历史》 一文 ,意在强调农民历史知识 贫乏 ,且充满谬误与不健康的东西 ,专业史家必须深入农村基层 ,编写通俗历史读 物 ,通过历史教育 ,清除农民思想中不健康因素 , 以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与此同 时 ,专业学者去农村编写 四史 ,既能接受群众教育得到思想上的自我改造 ,又 能向广大群众在历史科学中创作的大量丰富史稿及实践成果求教 ,实现双赢 。

  毛泽东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特殊偏爱的政治领袖 ,其发起 四史 运动 ,虽然最终归之于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但 四史 运动能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让不少专业学人衷心服膺 ,则应归因于 四史 运动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其一 , 眼光向下倡修 民史 。众所周知 ,没有眼睛向下 、深入群众的作风 ,是不能写出 四史 的 。关注基层社会 、普通民众乃至个体的生存状态 , 以从底层向上看 的视角和价值立场来重新审视历史 , 已经成为二战以来欧美史学新的研究取向 。其二, 注重务实的社会调查与史学大众化特点 。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济研究所编著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 等工厂史或企业史 。这些著作均由专业学者耗费大量心血编纂而成 ,使用了大量原始档案 、往来函件 、会议记录 、历年账册 、老职工访问和座谈记录 , 以及资本家回忆录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同时 ,大量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各类作品 ,如回忆录 、 口头史 、 目击记 、地方史等纷纷出版 ,体现了史学大众化发展趋势 。其三 , 由分析到综合 、由微观到宏观的治史方法 。以一家之史 一村之史 ,一厂之史 一社之史 等微观单位为研究对象 ,进而作为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的研究取向 ,既具有其合理性 ,也符

  合我国的史学研究传统 。著名史学大家梁启超就说过 ,治中国史 ,分地研究极为重要 。因为版图太大 ,各地的发展 ,前后相差悬殊 。如欲彻底了解全国 ,非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不可 。狠下工夫 ,仔细研究 。各人把乡土的历史 、风俗 、事故、 人情考察明白 ,用力甚小而成效极大 。

  毛泽东时代非常强调知识分子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毛泽东 认为 ,只有劳动化了的知识分子才能真正了解群众 ,才能不脱离人民 ,更好地为社 会主义服务 。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问题 ,说到底是个立场转变的问题 ,培养工农 思想感情问题 。就是说 ,知识分子必须把从拥护等级 、特权的剥削阶级立场 ,转变 到平等对待普通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 。真正做到像毛泽东讲的 ,同工人农民打成 一片 ,把自己置放到工农劳动者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 ,知 识分子的作用是双重性的 :他们既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者 ; 同时又是五千年剥 削阶级等级制度的维护人 。因此 ,这个世界只要还未实现共产主义 ,历史的发展就 离不开知识分子这个阶层。

  知识分子工农化 、工农大众知识化 之所以十分必要 ,主要在于 :首先 ,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少人仍然沉湎于封建社会士 的特殊社会地位 。这一特殊社会地位是孔孟之道赋予的 ,依附统治阶层 , 以劳心者自居凌驾于社会主体劳力者之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的体现 。他们认为统治者可以换来换去 ,但自己的社会特殊地位 , 自孔孟以来千古不变 。然而到了毛泽东时代 ,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统治者变成了劳动人民 , 即他们过去凌驾的对象 ;毛泽东希望知识分子依附劳动人民, 放弃凌驾心态 ,与劳动人民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要降低 ,而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要提高 ,直至最终持平。

  其次 , 中国不少的知识分子是非常欣赏西方的民主制度的 。因为如果西方民主 制度在中国实行 ,知识分子阶层将是最大受益者 ,他们将在被选举权和话语权上继 续保持对劳动人民的凌驾地位 。在孔孟神主牌倒塌之后 ,西方神主牌将成为他们的 精神溯源 。将中国转型为西方的附庸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世界 西方强势资本控制之下 ,软弱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决无胆量也无动机带着中国的弱势 资本和西方列强放手一搏的 。西方列强也绝不会容忍一个社会主义强大中国的崛 起 ,它只能接受一个肢解之后的附庸 , 因为中国已经失去了靠资本主义方式崛起的

  可能性 。美国社会的主体是中产阶级 ,美国知识分子也属于这一阶级 , 因此美国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体利益一致 ;而中国不同 , 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主体工农大众的利益不一致 , 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分裂的 、矛盾深刻的社会。 所以 ,美国知识分子能做的事 , 中国知识分子就做不了也做不到 。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对毛泽东当年要求知识分子在劳动化过程中 ,实现思想改造就不难理解了 ,也就更能理解毛泽东的伟大性、超前性、预见性

  怎么解决知识分子有知识 ,但不会实践应用的这个问题?答案就是知识分子工 农化 ,但要注意 ,这种工农化不仅仅是劳动改造思想 ,而主要是应用知识去实 践 。只要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就从根本上实现了知识分子的读书价值 , 同时他自 己也就不再瞧不起劳动了 ,社会也就不再不尊师重教了 , 问题的关键是知识分子必 须要有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行 。否则 ,如果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书呆子 ,手拿知识不知 该如何去应用 ,干着劳动不知该用什么知识 ,则其工农化就连文盲都不如 , 自己就 感觉只是在劳动改造了 。同时 ,工农分子也要知识化 。工人农民会实践 ,但往往讲 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 ,既很难提高劳动效率 ,还有时因不懂科学把一些自己不明白 的事情迷信化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是工农分子知识化 , 以把劳动从道理上 提高一个层次 。具体地说 ,原来的实践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而通过学 习掌握相关知识后 ,就能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高水平 ,一旦弄懂了其中的道 理 ,就能有效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就不再是文盲劳动者 ,而是有知 识有文化的劳动者了 。当然 ,对工人农民进行知识教育 ,一定要到实践过程中去边 劳动边教学 ,绝对不能只是请到教室里来抽象地讲解知识。

  早在一九五六年 ,毛泽东就曾对知识分子现状做过分析 ,认为 :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 ,在过去七年中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他们表示赞成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正在用功学习马克思主义 ,有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部分人目前虽然还是少数 ,但是正在逐渐增多 。当然 ,知识分子中间有一些人现在仍然怀疑或者不同意社会主义 ,这部分人只占少数。又说 :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 ,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 、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现在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 。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 ,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 ,逐

  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 一片 ,而不要中途停顿 ,更不要向后倒退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参见《毛泽东年 谱》第 2卷 513页)

  当然 ,老人家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 ,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 ,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 ,熟悉他们的生活 、工作和思想 。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 ,到工厂去 ,到农村去 。书当然不可不读 ,但是光读书 ,还不能解决问题 。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 ,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 ,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 。知识分子如果同工农群众相结合 ,和他们做了朋友 ,就可以把他们从书本上学来的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 ,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 ,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 、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 ,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107 页)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 ,毛泽东又先后在山东济南 、江苏南京和上海的党员干部会议上就知识分子等问题发表讲话 ,他明确提出 :我们国家是文化落后的国家 ,要好好利用知识分子队伍 。在我们这个国家 ,知识分子是相当值钱的 ,我们一天也离不开他们 。所以 ,我们要争取他们 ,在世界观这个问题上, 要使他们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我们要争取知识分子 ,要争取党外人士 ,先要做一件事情 ,就是要把自己的作风先整顿一下 。 中国这个国家 ,知识分子太少 。对这几百万知识分子 ,我们如果看不起他们 ,如果以为可以不要他们 ,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 。我们离不开他们 。这几百万知识分子 ,是有用之人 ,是国家的财产 ,是人民的教员 。对这些人不能搞唯成分论 ,对他们的进步应该肯定 。对于知识分子 ,我们的任务就是争取他们 。使整个知识分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 、跟工人 、农民结合的问题上进一步 。其中大概要有三分之一的知识分子或者入了党 ,或者是党外积极分子 。然后再进一步 ,争取其余的知识分子 。我们要这样分步骤地改变知识界的状况 ,改变他们的世界观 。知识分子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 ,它本身的性质要逐步变为工人阶级内部的知识分子 。文艺当然是工农兵方向 ,没有别的方向。 那些怀疑工农兵方向的知识分子 ,是反映了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富裕阶层的思想 。我们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团结争取过来 ,条件是完全充分

  的 。但是也还需要时间 ,不能慌 ,不能忙 。马克思主义只能逐渐地说服人 ,不能强 迫灌进去 。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但在纯粹科学艺术的问题上 ,而且在涉及政治 性的是非问题上 , 只要不属于反革命一类 ,也让他们自由讲话 。一般人民说错了 话 ,或者闹了事 ,不能对他们使用专政的方法 ,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参见《毛 泽东年谱》第 3卷 115页)

  第二节双百方针造就文化大繁荣

  早在一九五一年 , 国内曾就中国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 ,一派主张全部继 承 ;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 ,主张全部取消 。当年四月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 研究院题词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他主张京剧还是要 ,不单是京剧 ,各种戏曲 形式都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加以继承 。百花齐放 这一文艺发展的思想观点 就此提出 。百家争鸣 则是毛泽东在一九五三年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提出来 的 。当年 , 中央决定要中宣部就中国历史问题 、中国文字改革问题 、语文教学问题 组织三个委员会加以研究 。七月二十六日 , 中宣部提出三个委员会的名单 , 中央八 月五日予以批准 。当时 , 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向毛泽东请示历史研究工作 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 。十月 ,在中国历史问题研究会的会议上传达 了这个精神 。当时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两个口号都只是分别向一个领域提 出 ,而百家争鸣 的口号还没有公开宣传。

  一九五六年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胜利完成 , 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 。当时 ,在知识分子中间 ,有些人对刚刚过去的思想改造运动 、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肃反心有余悸 ;另有一些人在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 。据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回忆 :一九五六年二月毛泽东主持的一次中央会议上 ,他汇报了学术领域的教条主义表现 ,会议决定对科学采取百家争鸣 的方针。(《毛泽东年谱》第 2卷 533页) 四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作了主题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 《论十大关系》 报告 。在随后的讨论中 ,陆定一发言再次谈到学术 、艺术 、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 。陈伯达根据毛泽东就相关问题发表的意见 ,在自己的发言中明确提到在文化上 、科学上,

  恐怕基本上要提出这样两个口号贯彻 ,就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 说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 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由此双百 方针正式提出。(《毛泽东年谱》 第 2卷 570 页) 稍后于五月二日 ,毛泽东又在有许多著名党外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谈到这个方针 ,从而第一次公开宣布了双百 方针 。与此同时 ,毛泽东也曾明确 说过 :让杜威来争鸣好不好? 那不好吗 。让胡适来争鸣好不好呢? 也不好。只 有反革命议论不让发表 ,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年谱》 第 2卷 574 页) 这 说明当时实行双百 方针也是有条件的 。五月二十六日 ,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 向学术文化界一千多人作了题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报告 ,系统地阐述了这 个方针 ,并代表中共中央宣布 :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有辩论的自由 ,有 创作和批判的自由 ,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 由 。六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公开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 。这样 ,双百 方 针就像和煦的春风般吹遍中国大地。

  在文艺界 ,首先让人们为之一振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发展兴起的新民歌运动 。它以大跃进为背景 ,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 由毛泽东提倡 ,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 。其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新道路 。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 中国诗的出路 ,第一条民歌 ,第二条古典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 ,形式是民歌的 , 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毛泽东全集》 第 39卷 112 页) 接着 ,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周扬作了题为 《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 的发言 ,新民歌 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 的创作方法由此推展开来 。一九五八年春 , 中国作协书记处起草 《文艺工作大跃进三十二条》, 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创作高潮 ,三五年内实现社会主义文学大丰收。

  新民歌运动 的文化内涵主要在于 :一是新民歌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运 动的重要工具 ,有效地体现了主流文坛以建构新文艺 来为政治服务的明显意 图 。郭沫若说 ,民歌对于鼓舞 、教育 、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很大的。周扬也提到

  大跃进民歌反映了劳动群众不断高涨的革命干劲和生产热情 ,反过来又大大鼓舞 了这种干劲和热情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民歌成了工人 、农民在车间或田头 的政治鼓动诗 与生产斗争的武器 。二是新民歌运动所依赖的民间文学基础 ,使工 农兵群众真正成为新的文学主体 ,五四 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至此被全面颠 覆 。三是新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表现在主题上则以歌颂为主 ,多为忆苦思甜和抒 发豪情壮志 ,在艺术上则极尽夸张。

  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来说 ,一九五八年乃是划时代的一年 。这一年诗歌界 出现了普遍繁荣的 、盛况空前的图景 。这是诗人徐迟在新民歌运动第二年编选的 《一九五八年诗选》 序言中所说 。接着 ,他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这一运动的 图景 , 到处成了诗海 。中国成了诗的国度 ,工农兵自己写的诗大放光芒 。出现了无数诗歌的厂矿车间 ,到处是万诗乡和百万首诗的地区 ,许多兵营成了万首诗的兵营 。几乎每一个县 ,从县委书记到群众 ,全都动手写诗 ,全都举办民歌展览会 。到处赛诗, 以致全省通过无线电广播来赛诗 。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 、诗选和诗歌刊物 ,不可计数 。诗写在街头上 ,刻在石碑上 ,贴在车间 、工地和高炉上 ,诗传单在全国飞舞 。在这些数不清的新民歌 中 , 以中宣部副部长 、分管文艺工作的周扬和诗坛泰斗郭沫若共同编选《红旗歌谣》 影响最大 。它共选了三百首 ,体现的编辑理念是向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 看齐。《红旗歌谣》 想要成为新民歌 时代的圣经 ,其内容分为四块:《党的颂歌》《农业大跃进之歌》《工业大跃进之歌》 和《保卫祖国之歌》。

  接着 ,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 ,郭小川 、贺敬 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 诗的丰收 。郭小川的 《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 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享 誉诗坛 ,李季的 《杨高传》、 闻捷的 《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 《翻身记》、王致远 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 田间的《赶车传》 等也都别具特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为了配合抓青年人的革命化教育 ,帮助青年一代建立革命人生观 。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代表的我国文化界积极推动出版了 《星火燎原》 《解放战争回忆录》《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当乌云密布的时候》《野火春风斗古城》 等名刊名著 。特别是团中央直属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更是把出版宣传英雄人物

  的读物当做重中之重 ,他们先后出版了一批红色经典读物 ,最为著名的便是三红 一创一李 ,即罗广斌 、杨益言的《红岩》, 吴强的《红日》, 梁斌的《红旗谱》, 柳 青的《创业史》, 姚雪垠的《李自成》 等。

  同时 ,为了满足时代需要与读者需求 ,他们于一九五七年五月又组织策划创办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丛刊《红旗飘飘》。 其内容丰富 , 既有革命领袖 、革命先烈 、著名英雄人物事迹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 ,也有无名英雄及革命斗争中各方面生活的文章 ;题材多样 ,有传记 、小说 、回忆录 ,也有一般的记叙文。 作者来源主要有三类 ,一是老革命家 ,如朱德 、董必武 、林伯渠 、吴玉章 、邓中夏 、何香凝等 ;二是经过革命洗礼的普通革命战士 ,如葛振林 ;三是革命作家 ,如罗广斌 、林斤澜 、谢雪畴等 。从创刊到一九六二年停刊,《红旗飘飘》 先后共出版了十六集 ,共计发表有关英雄人物和革命历史事件的文章三百一十八篇 ,总发行量多达二百三十余万册 ,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红岩》 的雏形 《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最初就是发表在第六集上的 , 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第二集上刊登的葛振林讲述的《狼牙山跳崖记》 一经发表就被《中国青年》 等刊物转载 ,多次修改完善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成了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

  《红旗飘飘》 非常重视专辑和栏目策划 ,在出版的十六集中几乎每集都有专辑 、特辑或栏目 , 比如第一集的 老共青团员回忆录 、第三集的 解放军(建军) 三十年征文特辑 、第四集的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特辑 、第五集的革命先烈故事特辑 、第八集和第九集的烈士诗文抄 、第十集的 老工人回忆录 、 第十一集的福建老根据地革命斗争故事特辑 以及第十三集的安源矿史片断 和天津战役片断 。这些栏目和特辑集中地展现了不同历史主题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 ,很好地实践了怀念与敬仰革命先烈 ,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引导青年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刊宗旨。

  《红旗飘飘》 也十分重视广告宣传 。从第二集开始,《红旗飘飘》 的内文出现了广告 ,在第一百八十七页刊登了本丛刊第一集目录 图书广告 ,为那些因刊登在丛刊上受到广大青年欢迎而结集出版的单行本图书做宣传 。其中 ,刊登在第九集上的图书广告就有 《抗日的烽火》(廖荣标 、张藩等著)、《烈士亲属的回忆》(陈琮英 、李兴华著)、《邹韬奋》(穆欣编著)、《红军儿女》(徐行者 、刘五著)。此外,

  《红旗飘飘》 在版式上也从最初单纯的白纸黑字变得图文并茂 ,增加了插图 ,第九 、十一 、十二集的封面还采用了油画 《胜利渡长江》《红军过雪山》《秋收起义》 等 。栏目策划 、广告宣传和版式变化是编辑理念的最直接体现 , 隐藏其后的是编辑工作者的汗水 、心血和智慧。《红旗飘飘》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读物 ,对当时人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乎成了从五六十年代走过的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其巨大的影响可见一斑。

  第三节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教育发展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 。一九五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 ,开展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的问题。 根据一九五一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估算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五年 ,全国需要的增加量就至少为小学教师一百万 ,工农教育教师十五至二十万人 , 中等学校教师十三万人 ,幼儿教育教师至少数万人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师资缺口 ,循序渐进与按部就班的培养师资 ,根本无法满足当时教育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 ,党中央决定采取通过正规师范培养与短期快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来解决这个紧迫的问题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 ,教育部在同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 ,对短期快速训练师资的方式及师资来源作了具体的规定 ,会后根据中央精神的指示 ,全国立即开始了动员和招收失业知识分子 、家庭知识妇女及年龄较高的高小毕业生工作 ,对其进行一年或半年的短期训练 , 随即安排其走上教师岗位。 该办法一经执行 , 的确是在短期内(半年或一年) 实现了培养大量师资的工作目标 。同时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到一九六五年 ,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已有教职工五百五十五万人 ,较之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五倍 ,基本适应了当时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到一九六五年底 ,教育落后的状况已有明显的改变 :并扫除文盲一亿零二百七十二点三万人 ,年均扫盲六百零四点三万人 ;小学一百六十八万一千九百三十九所 ,在校生达一亿一千六百二十六点九万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普通中学(含初 、高中)共一万八千一百零二所 ,在校学生

  一千四百三十二万 ;小学毕业生百分之四十七可升入中学 , 比一九四六年增长了六 点九倍 。这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在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同时 ,开始探索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他反对旧学校 把施教当成一种商品交易 ,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 ,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 ;还批驳 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与管理方法去教育和管理 ,并提倡科学的 、联系实际的教 学方法 , 同时将它归纳为 :少而精和启发式 。老人家在建国后所倡导的德智体三 育并重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 。早在一九五三年 ,他就提出 :要使青年身体好 、学 习好 、工作好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2卷 124 页) 同时主张教育与教学要注重 不断改革 , 因地制宜 ,并曾深刻地指出 ,课程过繁的两大害处是影响身体健康和个 性发展 。学生负担太重 ,影响了健康 ,学了也无用 。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 ,砍 掉三分之一 。

  在一九五八年一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工作方法(草案) 》 中 , 曾明确地对各类不同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视情况作出不同的规范要求 :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 ,凡是可能的 ,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 ,进行生产 ,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 。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这些学校可以多招些学生 ,但是不要国家增加经费 。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 ,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 ,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 。此外 ,还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同当地的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农业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 ,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并且派教师住到合作社去 ,使理论和实际结合 。农业学校应当由合作社保送一部分合于条件的人入学 。农村里的中 、小学都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 ,参加农 、副业生产劳动 。农村学生还应当利用假期 、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回到本村参加生产 。大学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 ,在可能条件下 ,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者作坊 ,也可以同工厂 、工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有土地的大、 中 、小学 ,应当设立附属农场 ;没有土地而邻近郊区的学校 ,可以到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动。(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3卷 292页)

  与此同时 ,毛泽东一贯重视思想创新教育 ,他把创新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

  上 ,寄托在卑贱者 身上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二日成都会议讲话中曾明确指出 , 自古以来 ,创新思想 、新学派 、新教派的人 ,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 ,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 , 即抓住向老古董作战 。而有学问的老古董 ,总是反对他们的 。学问是抓来的 ,看你方向对不对 ,去不去抓 。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 推翻学问多的人。(《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321 页) 五月八日 ,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讲话中又一次提到从古以来 ,发明家在开始都是年轻的 ,学问比较少的 ,被人看不起的 ,被压迫的 。为什么这些人能变成发明家? 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 。学问再多 ,方向不对 ,等于无用。毛泽东在列举古今中外的二十几个例子之后说 ,现在的许多优秀的乡干部 、社干部都是年轻人 。举这么多例子 , 目的就是要说明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的 ,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 ,不要被权威 、名人吓倒 ,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 。要敢想 、敢说 、敢做 ,不要不敢想 、不敢说 、不敢做 。这种束手束脚的现象不好 ,要从这种现象里解放出来。(《毛泽东年谱》第 3卷 345页)

  五月十八日 ,毛泽东在阅一篇关于安东机器厂试制成功三十马力单缸轮胎式拖拉机的报告时 ,写下题为 《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 的批语 。看一看是否能够证明 :科学 、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 , 即是说 , 出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 、学问较少 、条件较差 、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 ,甚至受打击 、受折磨 、受刑戮的那些人 。如果能够系统地证明这一点 ,那就将鼓舞很多小知识分子 、很多工人和农民 、很多新老干部打掉自卑感 ,砍去妄自菲薄 ,破除迷信 ,振奋敢想、 敢说 、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毛泽东年谱》第 3卷 352页)在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讲话中 ,毛泽东再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人民要知识化 ,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前夕 ,毛泽 东应约写信时指出 :你们的事业 ,我是完全赞成的 。半工半读 ,勤工俭学 ,不要 国家一分钱 ,小学 、中学 、大学都有 ,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 ,少数在平地 。这样的 学校确是很好的 。在校的青年居多 ,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 。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 样的学校 ,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 。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

  察 , 吸取经验 , 回去试办 。初时学生宜少 ,逐渐增多 ,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 再则 ,党 、政 、民(工 、青 、妇)机关 ,也要办学校 ,半工半学 。不过同江西这类的半工半学不同 。江西的工 ,是农业 、林业 、牧业这一类的工 ,学是农 、林 、牧这一类的学 。而党 、政 、民机关的工 ,则是党 、政 、民机关的工 ,学是文化科学 、时事 、马列主义理论这样一些的学 。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中央机关已办的两个学校, 一个是中央警卫团的 ,办了六 、七年了 ,战士 、干部们从初识文字进小学 ,然后进中学 ,然后进大学 ,一九六〇年 ,他们已进大学部门了 。他们很高兴 ,写了一封信给我 ,这封信 ,可以印给你们看一看 。另一个 ,是去年(一九六〇年)办起的 ,是中南海党的各种机关办的 , 同样是半工半读 。工是机关的工 ,无非是机要人员 ,生活服务人员 ,招待人员 , 医务人员 ,保卫人员 ,及其他人员 。警卫团是军队 ,他们有警卫职务 , 即是站岗放哨 ,这是他们的工 。他们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 。这些 ,与文职机关的学校 ,是不同的。(《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6 页) 在这里 ,毛泽东不但肯定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结合当地社会实践办学的方向 , 同时也介绍了中央机关结合工作实际办学的情况。

  新中国教育制度对旧教育的否定和改变 ,突出地体现在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 用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工农大众学习文化 ,接受教育 ,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但是 ,在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 ,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制度 、意识形态的支配 ,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教育资源状况所制约 。在毛泽东教育思想指导下 , 以迅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面对一些基本的矛盾 ,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

  一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权利 。为人民大众的教育 ,是当时教育政策的基点。 上世纪五十年代掀起大规模扫除文盲的全国性热潮 ,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 ,前所未有 。在工农速成中学 、各种业余学校 、夜校 、工农速成学校 、政治学校 、干部培训学校之中 ,许多无缘接受教育的成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 。但是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起点教育公平问题也开始产生 ,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开始呈现 ,其典型事例是享有某种特权的干部子弟学校的普遍设置 。它引起毛泽东等的警惕 ,于一九五五年通令取消干部子弟学校。

  二是实行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除了恢复和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权利 ,新中

  国的教育还面临另一紧要任务 ,就是通过正规化 、制度化的建设 ,为迅速实现工业 化和建设强大的国防培养与输送人才 。 因而 , 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在公平 、效 率 的两难选择中仍然存在现实的困惑与冲突 , 即普及与提高 的关系 。在教育 实践中则体现为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还是优先普及基础教育 ;是尽可能地使大多 数人享受平等的教育 ,还是对少数人实施尖子教育 等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现实的发展中 ,我国教育实际走的是精英教育 的路线 。国家教育投资集中在高 等教育领域 ,并且免收学费 ;高等教育的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呈现重理轻 文 的特征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 ;实行重点学校制度 ,层层选拔尖 子 ,培养少数英才 。这一选择的成绩 ,主要是为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工业化 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其问题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重高 等教育 、轻基础教育 ,致使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长期薄弱 ,城乡之间 、地区之 间的教育差距加大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也构成了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 的深刻制约。

  三是在教育发展路径上的冲突 。建国初期 ,面向工农大众的非正规的 、普及型 的教育 ,立即与培养专家 、发展大工业的目标发生冲突 。随着全面学习苏联 ,按照 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中国教育进入了制度化 、正规化 建设的新阶段 。对教育质量和业务标准的重视 ,导致了取消工农速成中学和调干 生 。大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和苏联学校制度 ,建立起一套严格 、复杂的 教学管理体系 。它后来被称为无产阶级教条主义 。毛泽东成为当时这种教育的 反对者 ,他从不掩饰对正规化 、制度化的苏式教育的抵触 。他在五十年代末与六十 年代曾两度发起的教育革命 ,包括许多复杂的层面 ,其中之一就是对教育公平 原则的强调和坚持 。他关注的重心始终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和普及基础教育 ,尤 其是农村教育 。他仍然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利 ,这一努力有两个方 面 ,首先是突破考试制度 、分数门槛对工农子弟的束缚 ;其次是通过改革和缩短学 制 ,下放各级教育的管理权限 ,强调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展教育。

  毛泽东毫不掩饰他对科层化 、专门化 、制度化的管理 , 以及造就一个技术官 僚 阶层 、具有专家治国 色彩的苏联模式的反感 。他对在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 的高度集中统一 、国家垄断的教育管理体制 、忽视农村和农民 , 以及学生学习负担

  过重等问题感到担忧 。一九五七年三月 ,毛泽东在与七省市教育厅局长座谈时 ,第 一次比较全面地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他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书记要管 教育 ,全国统一教学计划不合适 ,要减少课程 ,减轻教材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 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 。农业课本要由本省编 。讲点乡土文学 。讲自然科学也是 一样。小学校附设初中班 ,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 ,先进经验 。农民子女就近上学 方便 ,将来毕业以后 ,好回家生产 。应当允许社办 、民办学校等等。(参见《毛泽 东年谱》第 3卷 94页)

  此后 ,毛泽东又多次谈到这些问题 。一九五七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 ,落实毛泽东的有关批评 ,提出小学教育应打破国家包办 ,提倡城市街道 、机关 、厂矿企业办学和农村群众集体办学 ;可以允许私人办学 ;改变中学设置规模过大 、过于集中在城市的缺点 ,初中的发展要面向农村等等。(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37卷 361页)一九五八年四月 , 中央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 ,既批判了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教条主义 ,也批判了所谓的资产阶级教条主义 ,即教育部门的右倾保守思想和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脱离实际 ,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 、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三日 ,在大跃进 的高潮中 ,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时说 :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 ,一是党委领导 ;二是群众路线 ;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毛泽东全集》第 40卷 2页)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毛泽东教育主张的三个重要方面 , 当年的教育革命正是在这样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一九五九年 ,时任教育部部长杨秀峰认为 ,一九五八年教育大革命主要是解决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其目的就在于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残余服务 ,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服务 ;而教育大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似乎找到了一条更为理想的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新路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老人家在中宣部一九六四年的一个材料批语上指出 :我国的教育工作 ,是直到一九五八年 , 即建国以后九年 ,才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个问题的。

  进入一九六四年 ,针对当时教育战线上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毛泽东就不断推 进教育革命 ,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 ,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及批示 。二月十三日 ,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就教育问题发表谈话时说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 ,摧残青年 ,我很不赞成 。学制可以缩短 。现在课程多 ,害死人 ,使中小学生 、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学生成天看书 ,并不好 ,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的考试 ,用对付敌人的办法 ,搞突然袭击 , 出一些怪题 、偏题 ,整学生 。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 ,我不赞成 ,要完全改变 。我主张题目公开 , 由学生研究 、看书去做 。例如 , 出二十个题, 学生能答出十题 ,答得好 ,其中有的答得很好 ,有创见 ,可以打一百分 ;二十题都答了 ,也对 ,但是平平淡淡 ,没有创见的 , 给五十分 、六十分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 ,无非自己不懂 , 问了别人懂了 。懂了就有收获 ,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 ,我抄一遍也好 。可以试试点 。现在一是课多 ,一是书多 ,压得太重 。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 。如中学学一点逻辑 、语法 ,不要考 ,知道什么是语法 ,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 ,真正理解 ,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 ,是烦琐哲学 。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如经学 ,搞那么多注解 ,现在没有用了 。我看这种方法 ,无论中国的也好 ,其他国家的也好 ,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 ,都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 。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 ,读了要消化 。读多了 ,又不能消化 ,也可能走向反面 ,成为书呆子 ,成为教条主义者 、修正主义者。(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6卷245 页) 三月十日 ,老人家在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中学生负担问题的意见》 上批示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 ,对学生压力太大 。讲授又不甚得法 。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 ,举行突然袭击 。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 、智 、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6卷 264页)

  六月八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 当刘少奇谈到两种教育 制度时 ,毛泽东说 :要自学 ,靠自己学 。萧楚女没有上过学校 ,不但没有上过洋学 堂 ,私塾也没有上过 。我是很喜欢他的 。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 。他是武昌 茶馆里跑堂的 ,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 ,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 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 。现在大学不发讲义 ,教员念 , 叫学生死抄 。为什么 不发讲义? 据说是怕犯错误 。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 学生看 、研究 。你应该少讲几句! 主要是学生看材料 ,把材料给人家 。材料不只发 一方面的 ,两方面的(正反面) 都要发 。我写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就

  是红军大学的讲义 。写了就不要讲了 ,书发给你们 ,让你们自己看。(参见 《毛泽 东全集》第 46卷 245页)

  六月十六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在谈 到关于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时说 ,苏联出了修正主义 ,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 。如 何防止出修正主义 ,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 我看有五条 。第一条 ,要教 育干部懂得一些马列主义 ,懂得多一些更好 。就是说 ,要搞马列主义 ,不搞修正主 义 。第二条 ,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 ,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 ,为世界人民大多 数谋利益 。第三条 ,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 ,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 ,也不 能一朝天子一朝臣 。要能团结广大群众 , 团结广大干部 , 团结这两个百分之九 十五 。第四条 ,有事要跟同志们商量 ,要充分酝酿 ,要听各种意见 ,反对的意见也 可以让他讲出来 。要讲民主 ,不要一言堂 。第五条 , 自己有了错误 ,要作自我 批评 。不要总是以为自己对 ,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 。不要总是认为只有自己才 行 ,别人什么都不行 ,好像世界上没有自己 ,地球就不转了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 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的 。要准备好接班人 。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 大浪中成长的。(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6卷 390页)

  七月五日 ,在与毛远新的谈话中又明确提出 ,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 。你 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 四清 ,去工厂搞五反 。不搞 四清 就不了解农民 ,不 搞五反 就不了解工人 。阶级斗争都不知道 ,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 就是那样 ,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 。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 ,大胆主动地 去学 。把那一套看透了 ,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 ,平时不记笔记 ,考 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 ,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 。在学校是全优 ,工作上不一 定就是全优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 ,都没有真才实学 ,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 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 ,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上 ,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 , 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 法 ,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 ,我们为什么不反? 只要不把学 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 ,天天上课 ,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 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 。怕什么? 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 。讲稿还对学生保密? 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 ,把学生束缚死了 。大学生 ,尤其是高年级 ,主要是自己研

  究问题 ,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 ,主要是教员问题 。教员就那么点本事 ,离 开讲稿什么也不行 。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 ,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 高年级学生 提出的问题 ,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 ,其他的说不知道 ,和学生一起商量 ,这就是 不错的了 。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毛泽东全集》第 46卷 447页)

  八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再次强调说 ,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 。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 哪一个也不行 。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 制定政策 ,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所以要想当先生 ,就得先当学生 ,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学生的 。而且当教师之后 ,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 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在谈到教育问题时 ,毛泽东说 :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 ,那是不行的 。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 。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 ,接触工业和农业 。不然 ,学生毕业 ,用处不大。(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7卷 81页)

  实践证明 ,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 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 想 。它是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 ,是适合中国国情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实 践中产生出来的先进思想理论 。恰如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在论述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区别时 ,经常强调印度不如中国的地方 ,一个是没有很 好的基础教育系统 ;另一个是没有基层医疗卫生系统 。中国这两大基础又恰恰是在 毛泽东时代打下的 ,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否则 , 中国后 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飞跃 。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当代教 育改革与发展中至今还未解决 ,有许多方针政策对当代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 指导价值。

  第四节科学技术事业成就辉煌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 ,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五万人 ,其中专门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的只有五百多人 ,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只有四十多个 。除了地质学 、生 物学 、气象科学等地域性调查工作和一些不依靠实验设备而勉强进行的研究工作之 外 ,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 。工业技术水平很低 ,农业也主要依靠几千年来

  的生产经验和落后的生产工具 。新中国诞生之时 , 困难重重 ,百废待兴 ,党和人民 政府用很大的精力关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就明确规定 :努力发展自然科学 , 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 国防建设 。奖励科学的发现与发明 ,普及科学知识。建国后刚一个月 ,在旧中国 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 ,经过改组 、整顿和充实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的 集中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 。随之 ,各个产业部门和各地方也相继建立 了一批科研机构 。大批有名望的科学家 、技术专家从海外回归祖国 ,他们成了新中 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栋梁 。到一九五五年 ,全国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已发展到八百四十 个 ,科学技术人员增加到四十多万人 ,科学技术工作已初具规模 。这支力量在中国 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逐渐恢复 , 国家设想在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 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制定了相当宏伟的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 ,从而对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九五五年 , 国务 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 。随后 ,按照毛泽东提 出的全面规划 ,加强领导 思想的要求 , 国务院于一九五六年成立了科学规划委 员会(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前身)。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 ,调集了全国六 百多位各种门类与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开始组织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 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同时 ,还邀请了十六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 ,帮助 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经反复讨论修改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 《规划纲要(草案)》, 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这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远景规划作为指导较长时期内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制定的一种综合性规划 ,它包括发展方向 、规划目标、 主要政策和重要措施等方面 。科技发展规划是科技发展方针政策的客观表现和具体化 ,它反映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要面向经济 ,又要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 。因此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规划 ,对国家近期和长远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用系统工程方法制订科技发展规划 ,能对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有限资源(包括人才 、资金 、设备 、时间等)进行总体协调 、综合平衡 、合理利用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保证按期达到规

  划目标 。从此 , 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国家统一领导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 相结合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首先,《十二年科技规划》 确定了重点发展 ,迎头赶上 的指导方针 。规划 文件由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和四个附件组成 ,其中 《规划纲要》 包括序言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任务的重 点部分 、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 、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 、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科学 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 、国际合作 、结束语等九个部分 ; 四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 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一九五六年紧 急措施和一九五七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其次 ,规划在内容上 ,从十三个方面提出了五十七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 、六百一十六个中心问题 ,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十二个重点任务 ,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主要是科学院 、产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三个方面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原则)、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 、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 、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 ,是一个项目 、人才 、基地 、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 ;在组织上 ,规划工作由总理亲自领导 ,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 ,组织国内外专家 ,尽最大努力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编制思路上 ,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把各个科技部门的力量汇集到统一的目标下 ;在实施上 ,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 ,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 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 ,监督规划的实施 ,特别是监督重点任务的实施等任务 ,并向中央报告规划实施的检查报告 ,确保了规划任务的完成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 ,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 ,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 ,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 ,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 , 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远景规划对于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 了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五十七项任务中包括的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的一大批重要课题实施的结果 ,使一系列现代科学的新学科 ,如生物物理 、分子生 物 、电生理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地球动力 、海洋学 、射电天文 、近地空间 、化 学物理 、综合物化学 、催化动力 、低温物理 、高能物理等研究陆续开展与壮大 。尤

  其重要的是 ,采取发展计算技术 、半导体技术 、 自动化技术 、无线电技术 、核技术 和喷气技术的紧急措施后 , 中国的一系列新兴技术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许许多多 新兴工业企业也随之在中国诞生和壮大 。这一时期 ,各个产业部门先后建立了一批 规模较大 、装备条件较好 、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研究机构 ,成为本部门的科学研究 中心 ,高等学校也开始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于一九六二年提前五 年基本完成后 , 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又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一 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六个部分 , 即重点项目 规划 ,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工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事业规划 ,技术科学规划和基础科 学规划 ,共七十七卷 ,三百七十四个重点研究项目 ,其中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 的项目三百三十三项 ,基础研究项目四十一项 。中国的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 、奋 发图强的精神 ,在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的情况下 ,保证了重大建设工程的顺利进 行 ,确保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并且已初步具备了独 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一九五八年一月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 中提出 :现在要来一 个技术革命 , 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提出技术革 命 ,就是要大家学技术 ,学科学 。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 ,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 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 。在毛泽东看来 ,只有通过技术革命才能加速经 济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的大跃进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287 页) 这一点 表现在毛泽东对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革命的坚持 。一九五八年六月 ,毛泽东在一个 批示中说: 自力更生为主 ,争取外援为辅 ,破除迷信 ,独立自主地干工业 、干农 业 、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打倒奴隶思想 ,埋葬教条主义 ,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 验 ,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 ,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毛泽东年 谱》第 3卷 370页)

  事实上 ,在大跃进高潮到来之际 ,也正是中国向现代科学进军 ,积极追赶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时刻 。 中国在新技术革命中开出的五朵金花 半导体、 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 、喷气技术和无线电电子学 ,都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 ,在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时确定 ,在大跃进 后迅速上马和发展起来的 。一九五八年十

  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到中关村参观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成果展览会 ,并接见各 学部和各研究所的负责人与科学家 ,鼓励大家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破除 迷信 ,解放思想 ,努力追赶世界科学先进水平。(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479 页)一九五九年底至一九六〇年初 ,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 话中强调 :资本主义各国 ,苏联 ,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来赶上最先进的国 家 ,我国也要这样 。他反复告诫全党 :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 ,争取彻底改变我 国经济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 ,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 东文集》第 8卷人民出版社 341页)

  即便在三年困难时期 ,毛泽东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战略机遇期内涵发展目标的判断没有改变 , 因此中央仍要求科学技术部门把在国民经济中推广新技术 、应用新技术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对尖端科学技术发展采取一有苗头就狠狠抓 的方针 。一九五四年世界第一批半导体收音机问世 ,而中国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抓半导体技术 ,到一九五九年已初见成效 。从半导体资源的调查 、半导体的化学提取提纯 、物理提纯 、拉制单晶体 、制造器件 ,一直到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和线路的研究, 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半导体材料方面 ,不仅研究了锗 ,还研究了发展前途更大的硅和其他金属间化合物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苏联在报纸上公布用人工合成方法创造塑料半导体的消息 ,认为这是科学史上一件大事 。中国在一九五八年初从侧面了解到这个苗头 后也着手进行研制 ,不到一年时间也搞出来了。 六十年代初期 ,有关部门把尖端科技的主攻环节确定为 :新材料 、无线电电子学、 仪器仪表 ,并提出 :只要急起直追 ,狠狠地抓紧这些最有希望的尖端科学技术的生长点 ,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

  二是骨干企业不失时机地采用和推广新技术 , 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 提高 。推广热压焦 ,用弱黏结性煤或不黏结性煤炼焦 ,扩大了焦煤来源 ,节省数以 亿吨计的运输量 , 同时还可以回收焦油和化工产品 ;用含磷份多的生铁在转炉内炼 钢时 ,可以同时收得钢渣磷肥 ;推广混合炼钢 ,可以增加钢的产量和提高钢的质 量 ;推广电渣焊接可以代替一部分极其缺乏的锻造 、铸钢能力 ,有助于扩大重型机 械的生产 ;推广内冷发电机的技术 , 同样大的电机 ,功率可以提高一倍还多 ;推广 压铸技术 ,用以铸造汽轮机叶片 、工具 ,可以大大节省材料 ;等等 。此外 ,机械

  化 、 自动化已经显示出巨大经济效果 。哈尔滨市有二十五家工厂搞出二十五条自动化生产线 。哈市量具刃具厂把原有丝锥生产从单机自动化改为全自动化生产线后, 设备从五台增加为十台 ,年产量从三十万件增加到二百七十万件 ,劳动生产率提高十二倍。

  三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 。五十年代末 , 中央专门对高等院校在新科学技术专业设置方面的情况展开调查 ,对比苏联高等院校专业目录查找我国存在的差距 ,确定了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及解决办法:(一) 在原有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学科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专业;(二 )原子能利用方面, 增加热核反应 、原子能电子学 、辐射化学三个专业;(三) 尽快填补生产过程自动化方面的学科专业空白;(四) 尽快填补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学科专业空白;(五) 增设物理专业的高温物理 、晶体学两个专业设置;(六) 在原有高能燃料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在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 、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封锁的条件下 ,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始终追赶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成为扭住战略机遇期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使尖端科学技术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是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地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苏联撕毁合同时 , 中国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从这时起 , 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这些项目是 上马 还是 下马 ,意见很不一致 。毛泽东明确指示 :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不能放松或下马 。一九六一年 , 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 :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 ,加强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 , 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 ,集中力量 ,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三日 ,针对二机部提出的争取在一九六四年 、最迟在一九六五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规划的报告 ,毛泽东指示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 ,包括聂荣臻、 罗瑞卿在内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 ,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武器研究、 试验工作的领导。(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167 页)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全国一盘棋 ,集中攻关 。二十六个部委 、二十多个省区市 、一千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 ,表现出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在攻克国防尖端科技难关方面的伟大力量 ,这也是战略机遇期的主要有利条件丧失后仍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源泉所在 。一九

  六〇年 ,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四年 , 中国自行设计和 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 ,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 弹 ,东方巨响 震惊了世界 。一九六六年 , 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 飞行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 ,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 ,毛泽东在修改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时 ,对 大跃进 有一个解释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 ,跟在别人后面一步 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 ,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 内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我们所说的大跃进 ,就是这 个意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11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71 页) 显然 ,毛泽 东在总结大跃进 的指导思想时 ,仍然突出了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主导作用 。毛泽东亲自推动实施的技术革命 ,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技术升级产 生了三大深刻影响:

  第一 ,尖端科学技术的启动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崛起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 代初 ,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 、核能 、火箭 、电子 、 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启 动 ,促进了航空 、电子 、船舶 、兵器 、核 、航天 、冶炼 、仪器仪表等一系列新兴工 业的崛起 。五六十年代 ,在重工业部中分离出来部门的基础上新组建了七个机械工 业部 :第一机械工业部(民用机械); 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与核武器); 第三机 械工业部(航空); 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 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 第六机械 工业部(造船 、船舶); 第七机械工业部(洲际导弹 、航天)。为配合这些新兴工业 部门的发展 ,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把培养新技术急需专业人才放在突出 位置 ,一批新专业在高等院校相继设立 ,有些急需专业则采取短训班方式 ,有力地 支持了新兴工业的发展。

  第二 ,新兴工业的崛起推动了中国基础工业部门的发展 。基础工业部门加强对新材料 、新工艺的研究 ,促进了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国新材料工业 、化工工业 、冶金工业 、电子元器件工业及精密机械 、仪器仪表工业等的发展, 既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许多空白领域 ,又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个与尖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配套协作网 ,为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尖端科学技术打下物质基础。 例如 ,到一九五九年中国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已在二十七个省 、市 、 自治区进行工

  农业 、医药方面试验研究 ,全国有一百一十七个使用单位 ,一百三十六个实验室, 专业人员近千名。(详见 《一九五九年科学技术成就的资料》 1960年 1月) 一九五九年九月 , 中国每秒运行万次的计算机(一〇四机)研制成功 ,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得力帮手 , 它主要服务于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 ,这个所即后来的九院 ,是搞设计的 ,那个计算量太大了 ,没有这个计算机 ,几年也算不出来 (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的回忆》,《人民日报》 1999年 5月 6 日)。这种尖端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基础工业部门互相促进、尖端科学技术之间互相促进的例子 ,充分说明毛泽东关于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齐头并进的技术革命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第三 , 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技术升级 。一九六三年 , 十二年科学规划提前完成 ,开始制定 《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毛泽东明确指出 :科学技术这一仗 ,一定要打 ,而且必须打好。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 ,就要提高生产力 。不搞科学技术 ,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文集》第 8卷 ,351页) 毛泽东关于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的战略构想在实践中取得实质性推进 。在某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 , 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包括两弹一星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银河计算机、 电子显微镜 、射电望远镜 、高度照相机 、一万二千五百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五十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 ,还有各种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等。国民经济的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设计建造大型钢铁基地、大型水电站、万吨远洋货轮、飞机制造、重型机械制造厂的能力。这些国家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研制成功或建成投产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技术升级 ,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指导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略机遇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新兴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中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第五节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的烂摊子经济萧条 、社会危机重重 、民众中传染病 、寄生 虫疾病 、营养不良疾病肆虐 。在战后初期 ,平均寿命不到三十五岁 ,婴儿死亡率相

  当高 。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少得可怜 ,无力解决当时人民群众大量的健康问题。 从事医疗服务的主体是传统中医和草药医生 ,许多都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锻炼 ,无法应对和处理流行疾病和疫情 。当时 ,全国性的预防计划和体系是不存在的 。面对这些状况 ,新中国必须发展医疗卫生体系 , 以有效解决人民当前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 。毛泽东早在一九五一年九月九日起草中共中央转发各中央局至县委一级《关于全国防疫工作的报告》 的指示中强调 ,今后必须把卫生 、防疫和一般医疗卫生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对卫生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加以检查 。在经费方面 ,除中央预算所列者外 ,应尽其可能在地方上筹出经费 。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 ,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参见 《毛泽东年谱》第 1卷 395页)

  一、卫生事业全面大发展

  新中国是少数几个选择异于西方医疗模式的国家之一 ,它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 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 ;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 ;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 ,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在革命后很短的时间内 ,提出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 :一是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 二是预防为主 ;三是中西医相结合 ; 四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这些指导方针确定了毛泽东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总体框架。

  毛泽东尤为重视祖国中医药的发展 ,老人家曾一再强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库 。一九五四年六月五日 ,毛泽东在谈到发展中医问题时指出 :对中医问题, 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 ,而是文化遗产问题 。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西医要向中医学习 。第一 ,思想作风上要转变 。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看得起中医 ,也才能学得进去 。第二 ,要建立研究机构 。不尊重 ,不学习 ,就谈不上研究 。不研究 ,就不能提高 。总是有精华和糟粕的嘛 。他甚至发出了这项工作 ,卫生部没有人干 ,我来干 的狠话。(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2卷245 页)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一日 ,毛泽东在阅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上再次批示 ,此件很好 。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 、市 、 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 , 以两年为期 ,则在一九

  六〇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 ,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 ,其中 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 ,请他们加以研 究 ,遵照办理 。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 ,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 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3卷 462页)

  毛泽东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 , 以预防和减少疾病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保护人民健康 。一九六〇年三月十六日 ,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 明确提出 :中央现在提醒同志们 ,要重视这个问题 ,要把过去两年放松了的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 ,并且一定要于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这三年内做出显著的成绩 ,首先抓紧今年的卫生运动 。其办法: 在省 、市 、地 、县 、社的有卫生部门及民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党委会议及党组会议上 ,在本年三月内 ,至迟四月上旬 ,认真讨论一次 ; 由党委第一书记挂帅 ,各级党委专管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也要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之下挂起帅来 ;立即将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件发下去 ,直到人民公社 ;各省 、市 、区党委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 ,重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 ,发动群众 ,配合生产运动 ,大搞卫生工作 ;无论老人 ,小孩 ,青年 ,壮年 ,教员 ,学生 ,男子 ,女子 ,都要尽可能地手执蝇拍及其他工具 ,大张旗鼓 ,大造声势 ,大除四害 ;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 ,与党委 、群众组成三结合 ,显示自己的能力 ;批评右倾思想 。再有一事 ,麻雀不要打了 ,代之以臭虫 , 口号是 除掉老鼠 、臭虫 、苍蝇 、蚊子 。至于其他严重疾病 , 当然要按照计划一律除掉或减少 。各地除害灭病委员会的工作 ,各级党委必须认真抓紧和认真检查 。环境卫生 ,极为重要 ,一定要使居民养成卫生习惯 , 以卫生为光荣 , 以不卫生为耻辱 。凡能做到的 ,都要提倡做体操 ,打球类 ,跑跑步 ,爬山 ,游水 ,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 。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有利于生产 ,有利于工作 ,有利于学习 ,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 ,使身体康强 ,环境清洁 ,与生产大跃进 ,文化和技术大革命 ,相互结合起来 。现在 ,还有很多人不懂这个移风易俗 、改造世界的意义 。 因此必须大张旗鼓 ,大做宣传 ,使得家喻户晓 ,人人动作起来 。做这件事 ,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难 ,事在人为 ,一定要争取在三年内做出大成绩 ,今年要轰轰烈烈地行动起来。(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4卷 344页)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以成功发展革新性的医疗体制和强调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 体系给全世界以深刻印象 。这一体系包括 :发展合作医疗制度 ;使用赤脚医生 ;通 过群众运动执行全民保健计划 ; 中西医结合 ;越来越注重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等。

  第一 ,面向工农兵与预防为主的医疗工作方针 。建国前 ,农民和工人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处于最弱势 ,传染病 、寄生虫疾病 、营养不良性疾病在工农群体中肆虐。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新中国把工人 、农民 、士兵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 ,这一点也反映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上 。 同时还强调预防为主 ,而不是治疗为主 。在毛泽东时代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 ,新中国实际上把更多的人力 、物力投入到预防而不是医疗部门 。为了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新中国发动了公共卫生运动: 消灭了 四害 老鼠 、苍蝇 、蚊子 、臭虫 ; 消灭了性病 ; 控制住了疟疾 、血吸虫病等主要地方病的传染源 ; 给民众注射多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疫苗, 使人们免受天花 、 白喉 、肺结核等疾病侵害 。为了保证这些运动能取得成效 ,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以预防为主的基层组织 。许多公共卫生工作者受到培训 ,传染病预防中心或防疫站也在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地区建立起来 ,并配置了必要的卫生设施 。这些防疫站同生产队卫生站 、公社卫生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相互紧密配合 ,成功的执行了公共卫生计划 ,发动了公共卫生运动 。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 ,通过动员群众 、发动群众来完成 。动员群众 、发动群众是公共卫生运动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 ,建立逐步健全的合作医疗体系 。它是中国农村为公社的农民提供预防性 的服务 、基础医疗和疾病治疗服务的筹措资金和支付系统 。在一九四九年 ,大约百 分之八十五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地区 。在这一体系建立之前 ,农民看病必须自己掏 钱支付医疗费用 。然而在农业合作化之后 ,这种个体支付方法同集体经济之间越来 越不协调 。结果在五十年代中期 , 当时正值农业合作化高潮 ,很多合作社开始实验 性的 、为解决农民医疗保健而建立起合作筹措资金及支付体系 。 由于合作医疗制度 在执行疾病预防计划方面非常有效 ,可以保证病人在早期就得到诊断 、治疗 ,并且 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的基层卫生组织 , 因此 ,党和政府大力鼓励农村合作医疗的发 展 ,并为之创造便利条件 。从六十年代开始 ,合作医疗制度取得长足发展 ,相继在 很多人民公社建立起来。当时 ,大约百分之九十三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公社福利基金和公社成员缴费是合作医疗体系的两大资金来源 。在不同的人民公社当中 ,集体基金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九十不等 ,平均水平大约为百分之五十 。每年公社成员从自己的收入中提取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二 ,缴纳给合作医疗体系 。公社成员缴费标准 , 以上一年合作医疗支出情况为依据进行计算 ,经过一段时间标准就会发生变化 。在大多数人民公社里 ,如果农民患严重一些的疾病 ,合作医疗体系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条件 ,而需要转到县医院进行治疗时 ,农民必须支付基本的挂号费和部分医疗费用 。合作医疗体系提供卫生教育 、家庭生育计划 、预防注射 、传染病监测及报告和其他预防性的服务 , 同时备有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合作医疗体系的管理由大队干部 、赤脚医生和农民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 ,而赤脚医生是合作医疗体系的核心卫生工作者 。 由于公社是合作医疗体系的资金来源(主要就是公社合作基金和成员缴费), 公社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降低合作医疗体系的开销 。这种降低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 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公社确保成功执行 预防为主 政策和开展公共卫生运动, 以便减少公社中疾病和疫情的发生 , 自然而然合作医疗体系的医疗费用就减少了 。其次 ,在病情加重以前 ,合作医疗体系努力为病人提供预防性的和基本的医疗服务 ,并提醒农民一旦病情恶化 ,治疗费用会更高 ,督促农民采取预防措施。 再次 ,为了减少药物的花费 ,合作医疗体系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药物 ,公社种植 、采集 、加工 、使用具有广阔前景的当地药草 、药材 ,而减少使用昂贵的西医药物 。最后 ,合作医疗体系限制送到县医院去的病人的推荐数量 , 因为县医院比农村合作医疗诊所的费用高昂得多 。赤脚医生充当这些推荐病人的看门人 , 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转送县医院 。不论农民们的经济地位怎样贫困 ,合作医疗体系都提供给他们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也为农民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之前 ,农民为了取得医疗 ,他们必须要花很多时间走远路 ;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里 ,合作医疗体系使赤脚医生和其他医护工作者很容易取得初级医疗服务技术 ,使医疗服务在空间上同农民生活融为一体 。此外 ,合作医疗体系还加强了公社卫生所的地位 ,通过公社基金确保卫生所人员获得必要的培训。

  在城市里 ,存在两种主要的医疗资金筹措和支付体系 ,分别是公费医疗和劳保 医疗 。公费医疗建立于一九五一年 , 由政府承担经费来源 ,主要面向国家干部和学

  生提供医疗服务 ,这部分受益群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 。劳保医疗也建立于 一九五一年 ,主要由国营企业提供资金 ,为工厂中的工人和职员承担全额的医疗花 费 ,并为职工的家庭成员承担百分之五十的医疗花费。

  第三 ,建立逐步完善的赤脚医生制度 。赤脚医生原是五十年代末上海郊区农民对身边半农半医的同伴的亲切昵称 。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开始阶段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 ,促使大量的上海医师组织起来奔赴农村 ,办短期培训班 ,将大量农民培养成卫生工作者 。主要的想法是 ,这些受培训的农民医护人员 ,会以不脱产的方式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卫生与医疗的服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人民公社中迅速发展 ,赤脚医生数量引人注目的大幅增加 。到一九七八年 , 中国农村大约活跃着一百八十万赤脚医生 ,平均在每个生产大队中有三个赤脚医生。

  每个生产队都会选拔他们自己的赤脚医生 。最重要的标准是被选拔的人大公无私 ,愿意为人民服务 。其他标准 , 比如教育程度 、年龄和个人兴趣是比较次要的。 在各个公社之间 ,培养赤脚医生的方式各不相同 。然而 ,所有的公社都强调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 ,培训期也都在三至六个月之间 。培训计划大多在县医院执行 ,有的时候也在公社卫生所或生产大队由城里来的流动医疗队进行培训 。合作医疗体系十分注重在职经验的监督和指导以及在职继续教育 ,也承担这些活动所需的费用。

  赤脚医生的工作内容因不同的公社或生产大队而有所不同 。但是 ,他们通常有 共同的工作任务 ,包括预防性的工作 ,例如健康教育 、卫生防疫 、环境卫生 、急 救 、公共卫生运动 , 以及为一般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 。因为赤脚医生需负责完 成合作医疗体系的工作 ,上面这些职责也是合作医疗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 。赤脚医 生的收入计算方式跟其他农民差不多 。公社成员的收入取决于所在公社的总收入和 个人的工分 数量 。赤脚医生的医疗卫生的工作也被视为农业劳动的一部分 , 以 工分 方式计算。

  同西方医疗模式相比 , 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系统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赤脚 医生为数众多 ,经过短期培训可以满足农村地区紧迫的卫生医疗事业需要 。二是赤 脚医生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谁患有什么病症 、什么季节会复发了如指掌 , 比 从城市来的西医更了解实际情况 。三是作为农民 ,赤脚医生同他的病人有同样的阶

  级地位 , 比那些来自其他地方技术高超的医师有更强烈的为本阶级成员奉献一生的 愿望 。此外 ,半农半医的工作方式缩小了医护工作中的脑体差距 ,阻止了脱离群众 的精英医师的出现 ,而在西方模式中 ,这种精英医师大量存在 ,社会地位都是明显 高人一等的 。 四是赤脚医生的推行不仅仅让医疗服务普及化 ,也让卫生知识普及 化 ,使医疗工作不再成为专职医疗工作者的特权。

  赤脚医生的推行促进医疗服务人员的去专业化 ,对传统的西方医疗教育进行了 革命性改造 。西方医护专业通常排斥培训那些较低技能的医疗人员从事简单医疗工 作 、治疗常见疾病 , 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降低他们的专业水平 。赤脚医生的推行打破 了这种专业排斥行为 ,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创造出一种新的角色 。总体上讲 ,新中 国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 ,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的赤脚医生 ,使其人力资 源丰富的优势最大化 ,而使其对昂贵的医疗高科技或高技能医疗人员的依赖最小 化 。这一政策的实行的结果 ,使得新中国可以从容面对农村专业医疗人员严重短缺 形成的挑战。

  第四 , 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群众运动 。对于共产党来说 ,革命战争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进行下去并取得胜利 。这种认识的基础在于他们深信普通群众只要被 赋予正确的认识 ,适当的动机和权力 ,就可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群众路线 同样被应用到卫生事业中 , 因为中国领导人认识到 ,要迅速地改变中国大多数人的卫生面貌 ,没有群众的全力参与是不可能的 。在全民参与卫生运动的过程中 ,人们增加了卫生知识 ,更清楚他们自己的健康问题 ,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 ,他们更倾向于改变平时的不卫生的习惯 。在毛泽东领导下 , 自力更生 是新中国国家建设的另一个显著主题 。在卫生方面的群众路线 , 同样被贯彻了中国式的 自力更生 政策 ,群众被动员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卫生问题 。群众广泛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 中 ,这些卫生战役通常都是全国范围的 。尽管卫生运动每年会有四到五次 ,最深入的运动通常是在工农业生产间隙期间展开 。在中央 、各省市 、县区 、公社以及小队层次 ,都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负责运动的执行 。农村小队的委员会通常由赤脚医生来领导 。在运动期间 ,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如报纸 ,收音机 ,小册子 ,墙报 ,漫画 ,讲演 ,小组讨论 ,戏剧 ,街道宣传 ,展览等等)都用来鼓动人们参与到简单的公共卫生行动中 ,从清扫街道到灭杀钉螺 。卫生运动的重点在于预防疾

  病 ,包括预防注射 ,环境卫生 ,消灭传播疾病的昆虫等。

  第五 ,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医的有机结合 。从世界历史上看 , 中医是最古老的关于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学问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 , 中医对于保持中国人民健康以及保证中华民族的生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随着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 , 中医的功效和中医大夫们受到严重的挑战 。受到西方科学思想和西方显著的先进技术的强烈影响 ,许多中国人更乐于用西医药 , 而置传统中医于不顾。 社会上有一些人士批评中医 不科学 迷信 不可靠 。同样的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传统医学也都受到严重的破坏 。很少有国家 ,在发展全国卫生保健系统中 ,能够维持传统医学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 ,或把这些大夫成功有效的整合到正式的国家卫生保健系统中 。新中国建立之初 , 只有少量受到西方医学训练的人才 ,而大多数又都在城市 。然而 ,还有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 。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必须要依靠他们的参与 。结果 ,新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宣布了中西医结合作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四大基础指导方针之一 。中医的深入研究 ,包括针灸和草药治疗方法 ,得到加强 ,人们不断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第六 ,始终把乡村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新中国的许多公共卫生计划 ,如 爱国卫生运动 ,在国家建立之初就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实行 。尽管如此 ,针对农村医 疗卫生服务的国家政策直到一九六五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在五十年代培养的公共卫 生工作者都集中的城市里面 ,兴建的医疗卫生设施也集中在市区中 , 同时国家卫生 部的资源也大部分用到城市里面 。这种情况引起那些关注农村人民需要的国家领导 者的不满 。到一九五五年 ,毛泽东已经开始批评国家卫生部只关注城市医疗 ,而不 管农村的医疗需要 。实际上 ,到六十年代中期 ,还只有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医生待 在农村 ,而农村人口当时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毛泽东著名的一九六五年 六二六 指示开始严厉的批评卫生部的城市偏向 ,并指出了新的以农村为主体的 指导方针 。毛泽东的指示说 :告诉卫生部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 五工作 ,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 。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 。一无医生 ,二无 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 ,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把医疗卫 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5卷 505页)

  毛泽东的这些指示也激发了大量的城市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下乡 的运动中到 乡村去 。据估计 ,在一些城市医院 ,多达三分之一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锻炼 。这 些医务人员通常是在流动医疗小组中花费半年到一年时间在农村 。他们下乡过程 中 ,提供医疗和疾病预防服务 ,训练赤脚医生 ,加强农村的卫生组织 ,提高其教育 程度 , 同时也在学习农民健康问题过程中接受再教育 。这些来自城市的医疗卫 生工作者中大约有十万定居在农村 。毛泽东的指示发出之后 , 国家开始更加关注农 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例如 , 中央政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百分之六十的卫生预算花 费在农村 ,这与一九六五年之前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形成鲜明对比。

  第七 ,构建科学实用的医疗卫生体系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 ,虽然在很多的方 面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依然存在着问题 。 比如 , 即使在毛泽东对偏向城市的公共卫 生部门进行批评近十年之后 ,城市医疗仍然更方便 , 医疗技术质量水平也更高 。合 作医疗体系财政上的自给自足在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上 ,给予了公社完全的控制自 由 ,但这样也导致了公社之间水平的不一致 。富有的公社一般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医 疗卫生保障 ,而穷困的公社则条件相对不足 。同时由于赤脚医生的训练由各地方决 定 ,他们的水平也因此良莠不齐 。一些赤脚医生有时会因为尝试超出他们能力的治 疗而遭到批评 。另外 ,在较穷的公社里 , 由于收入较低 ,工作又重 ,赤脚医生的流 失率比较高 。此外 ,虽然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 ,传统医学从业者地位依然低于西 医 。然而 ,相对于中国发展出这样一套国际公认 、成功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成就 ,上 面提到的问题都是微不足道的 。它丢弃传统的西方模式 ,而发展出一套有创意 、适 应中国建国后三十年内的实际情况的体制 。的确 ,世界卫生组织有感于这样伟大的 成就 ,在一九七八年召开的著名的阿马阿塔会议上 ,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 世界范围内基层卫生推动计划的模范 。此外 , 中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创建 ,深刻 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医疗改革 ,启发那些改革者们多多发展适合自己的医疗卫生制 度 ,而不是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制度。

  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人民在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善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 :很多 流行性疾病 ,如天花 、霍乱 、性病等得到较彻底的消除 ,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和 疟疾等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 。平均寿命从一九四九年左右的三十五岁增加到了八十 年代早期的七十岁 。出生婴儿死亡率也从一九五〇年估计的约千分之二百五十减少

  到一九八一年的低于千分之五十 。一九六〇到一九八〇年 , 中国的平均寿命高于很 多收入水平比中国高的国家 ,人们平均寿命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国 家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对于中国卫生部分的讨论 ,直接称呼中国的成功为 中国 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 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成功并不是 人民健康状况快速改善的唯一原因 。教育水平增加 ,食品供应充足及平均分配 ,供 水和卫生设施的改善都对此作出了贡献 。的确 , 中国在卫生与医疗方面所做的工作 只不过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的其中一部分 。当然 ,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 都是由其政治及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 , 中国在建国后三十余年 时间内发展的这种特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政治 、经济 、社会和 文化基础所决定的。

  二、体育事业成绩显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 , 同时又是优秀的民族 ,有着五 千多年的文明史 ,体育运动源远流长 ,武术是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是传统的健身项 目 ,骑马 、射箭 、摔跤 、钓鱼 、龙舟 、棋类等体育活动也广为流传 ,近代体育在十 九世纪末才传入中国 。虽然它丰富了人们体育活动的内容 ,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旧中国 ,经济极端落后与政治黑暗腐败 ,导致体育活动不能广泛开展 ,只局限在少 数人范围内。

  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的体育运动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把增强人民的体质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局面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国家推行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 简称劳卫制 ,掀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群众体育热潮 ;一九五一年公布了第一套广播体操 ,一九五四年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每天 ,从学校到幼儿园 ,从工厂到农村 ,从机关到部队 ,祖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千百万人伴随着收音机里定时播放的乐曲 ,在音乐伴奏下做广播体操的巍巍壮观的场面 ,形成新中国一道独特风景线 。一九五二年六月十日 ,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这一题词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 ,它不仅反映了体育的目的与本质功能 ,也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

  方针 。不久 , 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成立 ;七月 ,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 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 ;十一月 ,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一九五四年 改为国家体委)正式成立 ,贺龙被任命为体委主任 。就在这一年 ,新中国体育发展 的总目标 、根本任务与指导思想 、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奥 林匹克运动的方针等 ,都得到了基本确立 。此后 ,各级体委机构也建立起来。

  新中国的体育应当坚持什么方向? 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 。党和政府一向强 调体育工作必须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要把作为少数人消遣 娱乐工具的旧体育 ,改造成为绝大多数人健康服务的新体育 。为了使体育事业的发 展有章可循 ,从五十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 。其中包括《体育 运动委员会组织简则》《基层体育协会示范章程》、 学校体育的 两课两操两活 动 、机关厂矿实行的工间操 、广播操 、生产操制度 ,农村体育把体育锻炼和民兵 训练结合起来的做法 , 以及《劳卫制》 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等 。这些制度和做 法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九五四年 , 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 《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 批示中指出 :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增强人民体质 ,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年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 《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 通知 正式规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中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 并提倡早操和球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这一年 ,还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 体育制度 ,在全国施行 ,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环境。

  毛泽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提出过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 的口号 。毛 泽东充分揭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性 。他曾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游泳 ,提倡打球 、跑步 、爬山 、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 运动 ,并多次接见在国际赛场获得好成绩的优秀运动员 ,号召运动员要向为新中 国夺得第一枚国际游泳比赛金牌的运动员吴传玉学习 ,要超过吴传玉 ,要安心 终生做体育工作 。毛泽东把体育与发展民众教育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 来 ,强调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 同时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 ,要求借

  鉴国外经验 ,不断强化对运动员的竞技训练 。一九五六年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打 破世界纪录 ;一九五七年戚烈云打破一百米蛙泳世界纪录 ,至一九六〇年有三人 五次打破这项世界纪录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我国女选手郑凤荣打破当时的 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 同年 ,容国 团获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此后中国乒乓球队荣获三连冠 ;一九六〇年 , 中 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一九六三年罗致焕在第五十七届世界男子速滑锦 标赛上获得一千五百米世界冠军 ,并打破全能世界纪录 ,成为我国第一个冬季项 目的世界冠军 ,实现零的突破。

  一九五五年 , 我国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 , 明确提出在全国人民中 ,首先在厂矿 、学校 、部队和机关青年中 ,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 , 以增强人民体质 。一九五九年 ,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指出 :在体育工作中 ,应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 , 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 。一九六〇年 , 党中央在 《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 中指出 :凡能做到的 , 都要提倡做体操 、打球 、跑步 、爬山 、游泳 、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 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一贯重视 、倡导 、鼓励 ,群众体育运动更加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并从中国地广人多 ,各地情况不同的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总结出业余 、 自愿 、因地 、因时 、因人制宜的原则 。党和国家的重视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使中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愈来愈高 ,正逐步跻身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相关文章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