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越多越反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伟大的论断

"知识越多越反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伟大的论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世界统一在物质里,物质的基本性质是客观存在,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运动。人脑作为特殊性的物质,基本机能是思维,人脑存在的根本方式就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运动,一种不同于物理学运动和化学变化的运动,是人与客观世界建立普遍联系时的相互关系,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存在并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对客观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意识这种特殊运动主要就体现着反映与反作用的复合过程,有点像物理学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化学里的变化与逆变化,但意识的运动又不仅仅是那些,经典的说法是能动的反映。还是那句话,我只是在做一种努力,积极挣脱机械唯物论和唯心主义,荡起若干年甚至百年后象马克思一样哲学家的思想浪花!

   

那么,怎样来说明意识这种自然界里的另类运动呢?唯物辩证法如此的高明而又经得起实践,辩证地说明意识,意识也便越发的深刻和清晰。意识运动的过程贯穿着两个方面,即反映和反作用。这两个方面彼此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持。然而,对于意识运动里的反映和反作用,自马克思之后,很少再有人去探寻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我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归纳,意识的反映运动就是人的知识形成过程,意识的反作用运动就是人的劳动过程。像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一般都具有数学的或其它的表达方式一样,意识运动的两个方面也都有其统一的表达方式,那就是信息。劳动过程更突出意识的反作用运动,这一点争议应该不大。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能力和人类自我改造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运用自然,改造世界的活动。从先哲们的论断和现实的感受,许多人都是认可这种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关于劳动和信息,本人有个贴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有系统的观点,在此不多说。知识过程是不是更加突出了意识的反映运动,我们有必要了解知识这个概念的历史形成以及内涵和外延。

   

知识到底是什么,我国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圣经》中知识的描述是“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他在《创造知识的企业》区分两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根据这样的划分,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数据库获得,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实现信息化;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

   

由此看出,知识的概念在我国沿袭了国外的很多理念,有没有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主流认识,尚不能确定。现在,人们重视知识已蔚然成风,许多现象表明,人类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主体等元素,从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1)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2)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4)存储主体: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与知识库中,更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

   

既然知识是什么在当今争议颇多,急于为她下定义未必就会在历史里应验,我便仅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运用“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总是围绕着人的意识行为,客观影像和定性的是与不是完全依赖于构成人脑的物质系统。让意识来反映人脑的物质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是观察别人还是考量自己呢?总有眼睛无法穿越的东西,总有听觉难以捕捉的感悟,总有触觉不能达到的深处。《博弈圣经》告诉我们,"分裂产生哲学"。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我试着学习广泛流传的人类认识,感性是知识在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还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知识。在知识概念的众多争论中,总感觉知识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意识里的知识,知识通过信息表达出来或通过信息被感知到。知识有多少之分吗?真的很难说。伟大的人未必就是所谓的知识精英,而成功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知识。知识确实是突出了意识的反映运动,知识体现在各类信息里,表达着意识。

   

知识只是一种运动状态,就像物理学上的机械运动 磁运动等一样。知识里含的信息量才有多少之分,量不一定越多越好,应该是越简单但又与自然越融洽越好。量越多,大脑不一定就一定进化,不恰当的量会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呢?值得人思考。因此,知识和劳动作为意识运动的两个方面,虽然彼此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持,但是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知识是对劳动的反动,劳动是对知识的革命。当知识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时,就会催使劳动的反作用力发生变化,直至旧的劳动被抑止而使整个意识运动出现革命,产生出新的劳动。新的劳动进入一个更大的必然,旧的知识体系对新劳动的发展成为一个阻碍。新的劳动范畴的扩张,让意识的反映运动也处在了一个更大的必然里。这个时候,劳动实践的深入需要破坏旧的知识体系,获取新知识,并使旧的劳动得到改造而实现解放。整个意识运动再次出现革命。在第二次革命里,如果旧的知识体系越严密,知识里信息含量越多越复杂,对于新劳动来说,则是越反动。即,知识越多越反动。意识运动的这两个方面在于个人来说,每发生一次质变,社会个体就更全面更自由一些。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随着人的进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知识劳动成为社会进步的水平尺,标识着人类社会在时空里的坐标。无论是个体和人类社会,意识运动无不打上自由的烙印,自由的广度和深度便是意识运动进化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这里重提自由的概念“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类意识运动起源于原始生命的自由。

是不是毛泽东主席感悟出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我们无从知道,邓小平同志是为何提粹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我们也无从知道。我认为,能够先说出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样的论断,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先知先觉了。他们是人类当中的伟人。想来想去,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实践是用来生存的,是用来取得认识的,是用来绝对真理的,可以作为标准,而却不是专门来检验某些东西的;真理是用来简单的,真理是用来浅薄的,真理是用来格式化(在进化中达到更大的必然)人脑的,真理是让人类走向自由的。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