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教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三)理论分析

学习与教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三)理论分析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关于路线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甚至贬低学生群体,像某些泛左翼一样,以工人为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握住目前革命的重点不在于发展学生群体,而是要以产业工人作为中坚力量,不能舍本逐末。

  关于路线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甚至贬低学生群体,像某些泛左翼一样,以工人为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握住目前革命的重点不在于发展学生群体,而是要以产业工人作为中坚力量,不能舍本逐末。

  目录: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三)路线应用

  回顾前文的结论:

  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它创造的价值直接存在学生自己身上,不直接产出剩余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在学生成为无产者之后的劳动中将会变成剩余价值,凝结到产品中。

  那么,现在来考察学生属于何种阶级。

  一、学生的阶级分析

  这是公认的,学生属于脱产阶级,前文已经说明,学生的这种劳动并不直接产生剩余价值,所以算作脱离生产。

  但是“脱产”两个字并不能体现出其特点,资产阶级也是脱产的,和学生可完全不一样。还需要进一步描述。

  由于剥削在受教育阶段并不会发生,此时学生的“劳动生产物”就是他自己,被他自己全部占有了,他甚至还承担着教师劳动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一般学生的意识形态,应当是小资产阶级中上层的意识形态,这也符合实际的情况。

  但是,现在学生越来越左转该如何解释呢?

  存在两类情况:

  第一类,尽管学习这种劳动创造的价值全部归学生所有,但学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特殊劳动力的损耗成指数级增加。具体表现就是使学生身心疲惫,甚至导致各种各样的身体和精神疾病。这种学习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创造的价值无法弥补劳动力的支出,学生认为这并不值得。那么自然而然转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第二类,学生初步发现今后将成为无产阶级。而学历贬值等社会现象,则是其学生阶段的学习劳动终将被资产阶级榨出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学生对这些情况有了朴素认识,也就有了无产阶级的朴素阶级意识。

  综上,学生可能会首先把自己视为小资产阶级,具反动意识形态。但也可能发展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尤其是接受了马列毛主义的先进分子,尽管这革命性不彻底,因为剥削还没有真正降临到学生身上。

  这些特点,使学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争取团结的力量。但一方面,学生的这种革命性不彻底;另一方面,学生还没有真正承担剩余价值的生产,这要等到其成为无产阶级之后。因此,学生注定了无法作为革命主力军,无法领导革命。假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其地位,发起孤军奋战的政治运动,也只是给资产阶级瘙痒。要在先锋队领导下与无产阶级自觉地并肩作战才行。

  那么,当学生成为无产者之后呢?上述的理论其实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二、对脑力无产者的阶级分析

  当学生成为无产者,把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劳动当中,他劳动的脑力成分就会增多。付出较多特殊劳动的学生,将来形成的较为特殊的无产者,主要就是脑力无产者。

  前文已经论述,脑力无产者可供资产阶级剥削的剩余价值其实更多,因为学习的时候往自己的劳动力代置了更多价值,但进入工作还是只要一日三餐就能活。

  通俗地说,如果你给专业知识渊博的无产者和不学无术的无产者分别安排合适岗位,但是付相同的工资,仅保证他们饿不死,那么知识渊博的无产者将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符合实际。

  但是,资产阶级不一定要压榨得那么极限。劳动力价格可以在劳动力价值之上。资产阶级完全可以用更高的价格购买脑力无产者的劳动力,收买他为工人贵族。毕竟其可供剥削的空间更大。讽刺的是,只要这个价格在v与v’①之间,虽然这个脑力无产者过得比其他无产者更好,但是他反而还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即使比v’更大(这在当代基本见不到),也非无利可图。这原因在于他学生时代已经预支了许多劳动,当时并不知道会产生剩余价值。

  这导致的结果是:偏向脑力劳动的无产者可能没有产业工人那样的革命性,意识形态上偏向于小资产阶级,更容易被收买,也不适合作为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应当尽可能团结,也能成为革命力量。

  (不过,这样的无产者学生时代可能卷得更严重,因上述的第一类原因左转的可能性更大。结果长大以后深受剥削而不自知变成劳宝)

  三、总结

  经过了理论分析,明确了学生在革命中的地位,并顺带分析了脑力无产者,现在可以总结一下革命路线。

  学生不能做主力军,脑力无产者也不能做主力军,结论和本站之前的诸多文章一样,还是要产业工人来。产业工人感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是最深重的,团结性高,流动性较低,适合扎根,塑造革命堡垒。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学生进入工作前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那么这个学生所涉及的教育事业也就不构成剥削,因为这部分剥削在生产劳动中才会最终体现出来。但当代学生不应抱这种幻想,要做好斗争终生的准备。

  这篇文章,笔者从除夕下午一直写到春节晚上,由于初版逻辑混乱,全是些 G - W - A 之类,看完发现“拉了坨大的”,还重构了一次,垃圾电视剧也一点没看。总算理解了为什么《资本论》有些章节反反复复不太好懂,因为理论本来就不好写。写完又感觉有点不妙,好像超出原著太多,有被同志批判的危险。

  笔者认为,主要可能发生争议的点在于劳动的定义上。

  但笔者思来想去,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有些争议并不需要死磕,因为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本来就是看它能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正确指导实践,也就是得出正确的路线。

  既然它真能对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解释,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更接近真理了,也就一定是更革命的。至少比原先理论空白的状况来得好。

  原先的理论状况基本是:把知识较多的称为熟练劳动者,劳动是高级劳动,莫名其妙地比其他劳动者多产生一些价值,于是为了拟合这种现象生硬地加上一个论断。这个价值也不知道哪来的。或许是饭菜里面来的,具体也不知道多了多少,这对于体力劳动也许适用,但对于脑力成分就说不通,也没见技术知识渊博的工人比普通工人多吃多少饭。然后学习被说成是“重复劳动使之变为熟练劳工”,到头来啥也没产出,好像是在消磨时光。

  毫不夸张地说,笔者认为这是剩余价值学说中最薄弱的一块。毕竟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主要考察“普通工人”就可以了,而他们所需的教育“微乎其微”,马克思没必要在一粒米里雕出花,事无巨细则工作量太大,于是抓住主要的其他方面,无从下手展开分析这部分内容。笔者所述不一定正确,还需读者判断,但笔者认为不要把马克思当成神仙,好像“书里没说就是没有”。有些东西当时还压根不存在,马克思也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

  回过头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确实更革命,因为他把原本被“微乎其微”一笔带过的剥削给揭露了出来。

  笔者最开始研究这个情形是从“学生和教师所做的不是一类事情吗?”这个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往往比做出解释更为宝贵。在发现问题之后,如何去付诸实践来改造世界则比解释问题来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理论是要服务于路线的。只是,有时如果不把问题解释清楚,那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总量增多,有用的知识应是越来越多。就算目前真的没用,至少也该未雨绸缪,把这个理论填一下坑,以后会越来越重要的。

  注释:

  ① 见前文。若只考虑当代劳动力再生产,则为v1+m0*n/N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