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记革命老人葛太夫人

"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记革命老人葛太夫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是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她五旬求学长沙并伴子女赴法勤工俭学,被传为佳话。当时舆论界称誉她是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

  生三男三女,大儿子二女早亡外,余皆走上革命道路。二三子为革命牺牲。

  后人尊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

  一.革命萌芽:

  葛健豪,1865年8月17日生于湘乡县(后双峰县)荷叶乡桂林堂。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氏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西峰荷叶的最上层。

  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湘军的参将,后作过盐运使、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葛健豪自幼聪明伶俐而且极有悟性,她五六岁时随哥哥葛望钦在家馆读书习字,能背诵《四书》等经典。当时,距荷叶(今为镇)30多公里的永丰,有个叫蔡寿嵩的大户,他与葛健豪的父亲同在湘军任职,他们早就为儿女定下了亲事。葛健豪16岁时,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丰,与蔡寿富之子蔡蓉峰结婚。

  女革命家秋瑾的婆家所在地与桂林堂相隔不远。葛健豪听说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接连几次去拜望。从她那里,葛健豪接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从此,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事情,佩服秋瑾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党人,称赞她创办女学是为了唤醒妇女的觉悟,称她是忧国忧民的革命先驱。经常勉励自己和教育儿女,要做秋瑾那种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女子革命:

  1.抗争救女:

  旧社会,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的陈腐恶习非常严重,葛健豪勇敢地与之挑战,倡导男女平等。当时,别家的女孩大都被困闺房她则让自己的女儿到外边与男孩子一起玩耍;别家女孩几岁就要裹脚,她的晚女蔡畅(咸熙),就从未包过脚。特别是1913年夏,丈夫蔡蓉峰为500大洋的聘礼,要把年仅13岁的蔡畅卖给一户地主做小媳妇时,她更是十分气愤,激励女儿同父亲抗争。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母亲支持,年幼的蔡畅顺利地来到了长沙,在哥哥和森的帮助下,不久就入了周南女校体育专科,开始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2.三代同堂: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封建势力、封建习俗等都没有太大的冲击,葛健豪所在的永丰镇仍是一潭死水,广大的人民群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秋瑾那里受到了革命启发的葛健豪,认定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她一方面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学,另一方面觉得为了济世救民,自己也应该有知识有学问才行。

  年近50岁的葛健豪带着儿子、女儿还有一个4岁的外孙女,一家三代进了湘乡县城寻求新知识。她去报考县城第一女校时,因年近半百(实龄48岁),学校不让报名。她十分气愤,叫女儿写了呈文,送到长沙县衙去评理。县官默默地读了她“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打倒封建豪强”的志愿,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就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录取。

  1916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读书,蔡畅考入周南女校读书。蔡家已破产。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葛健豪卖掉嫁妆、家产带着大女儿蔡庆熙及外孙女李昂从永丰(今西峰县)到长沙读书。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周南女校幼稚园。于是,蔡家祖孙三代5人进省城求学,曾一时在省城传为佳话。

  3.创办“二女校”:

  葛健豪在湘乡县城读书回到永丰后,打算创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她认为这是争取妇女解放,让女子自立自强的途径之一。蔡和森为母亲联系办学事宜,得到了县府的同意。当时葛健豪曾就读的女子职业学校称为"一女校",在永丰办的这所便称"二女校",由葛健豪任校长。湘乡二女校设在永丰观音阁(今双峰一中址)。在头一个学期,只办了一个综合班,50余人。到第二个学期,扩大为文科、缝纫、职业3个班,学生达100多人。

  1915年~1916年,到女二校就读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中青年女生,有的家庭还相当困难。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葛健豪每月发给一定的生活费津贴。在当时,很多妇女把二女校当成"妇女之家",说:"进了二女校,就好像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这里的确是比较自由的。葛健豪经常集会宣讲时势、议论国事,谈女权解放。她还倡导学生唱歌、跳舞,积极组织跳高、跳远、竞跑等许多体育活动。她自己兼任教导主任,蔡庆熙任缝纫教员,蔡畅任音体教员。当时,在女校学生中,"放足"、留短发,提倡妇女自立自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一时蔚然成风。

  这些"越轨"的思潮及办学行动,触怒了封建势力,最后这所只办了三学期的女校不得不暂时停办。第一次女权运动遭受到严重破坏。

  这个打击,并没有使葛健豪气馁。她已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她一直积极地投身湖南的的女权运动。

  4. 大龄留学生: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新民学会建立后,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在湖南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向警予、蔡畅等人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与新民学会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相互呼应。当时有些人的出国经费有困难,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亲戚和同乡的关系,通过他借来了银洋600元,解决了部分人的困难

  1919年12月25日,55岁葛健豪与三子蔡和森、小女蔡畅、向警予等30多位学生,在上海启程赴法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传奇裹脚女子。行前她对送行者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葛健豪"第一个留学老学生"的风采,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很大影响。

  葛健豪不平凡的四年留学生涯,像小学生一样,刻苦攻读法文。虽然年纪大,记忆差,又没有任何的外语基础,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从一个个单词学起,在同去的人中,每天数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能用法文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了。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她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互进一步了解,并支持他们分别自由结婚,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葛健豪与蔡畅、向警予一起,白天学习,回家后立即开始刺绣,直到深夜。 葛健豪的刺绣工艺精湛,深得法国妇女的喜爱,一件可卖几十法郎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她不止是供自己和儿女们的勤工俭学,她还用剩余的钱资助他人。

  三.革命母亲:

  1.革命大家庭:

  1916年,葛健豪到省城后,尤其是儿子蔡和森与毛泽东等人结识,很快就成了这班有志青年的革命活动的热情支持者和参与者。大家总是亲热地称她为"蔡伯母"。她的家,也成了谈论时政、交流思想的聚会场所。1918年春,"新民学会"就是在她家成立的。新民学会成立后,"蔡伯母"常常去当"旁听生",倾听他们的议论,领悟其中的道理,从中接受了新思想。正如蔡畅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所说:"我母亲在那时候,真是一个可惊的妇人。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年近50岁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

  新民学会孕育了一批共产主义者,除毛、蔡外,还有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

  2. 帮助建党:

  1920年,葛健豪受儿女们的影响,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她不仅极力赞同蔡和森关于"正式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而且积极参加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在法国发起的"二八"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革命斗争。她积极帮助革命者在法国组建中国共产党。

  3.勇敢斗争:

  她曾发起组织了"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队",她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到里昂大学请愿。

  1921年2月28日发生的向北洋军阀政府驻法公使馆的请愿斗争,她又一次参与其中。她与蔡畅、向警予等人走在400多名留法学生的最前列,冲进了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迫使其作出了让步。

  4. 甘当孺子牛:

  1922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后归国,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蔡畅于1923年2月在法国生下了小孩。葛健豪既要勤于做工,又要俭以求学,还要参加革命活动,又要为女儿当保姆。她一个人要付出几倍的辛劳,但她坚持下来了。直到同年秋,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二人去苏联学习后,她才带着小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归国。

  5.开创宪法"男女平权"的先河:

  1924年,在湖南主政的赵恒惕推行"立宪自治"时,葛健豪与唐群英、王昌国等首倡恢复了湖南女界联合会,继续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终于使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省宪法条文中载明了"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6.创办女子职业学校:

  葛健豪归国后,加入湖南女界联合会。1925年夏,她又在长沙颜子庙办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自任校长,长女庆熙当缝纫教员。

  这所学校由于与共产党的关系密切,在她的合法身份掩护下,该校成为中共湖南地下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毛泽东曾到校讲课,民国14年寒假期间,中共湘区委还在这里举办过短期训练班。1926年,二子蔡麓仙在省港罢工中壮烈牺牲,中共党组织给她家600元抚恤金。她不顾自家经济困难,将这笔钱为学校添置了2部缝纫机,并拿出部分救济贫困学生,受到社会赞誉。葛健豪亲自为党传递信件,担负党的接头任务,还让党内的许多同志在校内寄住。毕业学员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了革命者。

  1927年5月2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反动“马日事变”后,学校的一些革命者的身份暴露,女子平民学校因此遭到了破坏而停办。她要庆熙带着侄女、外甥回永丰隐居,自己则奔武汉、转上海,为党做掩护工作。

  革命的老妈妈葛健豪

  四.革命功臣:

  葛健豪一生养育出了中国共产革命史上四个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儿媳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女权领袖之一,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女儿蔡畅,女权领袖之一 ,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共和国第一任妇联主席;女婿李富春,曾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至1928年她的二儿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经蔡和森与蔡畅商定,才把老母亲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丰。1931年,最后一个儿子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中的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葛健豪居家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这时,居无定所,只得与丈夫带着长女及孙辈们租居别人的房子。1932年,丈夫去世,为了生计,她种了几亩地,她和女儿庆熙、孙子蔡博,外孙女李特特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

  葛健豪在临终前,她还一直不知道儿子已经为革命壮烈牺牲。她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丰石板冲,终年78岁。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听闻她病逝的消息,提笔写下一副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葛健豪虽非中共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

  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德珩曾为她题词:

  “豪杰蔡家乡,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