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战役攻击令两天后,陇海路沿线的国民党军按照顾祝同在徐州召开的作战会议决定(蒋介石11月6日签发),开始紧急向徐州附近收缩集结。8日,位于台儿庄、贾汪一线的国民党三绥区1个军部和3个半师共2万余人在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领导下举行战场起义,为正南下捕击黄百韬兵团的华东野战军主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至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包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地域内;至13日,又将窑湾、大王集将该兵团之第六十三军、徐州“剿总”直辖的第一〇七军歼灭。
淮海战役第一个重要战机,被人民解放军抓住了!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也发起了汴徐-徐蚌线作战。
需要说明的是,华东野战军南下陇海线捕击黄百韬兵团与中原野战军东出汴徐-徐蚌线的作战,是一个战局一个战场中的两个方向,原本就具有一体和整体的性质,都是围绕着九月会议决定的南线作战重心——中原战场展开的,其目的也是要通过两大野战军的机动作战,逐渐分割、蚕食和各个击破猬集此间的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创造或准备在此间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条件和战机。
与九月会议的预计一样,济南战役后形势更加明朗:未来的战略决战,将在中原展开。
而待确定的因素是——也仅仅是:决战的条件与时机!
中原野战军的汴徐-徐蚌线作战,与华东野战军的陇海路作战,实际上策划于同一时期,也是中央军委的一个通盘计划。策划之初的目的,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这个目标与粟裕等提出的淮海战役第一个计划已有很大不同。在战役发起前与战区各方领导人的探讨中,又进而提升了战役目标:求歼刘峙集团的三分之一左右——18个师[1]。在战役发起后,根据国民党军从陇海沿线收缩兵力向徐蚌线集中的敌情变化,中央军委对原来的战役目标再次进行了提升:如果能切实抓住黄百韬兵团,那就要“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四十四军),李弥一个至两个师,冯冶安四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起义者在内)”,“共计二十一至二十二个师”。果能如此,那就要考虑再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2]
这个重要提升,实际上更进一步靠近了“大决战”!中原野战军的徐蚌线作战与华东野战军陇海路作战,已然成为同一战局同一战场紧密联系的两个方向。位于徐西地区中原野战军主力(包括受中原野战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两广纵队)东出徐蚌线,就是“孤立徐州”的一个决定性砝码!非此,无以谈“孤立”;舍此,无以言“决战”!
战争是活的力量活的较量,在两大主力酝酿和策划两个方向作战期间,乃至作战发起之际,国民党军方面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陇海路国民党军紧急向徐州附近收缩,郑州、开封、洛阳乃至商丘,均已弃守。除第二兵团邱清泉部和第十三兵李弥部分置徐州两侧的位置和态势无重大变化之外,四绥区刘汝明部已撤往蚌埠,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则从商丘经永城、蒙城前往宿县,且继续向徐州收缩;华中集团第十二兵团黄维部也从河南的确山、驻马店出发,开始东进援徐。刘伯承所率中原野战军第二、第六纵队及陕南军区第十二旅则与之平行东进,一路赶往徐蚌线。
11月9日,刘伯承赶到徐蚌线以西的柘城,与陈毅、邓小平会合。
10日12时,中央军委致电华东野战军首长:“十纵应直下双沟、灵壁之线,堵敌退路,尔后即以苏北为后方,对徐敌置之不理。七纵、十三纵歼灭二十五军后亦应直下双沟、灵壁之线,寻敌歼击以期全歼黄百稻。刘、陈、邓率三个纵队本日夜攻宿县孙元良,控制津浦路”[3]。
一个小时后的10日13时,刘陈邓致电中央军委,发出了战役开始以来的第一份联署电:“邱(清泉)兵团主力昨灰夜似开始东撤,我明真夜以三个旅进至徐宿线破路,三、四、九纵主力位于铁路或[西]则山地相机打敌。估计我军进到徐宿后敌必由徐州、宿县两点南北向我进攻,我已令孙丁马[4],紧尾邱敌东进,其主力应置于徐州西南,以便适时配合作战”,“黄(百韬)兵团现已大部西撤,华野主力似应由东北向西南插至徐宿线以东。是否有当,请核奉。”[5]
16时,刘陈邓再电中央军委及华东野战军首长:“我们现在永城以北,遵命于明真夜南进宿县。另以一个旅明真夜赶至夹沟破路”[6];11日4时,中央军委复电刘陈邓:“你们真夜向宿县前进甚好”,“你们真夜到宿县附近时,将要遇到的敌人是孙元良的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及三个师,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7]
统帅部,刘陈邓,不谋而合,一拍即合!着眼点,都是全场战局!
刘陈邓在进入徐蚌战局全场指挥角色后,一边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汴徐线-徐蚌线的作战,一边密切关注着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同时也紧盯着南线蚌埠之敌和已经西来援徐的黄维兵团,打量着对全盘战局更有利的打击对象。
在战役发起前的最初策划中,中原野战军从攻击郑州乃至徐西作战的目的,是吸引和牵制徐州集团位于徐西的各重兵集团:徐西砀山一带的第二兵团邱清泉部、商丘一带的四绥区刘汝明部、正从商丘向宿县转移途中的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以及位于蚌埠、固镇一线的第六兵团李延年部。首要任务是吸引和牵制陇海路上刘汝明、孙元良、邱清泉部,使其在华东野战军南下歼击黄百韬兵团时,难以东援;然后是切断徐蚌线,使蚌埠之敌难以通过徐蚌线北援徐州。
那个时候,远在豫西的黄维兵团动向尚不明,其东援将用于何处也不明[8],所以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还只能对其暂时取监视态势。而陈毅、邓小平准备的徐蚌线作战计划,就要考虑如何能同时摁住这几个不同方向上,且都有可能影响华东野战军歼击黄百韬兵团作战的敌重兵集团。
为此,他们也先后提出过歼灭刘汝明、孙元良的计划。
同时期,他们还考虑了黄维兵团之动向及如何面对的问题:“黄维集阜、太后有三种可能,一是暂停观变,然后决定行动;二是是有出亳州、涡阳向永城,或出涡阳、蒙城向宿县;三是东开蚌埠掩护南京”,“如黄维暂在阜、太等八[十五]军,我则监视之。如黄维移蚌埠,我则仅以一部扭敌.二、六等纵主力移至蒙城地区待机”。[9]
刘陈邓的这些考虑,都是基于全战局,而不仅仅是一个方向的作战。
——他们的关注点,也一直是全战局!
注释
[1]《中央军委关于中野主力出淮南的方案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78页~第7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中央军委预计第一、第二仗歼敌任务致粟裕、陈士榘、张震等电(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15页~第11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军委发出这个电报之际,国民党军正从徐蚌线附近蒙城、宿县向徐州转移中,已集结于河南确山、驻马店的国民党军华中集团第十二兵团黄维部也开始启程东进,前往徐蚌战场增援。而国民党军四绥区刘汝明部已集结于蚌埠,改编为第八兵团。
[3]《中央军委关于寻敌歼击以期全歼黄百韬致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并粟裕、陈士榘、张震电(1948年11月10日12时)》,黄玉章:《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第89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4]孙丁马,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孙继先、政治委员丁秋生、参谋长马冠三。该部当时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直指挥。
[5]《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中野一部破击徐宿线等问题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10日13时)》,《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2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6]《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中野主力南进宿县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10日16时)》,《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2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中央军委关于争取歼灭孙兵团控制徐蚌线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电(1948年11月11日4时)》,《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3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国民党军方面在台湾出版的史籍关于“徐蚌会战”的“作战得失检讨”中称:“该兵团千里急进,究竟目的何在,所为何来?纵能安全到达徐州,又将如何?凡此,在上级之构想中,均丝毫不见端倪。”《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总检讨》第131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9]《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歼击黄维兵团之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1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37页~第13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