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票房突破120亿,当观众还在惊艳于中国神话的视觉盛宴,当部分吃瓜群众已经开始讨论票房如何分账的时候,参与《哪吒2》制作的特效师小龙向“影视吒吒子”公众号控诉:
“凭什么《哪吒2》票房破百亿,他的加班费却被‘炼丹炉’化没了?!”
在《哪吒1》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哪吒2》迅速获得资本青睐,吸引了全国近140家动画公司参与。《哪吒2》的全片镜头数由第一部的1864个增加到了2427个;特效镜头由1400个增加到1948个。这部中国神话视觉的巅峰之作背后,是4000多个动画人在漫长时间里的日夜奋战。
媒体评论称“《哪吒2》在全球的巨大成功,就是对参与者最好的奖励”。然而,作为不参与影片投资出品、只参与制作的外包方,电影的收益与动画团队却毫无关系,他们只能拿到固定的酬劳。
这个固定酬劳是多少呢?
好莱坞的特效师是45美元起,有行业工会兜底;而特效师小龙所在的杭州某特效公司,给他开出的时薪却只有25元人民币,给他“兜底”的却是老板在工位上安装的监控探头。
小龙每天要连续工作14小时,凌晨改哪吒黑眼圈时,他觉得自己才是“魔童”。
小龙的同行小张连续熬夜三个月后心肌炎住院,公司第一时间删光他的打卡记录,反手在官微发“员工关怀声明”。
动画师们之所以被要求如此高强度的加班,一个根本的原因动画行业岗位数量有限。《哪吒2》制片人刘文章曾对媒体表示人才短缺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挑战。
“我们这部电影哪怕现在这几千人,都已经是竭尽全力、掘地三尺地去找,把能找的都找来了,但是也远远不够,所以就会造成一个缺口。”
那么,动画电影是不是真的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呢?
事实上,动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跟其他专业毕业生一样遭遇了就业困境,甚至比普通专业更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此,这几年国内已经有多家高校撤销了动画专业。
这里面固然有学校教育与业界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但就业前景不好也是不争的事实。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一面是在岗的动画人被迫日以继夜地加班赶工、”人手紧缺“;一面又是很多动画人游走在找工作和临时进入动画外包作坊之间,导致中国动画人在很多家长眼中和无业游民几乎没有区别。
尽管在岗的动画人工作繁重,加班程度早已超过996,但他们的薪酬水平普遍并不高。《2024年中国动漫行业人才及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动漫行业整体薪酬水平较低,平均年薪为5.98万元,处于各行业下游水平。年薪不足5万元的员工占比42%,其中,年薪不足3万元的员工占比18.3%。
造成这种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动画行业的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许多公司资金紧张。为了保证老板的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动画公司普遍采取的做法就是尽可能控制工作岗位的数量,接到项目之后就强迫员工拼命加班,残酷压榨在岗员工。即便如此,大多像小作坊一样的动画公司并没有合法的用人制度,不仅严重超时加班,甚至不会给员工买五险一金。它们也不会担心招不到新的”临时工“,因为外面还有大批正在找工作的动画人。
但是,造成动画行业困境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电影行业目前已经成为高度市场化、激烈竞争、高度投机的行业。院线、发行公司垄断了电影行业的上游,对于他们来讲同期有一部电影能够大卖,他们就可以稳赚不赔;剩下的留给中游的制作公司互相内卷,成功全靠运气;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就会将能外包的环节都外包给下游的小公司……市场经济下的无序竞争导致的生产过剩在影视行业表现得淋漓尽致。
见惯了“幽灵场”、“偷票房”、“对赌协议”之类的资本暗战方式,我们就会知道,在市场机制下,高票房未必代表影片的质量就一定高,那些真正用心制作、需要耗费大量动画人劳动的电影反而有可能票房惨淡。某种程度上来讲,郭帆、饺子这样的天才导演的成功是带着偶然性的,可能还有很多天才导演被埋没了,而他们的处境正如饺子导演对成名前自身经历的讲述。饺子导演在制作《哪吒1》时到处借钱,郭帆导演在制作《流浪地球》时也面临过资金中断,反而是那些大佬把持的作品,哪怕再垃圾也不愁资金……
对比而言,计划体制下,我们曾经产出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兄弟》等很多部优秀作品,而制作团队的普通员工并不必过着牛马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