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储蓄大国吗?“储蓄大国”这个词汇本身就不严谨,甚至有游戏文字的意味。这个视频,至少可以让人知道中国的人均储蓄不仅不高而是很低。积谷防饥。储蓄就是现代的“积谷防饥”。从上面视频看,很多人尚无法实现“积谷防饥”这一基本保障。
人均两万的储蓄,也许,还没有一些国家的无蓄所带来的安全感高。
中国的贫富不均,人们对统计数据的缺乏分析,随处可见阿Q,从上面视频可见一斑。两万块钱的储蓄,在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几乎完全没有抗风险能力。
以创造“储蓄大国”这样词汇的思维水平,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当中,人人有尊严,就是奢望。没有尊严感的人,有正确的是非观是不可能的。没有尊严,不讲是非,社会自然礼崩乐坏。
有人自我爆料,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了,只有5000块钱存款,有的是“月光族”。“只有5000块钱存款”,“月光族”,有的可能是因为不懂得“量入为出”;有的应该是真的钱不够花了。
人均两万储蓄,相当多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无收入的大学生,一个无收入的青年人。如果置一个这样的大学生、一个这样的青年人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让他们有尊严是不可能的。现状是,相当多父母的生活得都没有尊严,指望他们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也就更不可能了。父母和家庭有责任避免大学生和青年人处于“相对贫困”。所以,在家庭中,实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都不行,必须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才行。
就像很多人未必真正理解《未成年保护法》立法初心一样,很多人也未必理解法律将18岁设定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界限的真正含义。因为这种不理解或故意曲解,这些人不但保护不好或不愿保护未成年人,也保护不好或不愿保护成年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成年人也需要保护。
父母和家庭往往是通过金钱资助等方式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孩子树立起来一个正确的金钱观,那就是,孩子们既不能因为自己一时没有钱而看贱自己,甚至贱卖自己;也不能因为有父母的资助而不知道粒粒皆辛苦,不懂得勤俭节约。
现在一些大学生有了奖学金、助学金,但是这些奖学金和助学金,离开了父母的资助,依然不能保证大学生能够独立生活,更不可能保证大学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孩子们的这些“偶然所得”常常根本无法应对他们的“偶然所失”。或许是有的父母已经习惯了低道德、低人权、无尊严的生活,他们常常有意无意、麻木不仁地让自己的下一代和他们一样也过着低道德、低人权、无尊严的生活。两万块这样的存款,既不是杭州,更不是汴州。如果父母不能提高认识,搞不好,也会让孩子们和他们一样“错把杭州做汴州”。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更有甚者,把孩子们搞得“错把杭州做汴州”,就是让孩子们浑浑噩噩地“忘记过去”,就是让孩子们不知道好歹地“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此“忘记过去”,如此“好了伤疤忘了疼”,孩子们怎么可能有尊严?怎么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成就,而不是相反。
一般而言,让孩子有尊严,至少,为人父母的应该首先有尊严。一个大学生、一个青年人有了尊严感,自然懂得什么是礼义廉耻。现在一些青年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就因为没有尊严感而不懂得什么是礼义廉耻造成的。父母的寡廉鲜耻,是导致孩子没有尊严,不懂什么是礼义廉耻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