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又发生一起高校自杀事件,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婷婷在宿舍上吊,令人深感悲痛和惋惜。
家属称,婷婷自从在院团委工作以来,工作任务多且重,常常忙到凌晨。在微信聊天记录里,辅导员肖某经常用“还没做完?什么时候才能交给我?这很难么?”等疑似打压的言语同她说话。其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马上”“抓紧”“必须”“赶快”“勿必”,其中一天布置的工作中出现5个“马上”,这让婷婷很累很焦虑。
其实,早在10月5日,婷婷曾站上天台欲轻生,被男朋友赶到学校劝阻下来,可是,这一次她选择了在宿舍上吊自杀并留下遗书,目前遗书由公安局扣押,并未对外公布。
婷婷的自杀让很多师生感到痛心疾首,但是总有人做出这样的评价:“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 “多大点儿事啊,就要自杀!”
我想告诉这些人,你们这样的评价真的很不合适,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归因,更是对死者的极端不尊重。
这种人喜欢带着高高在上的指责意味,将“心理脆弱”的标签贴在死者身上,潜台词是:你也有错!
有些人还喜欢拿自己和自杀者做对比,“假如是我,不就是几个文件吗,大学生不就是吃吃喝喝玩玩嘛,熬个夜算什么” ,“我一定做的又快又好,绝不可能自杀。”
我想说的是,请永远不要轻视别人的痛苦!
轻视别人的痛苦,认为自己经历这种痛苦一定会比他强,能坚强活下去的人,除了获得一丝心理优越感之外,其他一无所获。
每个人对于痛苦的程度理解不同,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很喜欢攀比不幸。
更重要的是,将死因简单粗暴地归因给个人,很大程度上是“助纣为虐”,替杀戮者开脱。
就好比“弱者被欺凌”,你不去帮助弱者,不去同情弱者,反而去嘲笑弱者“无能”;“少女被强奸”,你不去谴责强奸犯,反而去指责女孩为什么要深夜出门。
在这样一个强调优胜劣汰的时代,一切问题都归因给受害者——你做不好那就是你能力不行喽——这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病!
就好比,你看见一个被坏人死死地掐住脖子的人,责备他不会呼吸“你怎么会呼吸困难呢,周围空气很充足啊!”
当然,个体对痛苦的体验会有差异,但是你没有经历过死者的痛苦,谁给你的优越感去指指点点呢?不是逼到一定分上,谁又会自杀呢?
上个月,江苏大学本科生袁同学跳楼自杀,留下遗言:“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
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微博名 @红烧土豆叶 ),在实验室自缢身亡,绝命书中写道:“给研究生讲课的老师授课质量差到了酸奶没吃完放在垃圾桶里一周的地步。”
2019年9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同学从5楼跳下自杀身亡,并留下一篇《狗血的研究生生涯》。
还需要多举例吗?这样真的不利于社会和谐!
我只想请大家反思一下:是他们太脆弱了吗?
何况,自杀又何止于高校!
老年人的自杀、富士康工人的自杀,还有最近毛书记的自杀,成年人的奔溃,如果仅仅用“脆弱”二字总结,难免显得武断又冷漠。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家集体失明,却在那指责骆驼“脆弱”,只背了一根稻草就死了。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记录:
我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跳楼坠落,砸到地上之后没有死,没有挣扎,只是一直在微笑,露齿微笑。
十分多钟后才死亡。
当时看他坠落砸地之后,本能的反应是尖叫。等我意识到的时候,自己已经在控制不住的尖叫了。然后浑身发抖,流泪不止。
我在一旁坐着恢复情绪,一直有人过来安慰我,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着他跳下来的?他怎么跳的?
加上满脸的好奇和笑容。
那个人的死,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有趣的事,不过是一个谈资而已。
然后,一些吃瓜群众仅凭轻生的行为,就对他们下了判断:
“心理太脆弱!”
“抗压能力低!”
“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
这样,真的合适么?!
我认为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结束自己生命。我从来都不认为自杀者该入地狱遭受折磨。
他们定是在世上遇到了无法跨越的痛苦与绝望,或许大,或许小,或许冲动,或许无奈······反问一句,如果他们感受到了世界对他们足够的温暖和爱,还会选择、还会舍得以痛苦的方式离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