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your language

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读《西行漫记》|征文选登④

  埃德加斯诺一九零五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1936年6月,当他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封锁,深入红军腹地的时候,正担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是详实地采访红军的第一个西方记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出身贫苦和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红军的人,是务实并富有同情心的,至少他的写作对我们研究红军当年的战斗和生活情况极具价值。

  1936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5年,日本正积极准备对华发动更大范围的侵略的时候,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不仅如此,还要一石二鸟,利用张学良和杨虎城去攻打红军,这样就可以一并消耗掉张扬二人的力量。蒋介石的私欲压过了民族救亡的共识。孟子所说的独夫民贼,用在蒋介石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张学良身为富二代,喜好赌博,吸毒成瘾,九一八事变时,只有三十三岁,缺少经验,又受到腐败无能的食客的包围,于是接受了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几乎不放一枪就丢失了东北。小日本得到了资源丰富的东北,立刻变成了大日本。

  斯诺首先到达的是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以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的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务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这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的红军领袖毛泽东形象。

  毛泽东是地主富农出身,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差,可他当了十年红军领袖,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朴素。很多人参加革命是因为没饭吃,活不下去了,而毛泽东参加革命不是为自己,是要救穷人,救中国。从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跟鲁迅有同样一颗心,那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因为毛泽东有这样一颗救国之心,红军队伍就有了灵魂,就可以长时间忍受艰苦的生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努力奋斗。这颗心就是照耀中国的红星。

  在窑洞里,面对斯诺的采访,毛泽东一谈就是十几个晚上,讲的大都是红军的政策、历史,却很少谈到他个人。在毛泽东心理,个人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红军的发展和民族救亡。这似乎反而更激起了斯诺对毛泽东个人生活和历史的兴趣,在斯诺不断追问下,毛泽东简述了自己从学校到成为红军领袖的成长历程。这也为我们现在研究伟人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毛泽东的口述,可以捕捉到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求学”,一个是“斗争”。正是在不断得学习和斗争中,毛泽东迅速成长为红军的领袖,带领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并且成为当时对中国前途命运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家。

  当红军进行艰苦卓越地救亡图存运动的时候,南京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是这样一幅图景:

  “豫、皖、陕、甘、川、黔各省灾情,续有所闻。全国显已遭多年来最严重的灾馑,已有千万人死亡。据最近川灾救济委员会调查,该省灾区人口三千万人,已有好几万人食树皮和观音土充饥。据传陕西现有灾民四十余万人,甘肃百余万人,河南约七百万人,贵州约三百万人。贵州灾区遍及六十县,官方的中央社承认是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灾荒。”这段话中的灾民数量共4140万人。

  南京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导致国家的情形每况愈下,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灾民遍地,许多省份的赋税已经预征到六十年以上,农民无力承担赋税,只好放弃耕种,土地大面积荒芜。苛政猛于虎。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救人,蒋介石这只老虎在不断得大口吃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蒋介石的卖国路线是必然会激起越来越多人民的反抗,那么国民党的失败就是迟早的事。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虽然还处在种种包围之中,还要长期处于困难和不利的地位,但只要有了一颗救国救民之心,那么困难就是可以克服的,战略战术是可以制定出来的,战士和武器是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的。

  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正在逐渐走出半殖民地的深渊,终将走出一个独立自由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