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人谈皖南事变

皖南人谈皖南事变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我出生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退休前一直在宣州区工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皖南人。在我们宣城市的西郊有一个小县城叫泾县,面积205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5万人。虽然泾县这个小县城不被人们所熟知,但其境内的云岭和茂林两个镇在抗日战争时期却被中国人民牢牢地记住。云岭是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茂林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

  下面,作为一个皖南人,来谈一谈皖南事变。

  一、 时间最长的新四军军部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四军由南方八省十五个地区的游击队组成。1938年元月至1941年元月,云岭一直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尽管新四军从成立到后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四军在南方有多个军部,但云岭却是时间最长的军部所在地。项英、叶挺等新四军指战员在这里整整战斗了三年,新四军也从成立之初的1万多人发展到了9万多人。云岭被称之为新四军的摇篮。

  二、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泾县地肥水美,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是屯兵和生活的理想地方。有学者认为,项英很想把泾县打造成第二个延安。然而,泾县作为新四军军部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周边既有日伪军队,又有国民党顽军。这就意味着,新四军既要对付日本军队,又要提防 国民党顽军。显然,新四军军部设在泾县不是长久之计。

  消灭共产党一直是蒋介石的既定目标,联共抗日只是权宜之计。蒋介石不可能让共产党的军队在自己的身边发展壮大。事实上,蒋介石一直就有限制、解除新四军这个心腹大患的计划,只是暂时找不到恰当的理由和时机而已。

  三、毛主席的指示

  新四军成立之初,毛主席就给项英、叶挺发出电报,明确指示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战略方针,向北发展是新四军的重点(蒋介石也希望新四军北移),新四军应该向江北、苏北发展。然而,项英违背了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企图在国民党顽军附近把新四军做大做强,把泾县发展成为第二个延安。

  这里说明一点,当时在新四军里,项英是党委书记、副军长。叶挺是非中共党员、军长,不能参加项英主持召开的党委会。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军长,但因为有过脱党十多年的经历,其在新四军中的威信威望远远低于项英。新四军的实权其实掌握在项英手中。因此,周恩来副主席曾经亲自去云岭协调过项英和叶挺之间的矛盾。

  新四军的做大做强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和不安,以至于找到了除掉新四军的所谓理由,最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如果项英当时能很好的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很有可能避免皖南事变的发生。

  四、爆发皖南事变

  蒋介石曾经多次电令新四军北移,项英却一直迟迟未动,这似乎给蒋介石找到了解除新四军的借口。1941年元月初,新四军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得已被迫北移。此时,蒋介石数万大军已经布好了口袋张网已待,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终于在泾县的茂林镇打响了。

  茂林激战的时候,项英已经带领身边的人员利用夜晚和熟悉地形突出了包围圈,自行脱离了军部。在没有项英参加的情况下,叶挺召开了长达几个小时的军事会议,没有果断的形成决议,浪费了大好的突围时机。

  五、毛主席分散突围的指示

  皖南事变爆发时,关于如何突出重围,毛主席的指示很明确,那就是“分散突围”。然而,只善于正规战,不善于游击战的叶挺未能执行毛主席的指示,采用集团冲锋、撕开口子的方式,多次冲锋均未能突破重围。叶挺迫不得已,下山与国民党军队谈判被扣押。新四军9000多人,仅有不到2000人突出重围,余者或壮烈牺牲或被俘。皖南事变成为新四军战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六、军民情深

  新四军向北转移时,一共留下了七名孩子。在这留下来的七名孩子中,只有一个叫孟皖留的女孩有幸的活了下来,其余六个孩子及其养父母均被残忍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孟皖留的亲生父母分别叫孟星野和李辛渠,养父母叫詹顺子和詹刘氏。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进行了疯狂的清剿,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里的养父詹顺子,面对严刑拷打,一口咬定孟皖留就是自己的孩子。养母詹刘氏也在詹顺子被捕期间,跪求当地的村民为其担保。善良的泾县人民出于对新四军的热爱,不顾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全村村民联名担保将詹顺子从狱中保出,保住了小皖留。孟皖留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建国后,在江苏省南京市工作的生母李辛渠(生父孟星野已经在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联系到了她,但她毅然决定留在泾县,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兑现了为养父母养老送终的承诺。现在她老人家已年过八旬,依然身体健康。2023年重阳节期间,宣城市妇联、市民政局等领导前去慰问了她。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孟皖留永远的留在了皖南。

  七、毛主席的英明伟大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作为一个军事外行评论该事件实属不自量力。但是,通过皖南事变,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英明伟大。

  (一)新四军成立之初,如果能很好的贯彻毛主席“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方针,就很有可能避免皖南事变的发生。

  (二)皖南事变刚刚发生时,如果能坚决地贯彻毛主席“分散突围”的指示 ,即使不能突出重围,也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其理由如下:

  一是项英带领身边的十几个人就是通过游击、分散的方式突出重围的。遗憾的是,突出重围的项英在一次晾衣服的时候,露出了藏在上衣肩部的黄金(活动经费),被见财起义的警卫员刘厚总发现,导致项英等一行新四军全部被叛徒刘厚总杀害于泾县茂林镇的蜜蜂洞里。

  二是已经突围出去的近2000人,也都是采取分散游击的方式,依靠当地群众突出重围的。

  三是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十五个地区的游击队组成的。他们的特长是游击战、山地战和夜战,不擅长的是阵地战。而叶挺在指挥突围时,恰恰使用的是阵地战。

  四是新四军熟悉周边的环境,皖南山区地形复杂,国民党军队在埋伏的初期,其包围圈不可能没有缝隙。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新四军,如果能充分的利用 这些有利条件,通过分散突围的方式,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至少不会遭受到如此重大损失。

  总之,

如果能坚决的贯彻毛主席“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很可能就不会发生皖南事变。如果坚决地执行毛主席“分散突围”的指示,肯定能有更多的新四军突出重围,也许能突围成功。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