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车里八条命,带给我们哪些教训?

冷藏车里八条命,带给我们哪些教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冷藏车八名女工丧命事件到今天一周了,刚发生热度高的时候,放弃了这个选题。经过几天沉淀,有了些新思考后,还是决定和大家探讨一下。

  冷藏车八名女工窒息丧命事件发生在6月15日晚上,地点是人口大省河南的平顶山叶县。

  根据联合调查组第二天发布的通报,这八名女性在41~53岁之间,都是在牛肉加工厂打工的周边乡村的中年妇女。

冷藏车1.jpg

  这八名妇女都是当天下班后,搭乘公司的冷藏运输车作为“下班班车”。当天的冷藏车除了下班妇女之外,车内还有用干冰实现冷藏效果的冷冻牛肉。

  根据调查,虽然冷藏车不可“载人”有法律和科普层面的明令禁止,但是在6月15日之前,这些妇女都曾经多次乘坐这辆冷藏车,将之作为上下班的班车。

  15日晚上,冷藏车司机驾车到叶县的一座加油站后,开车门让她们休息,才发现车厢内的女工早已嘴唇发紫,虽然随后通知急救送医,但八人都已去世。

  有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停车的加油站,距离八位女工家最近的不到一公里,最远的也就三公里,所有这些“临时女工”都殒命在回家的最后几公里上。

冷藏车2.jpg

  在冷藏车八女工窒息殒命的头一两天,全网群情汹涌,大量的声讨和咒骂集中在冷藏车司机和牛肉加工厂头上。

  大量网友认为,司机明知道冷藏车载人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还违法载人,导致八人去世,应该死刑。

  另一部分网友认为,牛肉加工厂老板用冷藏车作为女工的班车,是极限压榨的黑心老板,导致八人送命,也要牢底坐穿!

  很快也有法律界人士普法,司机严重违法但是应该没有“主观恶意”,根据以往判例,最终的刑罚是七年。

  至于牛肉加工厂老板是否担责,就要看该公司是否明确将冷藏车作为女工班车,是否会将女工下班途中意外死亡,界定为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这件事让人心里感觉尤其堵得慌的是,根据我以往调研一些企业,特别是调研过河南郑州新乡开封洛阳平顶山等地的经验来看,这个案子不是“全员恶人”,而是事故不发生的话,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恶人”。

  首先是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原本是大量夫妻长山角珠三角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儿童的模式。

  最近十年,随着河南当地工业的改善,以及80后普遍更关心孩子教育,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变为妻子在家“灵活就业”照顾小孩,丈夫外地打工的模式。

  而打工妇女一旦超过45岁,沿海外地厂商一般都不要了,这些妇女都是在周边乡镇不同工厂打零工,哪里效益好就去哪里。

  这家牛肉加工厂能够吸引十几公里外的女工去工作,让他们放弃家庭周边的鞋面厂、玩具厂,证明效益和收入在周边十里八乡算明星企业。

  这样的企业一般是不会给女工安排班车的,比较普遍的方式,是让某一两个有车女工带其他人,每月给车补。

align="center">冷藏车3.jpg

  这些女工选择坐加工厂的冷藏车作为上下班通勤车,老板可能是“知道”,但没有鼓励也没有制止,甚至可能在他的认知里,每天送女工下班还要“报销”油钱,算是另类“福利”。

  作为被网友集中网暴,恨不得除之后快的司机,很可能在6月15日之前,都是“好心人”,“被迫帮忙”,需要女工们巴结求着送的角色。

  只可惜悲剧发生了,那么不管是不是这八个女工要求“司机帮忙捎一段”,既然违法载人闹出人命,所谓“好心”也得接受刑罚。

  至于这家牛肉加工厂的老板,如果没有主观故意,一切依法办事,应该不会坐牢,但当地政府会施压,企业必然赔到倾家破产,未来还可能被这八名女工的家属持续追究。

  这个案件并不是网友们喊打喊杀的“杀人偿命”案件,要说相似性,这个案件其实和过去几年发生的“农用车侧翻案件”很类似。

  过去几年,许多乡镇农村的50~70岁妇女,都会接到一些“绿化拔草”的临时工作,这些工作的对象有的是一些楼盘,有的是县里一些单位新建的办公楼周边绿化。

  这份工作一般都是“日结零工”,每个乡村都有个妇女工头负责叫人,在一些中部省份的农村,一般都是100一天,往往还能蹭到“两餐饭”。

  所以在很多农村,这都是需要小恩小惠求着“本村女工头”才能获得的零工,即使是很不稳定,有活才会通知的零散工作,中年妇女们一般还不敢轻易推,因为叫你一次不去,下一次就会被村里其他人顶去了。

  翻查过去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会发现有多起悲剧,都是这类“中老年绿化女工”在上下班期间,集体“超载乘坐”三轮农用车最后发生事故。

  过去几年随着房地产下行,各地政府过紧日子,需要“绿化人工除草”的临时场景变少,那么这些女工只能选择“越来越远”的工作地点。

  这种零散用工更不可能提供班车,能够自己骑摩托车电动车往返几十公里的算是有本事的,大多数的还是只能求着“违规农用车”帮忙捎一段。

  这样的行程每天都在发生,没发生危险之前都是感恩和人情,发生危险后,都是悲剧和责任事故。

冷藏车4.jpg

  我在过去十年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不仅仅是农村零工妇女有“上下班行程风险”,我调研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明星企业甚至高科技企业时,发现七八年前许多企业都有风险,而且都“努力规避风险”。

  我当时调研湖北一个高科技企业,当时的老板还被当地政府和自家员工评价为“很人性化”的老板。

  这家高新科技企业根据当地政府几年一变的工业区规划,在几年内搬迁了几次厂区,越搬距离员工生活城区越远。

  2015年前后,这家公司有大量员工都面临上下班通勤困难,该公司通勤员工有两三百人,如果安排通勤大巴,要兼顾所有人的居住小区,恐怕七八辆才打得住,还要养一个司机车队。

  这个成本太高,于是老板采取的方式,是每个通勤员工设立150元的通勤补贴,但是不发给个人。

  该公司当时有几十人是有私家车上下班的,然后让这些员工与有车员工居住相近,上班路线途经的,自由约定组合。

  确定了组合后,以年为单位报告到综合部,给开车上下班的员工发其他人的车补。

  比如一个开五座私家车的,他每月带居住周边的四个同事上下班,他就得到600元补贴。在2015年电车没有普及的背景下,600元不仅能覆盖用车员工的通勤成本,每个月还变相涨了工资。

  这个模式让其他员工享受了专车接送的拼车模式,让有车员工解决了油费还涨了收入,所以老板被称赞“人性化”是有道理的。

  但是所有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模式在不出问题的时候是仁政,多方受益,可如果通勤车辆出了车祸,同车的同事有伤亡,司机和老板如何担责?

  这家企业最初是让每个开车接送同事的员工签署“私车公用”协议,以便每个月600元补贴发放的财务合规性。

  可是虽然私车公用协议将交通肇事风险和公司做了切割,可一旦发生类似“八女工死亡”事件,私车公用协议是无法撇清老板责任的。

  所以后来这家企业就变成只发放每人150元车补,然后由用车人每个月将150元给接送同事的模式,将这种上下班拼车行为,从“公司征用班车”,变成纯粹的同事间私人交易。

  这种变化将公司和老板的责任摘出来,但是许多看不上“一个月600块”的员工,还是要被迫像专车司机一样承担同事上下班通勤安全风险,他们是极为不情愿的。

  直到最近一两年,我再去这家企业调研的时候,发现“150元车补、同事拼车”的通勤难题已经解决了。

  因为这家企业踩中了国产自动化升级赛道,过去几年工厂效益翻了几番,如今员工有五百多人,但是我去调研发现停车场扩建了好几个,有私家车的员工就有一百多人。

  这家工厂的“夫妻一起上班”比例还比较高,这一百多辆私家车,就带了两百多人上下班,然后工厂扩建了几栋单身职工宿舍,又容纳两百多人。

  剩下的一百多人,选择用摩托车和电动车上下班。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这家工厂的普通工人都买得起代步车,也就再也没有一个人需要“用150元车补蹭同事车”了。

  所以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最终是用员工涨收入,几乎全民普及私家车的方式,解决了“私车公用带同事上下班”的风险。

  大家很可能会说,一个踩中国产自动化风口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不具备代表性的,是解决不了广大乡镇企业,大量农村临时女工的通勤难题的。

  确实如此,但我认为,解题思路是共通的。八女工事件,逮住司机说安全意识淡薄,科技素养低,这样大家确实有优越感,网络情绪也需要有人背锅杀头的宣泄。

  可实际上,冷藏车八女工窒息事件,我们得到的最大教训,还是应该给解决临近就业的乡镇企业更多帮扶与更好营商环境。

  如果这些女工都能在自己居住乡村的附近,不需要十几公里通勤的地方,找到收入差不多,效益差不多的工厂,是不是就可以躲过“非法车辆上下班”的悲剧了?

  这次事件,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乡镇企业,认为没有给女工配通勤车辆的老板都是黑心老板,这个舆论方向,就是逼着更多的乡镇企业成本虚高,经营难以为继,或者是逼迫他们“禁止招聘需要通勤”的较远工人。

  这类观点,对于避免未来的“临时女工通勤悲剧”,绝对是南辕北辙的效果。

  八女工冷藏车窒息事件,是农村临时女工就业困境的缩影,这是经济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发展中的问题,唯有在加速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就业发展中解决!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屈鹄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