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有中国大陆的疫苗接种率和年龄结构,即使只有灭活疫苗可用,也能比现在少死超过60%的人,总人口死亡率低于万分之五。同时,粗略估算,3月底的大陆接种率比11月底的大陆接种率,会多死50%的人。
1、
1月2日发的一篇文章没法看了。现在关于中国疫情的文章,比较敏感。不聊就不聊吧。
中国大陆的事情不能聊,就聊聊香港吧。
香港的数据很细,很全,每个年龄段,不同接种方案,的总人数,感染人数,死亡人数都有。香港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最宽,而且比较客观,主观判断成分较少。
香港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同时打两种疫苗。既有中国科兴灭活疫苗的数据,也有辉瑞疫苗的数据。可以同时参考。
此外,香港首批辉瑞Paxlovid是在2022年3月15日,那时已经过了感染高峰期,大部分人群已经感染。到货有点晚了。引进了辉瑞药物,但使用的并不充分。这一点和中国大陆也比较像。
当然,香港感染人数的统计,和其他国家一样,存在口径和数据搜集问题。所以我的数据计算都是基于总人口的死亡率的,不会使用任何感染人数的数字。关于口径问题,在最后的附录中,有详细说明。
2、
香港2022年的总人口新冠死亡率和超额死亡率,都非常高,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香港2022年的第一波疫情,是2月开始,4月下旬第一波疫情结束。
所以,4月21日第一波结束的数据有很大参考价值。
截止到2022年4月21日,香港这一波疫情死亡人数接近9000人,占总人口比例的万分之十二。如果中国第一波的死亡人口比例也达到香港的水平,大家可以自行计算一下死亡人数会多高。
香港有灭活疫苗,也有辉瑞的mRNA疫苗。打了mRNA的人群的总人口死亡率明显低于灭活疫苗。
香港死这么多人,还有看上去更好的疫苗,平均医疗条件比大陆更好。大陆这边会不会死亡的比例比香港更高。中国大陆会怎么样?
实际情况是,大陆有大陆的优势,中国大陆的形势,其实比香港更好。
3、
香港虽然可以接种辉瑞疫苗,但香港与大陆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缺点:第一、老龄化程度很高,第二、香港的疫苗接种率不如大陆,特别是老人的疫苗接种率很差
香港感染高峰是2022年2月底开始,高峰后2个月,4月20日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如中国大陆感染高峰开始前11月28日的疫苗接种率。
中国大陆的疫苗接种情况如下,根据卫健委公布的数字:
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4345.1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463.1万,已完成全程接种的12亿728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54%、90.2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8亿1117.6万人,其中包括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的4722.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2816.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完成全程接种2356.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
香港老龄化程度与大陆的对比:
香港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5.4%,大陆只有2.5%。
中国大陆11月28日和香港4月20日的疫苗接种数据对比
香港80岁以上的老人,4月20日的接种率不到60%,而大陆是77%。80岁以上老人三针疫苗的接种率,香港只有12%,大陆是40%。
实际上,疫苗接种率更高,给中国大陆带来的优势,远远大于香港可以接种mRNA疫苗带来的优势。
4、
假设香港和大陆的疫苗接种情况类似,只能接种灭活疫苗,没有mRNA疫苗,但接种率更高,达到大陆水平。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类似,那么,香港的死亡人数会是多少?
这个很容易计算。比如80岁以上三针的死亡率,香港80岁以上年龄段接种科兴三针疫苗的老人的总人口死亡率* 按大陆老龄化程度和疫苗接种情况计算的80岁以上接种三针科兴疫苗的总人口,就可以得到香港,80岁以上年龄,接种三针科兴疫苗的死亡人数估算。
把所有情况的死亡人数估算汇总,就可以算出一个总死亡人数估算。
结果如下:
这种情况下,香港的死亡人数仅为3364人,是真实世界死亡人数的37%。其中,0-59岁的死亡人数反而增加了,从350人增加到412人,主要是因为疫苗的效果更差。然而,老人的死亡人数大幅下降,60-80岁从2236人降低到1006人,80岁以上从6385人,降低到1946人。这主要是因为接种率的上升。
这种情况下的总人口死亡率如下:
总人口死亡率从原先的万分之十二,下降到万分之四点五。
更高的疫苗接种率的效果,远远大于更好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远远比接种哪种疫苗更重要。
如果接种率下降5%(一针二针三针接种人数各自下降5%),死亡人数会上升到4108人,上升22%。
2022年3月到11月,我们的接种率提高了多少呢?
如果香港的接种率,不是中国大陆11月28日的水平,而是3月17日的水平,情况将会怎样?这种情况下,香港的死亡人数将接近5000人。比原先的情况多死接近1600人,占原先死亡人数的50%。
如果在3月底开放,不考虑其他,仅仅看接种率的差别这一个因素,大概会比11月底开放,多死50%的人。
大陆的人口是香港的191倍,想用香港的数字预测大陆,乘以2,再加两个零就差不多了
5、
在上面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假设香港和大陆的老龄化程度一样,接种率一样,但同时引入了辉瑞疫苗,采用和真实世界一样的双疫苗政策,又可以少死多少人呢?
实际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从3364人,下降到3183人,只下降了5.4%。3-11月接种率提升对降低死亡人数的效果,远远大于引入辉瑞疫苗。
如果香港严格禁止灭活疫苗,所有人只允许打辉瑞疫苗,死亡人数将会下降17.4%,从3364人,下降到2779人,少死585人。
如果接种率下降1.2%,就可以抵消掉双疫苗政策中引入辉瑞疫苗的效果。
如果接种率下降3.8%,就可以抵消掉严格禁止灭活疫苗,只允许辉瑞疫苗的效果。
对决策者来说,在接种率和疫苗种类上,需要做出平衡选择。但接种率的提升带来的正面效果是最明显的。
中国大陆的事情,不能聊。但是大家可以自己估算。如果中国大陆的医疗水平和香港类似,中国大陆的第一波死亡人数,会远低于香港。
当然,大陆的平均医疗水平肯定不如香港,也许总人口死亡率会高一点。但是,我相信最终的状况,也比香港在2022年2-4月要好得多。
附录:
对数据口径的说明:
先澄清几个概念。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感染人数。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我讲过这个数据的口径不同,数据完整性不同,具有很大的误导性。首先,就是模型估算感染人数和报告感染人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完全不能比较。
前文中聊过中国和美国的流感统计。美国的流感感染人数和死亡是模型估算,而中国的流感,则是报告口径,而且是口径非常严格的报告口径。这就导致了美国统计的流感死亡人数,是中国统计的上百倍。这个差别就是统计口径不同。
即使都采用报告感染人数口径,这个数据也不靠谱。以我家为例,我家全家都阳过了,但都在统计之外。我们感染后没做核酸,就在家做抗原自测,也没报告。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报告口径,都无法统计到。
统计不到咋办?有时候做抽样调查来估算,也可以做传染病学模型,用数学模型估算。大多数情况是两者结合。抽样调查的数据来修正模型。
比如,今天我们新闻中看到的,XX城市80%感染率,就是模型估算的数字。疾控中心那个没有任何人相信的莫名其妙的数字,就是报告口径。
2021年,美国的CDC有个估算,那时大概4个感染者中,只有一个会被报告记录。就是真实感染人数,是报告人数的四倍。美国现在的报告感染人数是1亿人,但根据2022年11月,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美国高校的公卫学院的研究。美国已经有94%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其中65%的人感染过不止一次。这个应该就是抽样调查和模型估算一起做的估计。
香港也是一个例子,2022年3月15日,报告的感染人数只有90多万人。但当时的估算,实际上已经有358万人感染过了。
所以,当任何一个人说感染人数时,都要搞清楚,说的是报告口径还是估算口径。如果用报告口径的感染人数算出一个病死率,然后用估算口径的感染人数乘以这个病死率,就会出现明显的错误。比如,香港在3月15日,病死率大概千分之五。报告感染90多万人,死亡4500多人。但用过把这个千分之五的病死率乘以模型感染人数358万人,就会得到一个荒谬的数字。
今天,有人就用其他国家报告感染人数的病死率,乘以一个11-12亿的模型估算口径的感染人数,得出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高达数百万的死亡人数预测,可以说荒谬之极。
因为感染人数这个数字不靠谱,所以我一般都不用报告感染人数做分析,也不用病死率。只用总人口,和总人口死亡率。
然而,死亡统计口径也不同。
最严格的,就是必须直接因为新冠而死,才算新冠死亡,比如目前中国大陆,有其他基础疾病就不算因为新冠而死。口径越严格,越会低估新冠的死亡人数。
最宽松的,就是只要死之前被感染,就算新冠死亡。一个例子就是香港:“新型冠狀病毒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個案,如果在首次陽性樣本收集日期的28日內死亡,則會被列為2019冠狀病毒病的死亡個案。死者的死因可能與 2019冠狀病毒病無關。”
只要死者在死亡前28天是阳性,就纳入新冠死亡统计。死者的死因可能和新冠一点关系没有,也算新冠死亡。
美国的统计口径,介于两者之间。如果一个病人因为基础病而死亡,但新冠感染在其死亡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缩短了病人的生命,就会被列入新冠死亡。美国统计中,开死亡证明的医生的判断,起决定性的作用。
香港的新冠死亡认定口径,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最宽松的。有人认为香港死亡人数不可信,我不这么认为,死亡标准越宽,死亡人数越会高估。如果香港想隐瞒死亡人数,把死亡标准搞得严格一点,用美国的标准,就够了。
香港的新冠死亡认定标准最宽,而且比较客观,主观判断成分较少。
www.haizi.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