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聪到《傅雷家书》

从傅聪到《傅雷家书》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昨天,有个叫傅聪的86岁英国老人因为新冠病毒感染而去世了,之所以这条新闻上了热搜,是因为此人的父亲叫傅雷。  

5.jpg

  傅雷翻译了不少法国文学名著,但我相信这些书现在也不会有多少人去看了,你现在能想到的傅雷著作,大概只剩下一本《傅雷家书》了。这本书的地位被捧得很高,但我认为是被严重高估的,绝大多数人就算跟风买了这本书,你也不可能看得进去,因为实在是太啰嗦了。

  《傅雷家书》后来被捧为教育圣典,由教育部向学生推荐,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你不幸拥有傅雷这样的父亲,你是会发疯的。之所以傅雷的地位被捧得那么高,完全是因为他的死是自杀,可以用来控诉某党的错误。

  或者让我说得更直接一些,《傅雷家书》更应该被作为反面教育的典型来宣传。如果你真的打算严格按照傅雷的套路去教孩子,不是你先疯,就是你孩子先疯。

  我说这些可不是没有根据的,楼适夷是傅家好友,他亲眼所见傅雷对孩子有着变态的控制欲,以下来自楼适夷的回忆:

  傅雷不让儿子去上外面的小学,也反对孩子去街头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自己教,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从以上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傅雷变态的控制欲了,朋友给孩子买一只自来水金笔(就是钢笔),他都不允许,还要把笔没收,他管的也太多了。

  那么如果孩子没听话,傅雷是怎么“说服”孩子的呢?很简单,就是打。比如,听到儿子弹琴弹错了,抓住头就往墙上撞。还有一次,傅聪才5岁,因为不听话,傅雷操起一个蚊香盘就扔过去,砸在傅聪鼻梁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疤。我们看《傅雷家书》的第一封信,里面就有如下这段话: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就是傅雷在忏悔当年的家暴教育。

  傅雷把傅聪关在家里不许上学,一直到青春期,此时傅聪开始反抗叛逆了。钱钟书就劝他:“不能总把傅聪圈在家里,孩子需要跟外界接触。”这时候他才把孩子放出去,这时儿子都快上高中了。

  在父亲的奇怪教育下,傅聪差点成为问题儿童,而且几乎放弃练琴了。那么后来他又怎么会继续练琴呢?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弹琴能够获得朋友的称赞。

  1949年傅聪在云南大学外文系上学,而傅雷带着家人回到了上海,留下傅聪自己在昆明。在大学里,傅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唱诗班,用美军撤退时留下的钢琴给大家伴奏。同学们发现了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造诣,因为他小时候练过多年钢琴,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傅聪独奏募捐音乐会。傅聪这才觉醒,原来自己是那么热爱音乐!觉醒之后的傅聪,立马退学跑回上海,跟父亲说我要练琴。

  1955年,傅聪去波兰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得到了三等奖。此时国家决定公派他去波兰留学。这时候《傅雷家书》登场了。

  傅雷在信里就像是一个唠叨婆一样,不厌其烦的跟儿子讲见到长辈该怎么样,跟长辈讲话时双手要下垂,进屋时,要把围巾、外衣挂在衣帽间,吃西餐时刀和叉不能发出碰撞声。但你要知道,此时傅聪已经21岁的成年人了,你有必要讲那么多吗?

  书名叫《傅雷家书》是有原因的,因为通篇都是傅雷在唠叨,他儿子的回信极少,像极了你妈在微信上跟你发语音,而你只回复一个“哦”。你甚至都没有听完你妈的语音,因为太烦了。

  1958年,公费留学的傅聪按理说应该学成归国了,但是他在关键时刻买了一张去英国的飞机票,他逃跑了。这下完蛋了,傅雷被打成右派,儿子又叛逃,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说你不是右派,那你儿子为什么逃跑?逃跑的傅聪没几年就加入了英国国籍,引发了更大的舆论动荡。

  我认为,一个1955年就离开中国去外国的青年人,他是不可能预见到此后的那些风波的,而他逃跑的原因无非是两个,其一贪恋国外的物质生活,其二彻底逃离父亲的控制。这次逃离还真彻底,父子到死都没有互相见过面。

  吴谢宇是北大弑母案的嫌犯,很多人搞不懂一个学霸为什么要杀母亲,但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件事实,现在杀母案好多,吴案只是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自杀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杀母,要么自杀,原因并不复杂:只有两个人里死一个,才能互相解脱。当然,杀人总是罕见的,更多的情况则是逃离家庭。

  为什么要用到“解脱”这个词呢?下面讲个典型案例:

  话说有个母亲跑去找心理咨询专家求助,说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说啥都不听,还很逆反,而且学习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只有盯着的时候才看一会儿书,不盯着就去玩。

  心理专家当然就去找孩子求证,孩子说:我真的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妈妈不上班,一天除了睡觉的8小时,其余时时刻刻盯着我,只有妈妈不盯我的时候才能做一点自己的事情。你就说你如果去上班,老板一天24小时监控着你,你会不会发疯?

  父母的强烈控制欲,孩子的出路只有四条:

  1,最极端的,杀父或母,比如吴谢宇;

  2,次极端的,自杀,这个例子很多,不一一说了;

  3,最通常的,抑郁,这个实在是太普遍了,中国中学生抑郁发生率在25%~44%之间;

  4,最有勇气的,逃跑。一旦翅膀硬了就可以跑了,但中学生跑不掉。

  差点忘了说,傅聪的弟弟叫傅敏,当时他非常想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而傅雷则坚决不同意。傅敏实在想不通,他跟傅聪是亲兄弟,父亲为什么厚此薄彼?大哭大吵大闹,无济于事。傅雷说:“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

  后来傅敏去一所中学当老师,一直到退休。而傅雷家书,就是傅敏整理出版的。很多年之后,兄弟两人终于见面,哥哥傅聪看了看弟弟的手说:你的手比我的手软,可能你更适合弹钢琴。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