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产品供应不足其实是需求旺盛的表现;需求萎缩往往伴随着产品供应充足。在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普遍存在的是需求萎缩。即使产品十分不发达的旧社会时期(产品供应远不能和现在相比),但还是普遍存在需求萎缩(粮食等刚性需求除外)现象。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个社会经济领域,才出现了需求旺盛,产品供应不足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能保持长达数十年的高发展态势,其经济“加速度”(非“速度”)是任何经济体都难以比拟的,这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的。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优点:1)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2)激励创新: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经济效率高: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率。虽然非市场经济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公平等突出优点,但仍被认为存在缺乏效率、竞争和激创新不足、灵活性差等问题。
然而,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社会经济是在不断“再生产”的。在社会经济的小尺度(微观)范围的短期再生产中,市场经济具有一些优势。在社会经济大尺度(宏观)范围的长期再生产过程,其弊端如同系统内的反馈机制,将被不断放大,严重时将造成系统崩溃,具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局部与全局(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是必然存在的。只有将局部置于整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全面认识局部对系统整体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更合理的策略和决定。
长期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导向是扭曲的、不人性的。资源配置是一种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以“恒某”房地产为例,房产企业在局部利润驱动下,将大量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了房产地行业领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并制造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因此,经济利益的极端化必然带来资源配置的错位,不人性。
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是按资分配,通过数学建模也可以明显看出,两级分化必然逐渐放大,最终造成全局性的经济再生产受阻,伴随出现普遍性的需求萎缩与产品过剩,全局性经济效益低下。这如同局部战争的胜利,难以摆脱战略性战争失败的道理一样,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经济上的滑铁卢,即经济萧条,这是颠破不变的事实。因此,全局性的市场经济效益必然是低效的。
市场经济的激励创新是局部的、非长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创新以利益为驱动,当长远利益(或全局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矛盾时,往往选择短期利益。以“中国某知网”为例,尽管属于中国知识基础的设施类工程,在激励创新机制下,通过收费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且逐年递增。从全局性角度看,严重阻碍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不利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在毛主席时代,一个创新的成果,能够快速在全范围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普惠于大众,进而推动全局性经济的发展。以某种业为例,在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下,企业利润连连攀升,但红利并没有让利于民,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长期的全局性的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其资源配置是低效的、经济效益发展是后劲不足的、激励创新是局部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