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答灵犀君论《论语》读法

 林语堂答灵犀君论《论语》读法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某日《社会日报》有灵犀君《告林语堂》一文。原因上期《论语》有一篇《择偶论》,记者按语谓“无友不如己”的话:“见得圣人不通,友中有不如己者可,无友不如己者不可。此自私自利,近于杨朱之学。天下人皆守此训,则交友将如三角恋爱之追逐。我要贤于我者,贤于我者必不要我;不肖于我者要我,我必不要不肖于我者——天下尚有友乎?故曰圣人不通。”
  灵犀君作评谓:“当我念书之时,念到‘无友不如己’的一句,也和林君发生同样的疑问,觉得这话无论如何,不能自圆其说,便大着胆向先生驳问。
  先生笑道:“你读书真是读到牛角尖里去了,‘无友不如己’这句话,若照你的解释,天下尚能有友可交乎?须知所谓不如己者,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因交友之道,须择其道同于己,志合于己的而交之,不要交那和自己意志不相和的朋友。’于是我乃恍然悟到圣人到底非不通,我若笑其不通,将反被圣人窃笑于地下矣。我恐林君被窃笑,特举以告之,未知林君认为鄙老师的解释通也不通?”
  愚按:“不如己”不得强作“道不同”解。先生少发疑问,不愧灵犀一点通,惜轻信师言,灵机顿塞,而自谓恍然,殊为可憾。大约因尔时学力未足,未敢自信,易被垫师蒙蔽。然塾师欺人,思之痛心。吾知先生此时再思之,必系疑问派,而非恍然派也。世间塾师惯技,专在塞住学者灵机,乱答宇宙间疑问,使学者不复思索,宇宙不复有问题,而名之曰教育。此特其一例耳。“无友不如己”一语,本圣人故甚其辞,当日圣人如此说出,门人便如此录下,不暇为之作咬文嚼字之推敲,因此益见得《论语》所录不失当日口气而为可贵。吾人燕居闲谈,有多少矛盾语,过甚语,一经发表,必生误会。此与吴稚晖谈话之所以令人栗栗危惧、有钮惕生在座,李石曾在座,便有对证,更可怕。《论语》一书之妙正在多圣门师生燕居闲谈谐谑语气,矛盾语多,过甚语多,不假修饰语多,反而从此可见得圣人幽默。须知《论语》一书,未经圣人过目,即系未经圣人同意发表。若骂人“贼夫人之子”一语,孔子看见必删去无疑,以替门徒留面子。盖《论语》所录,或有若曾参之徒所记(故独称曾子有子),或子夏、子游门人所记,故芜杂不一。且门人妒忌,在所不免。子路既死,无门人,故无人替他说话。然“贼夫人之子”、“无友不如己”,正系圣门燕居闲谈口气,原不预备发表。吾人读《论语》,应作如是观读之。孔子谓割鸡焉用牛刀,原系幽默,子贡看的太正经,乃由夫子纠正之,谓“前言戏之耳”。圣人戏言之证甚明。
  读《论语》贵读语气。失其语气,则不可解。且必如此读法,而后夫子之个性活跃纸上。孔子语气幽默,例证正多,兹举二例:阳货欲见孔子……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吾将仕矣”,盖以阳货为污浊不足与丘语,用白话释是:“好!我要做官了。”这是何等幽默不屑与辩之神气!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用白话解是:“出卖啊!出卖啊!我在此地等出卖啊!”这又是何等幽默语气。塾师生吞活剥,不会理解圣人之幽默,歪窜乱改,无有是处。圣人如许潇洒,如许浪漫,如许狂热,如许多情,如许兴奋,如许伟大,塾师以道学先生论孔子,则孔子之伟大,彼尚未梦见,何足以谈《论语》?必欲如此解法,即孺悲欲见,不见已甚,又必“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又将如何解法?乡愿读《论语》与汉儒读三百篇一样见识。故曰“乡愿,德之贼也”。
  足下老师彼等人也,非此等人也,虽读《论语》,实是不曾读。高明以为然否?
  原载1933年7月1日《论语》第20期


论孔子的幽默

--------------------------------------------------------------------------------



  ——《论语》杂评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到了黄河岸上,而有水哉水哉之叹。桓魋一类人想要害他,孔子:“桓魋其如予何”
  的话,虽然表示自信力甚强,总也是自得自适君子不忧不惧一种气派。为什么他在陈、蔡、汝、颍之间,住得特别久,我就不得而知了。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最明显的例,是在陈绝粮一段。门人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田地,为什么呢?”这是我所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像。”
  须知孔子是最近人情的,他是恭而安,威而不猛,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酷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到了程、朱诸宋儒的手中,孔子的面目就改了。
  以道学面孔论孔子,必失孔子原来的面目。仿佛说,常人所为,圣人必不敢为。殊不知道学宋儒所不敢为,孔子偏偏敢为。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假托病不见,或使门房告诉来客说不在家,这也就够了。何以在孺悲犹在门口之时,故意“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不是太恶作剧吗?这就是活泼泼的孔丘。但这一节,道学家就难于解释。朱熹犹能了解,这是孔子深恶而痛绝乡愿的表示。到了崔东壁(述)便不行了。有人盛赞崔东壁的《洙泗考信录》。
  我读起来,就觉得赞道之心有余,而考证的标准太差。他以为这段必是后人所附会,圣人必不出此。这种看法,离了现代人传记文学的功夫(若Lytton Strachey 之《维多利亚女王传》那种体会人情的看法)离得太远了。凡遇到孔子活泼泼所为未能完全与道学理想符合,或言宋儒之所不敢言(“老而不死是为贼”),或为宋儒之不敢为(“举杖叩其胫”,“取瑟而歌,使之间之”),崔东壁就断定是“圣人必不如此”,而斥为伪作,或后人附会。顾颉刚也曾表示对崔东壁不满处:“他信仰经书和孔、孟的气味都嫌太重,糅杂了许多先入为主的成见。”(《古史辨》第一册的长序)
  读《论语》,不应该这样读法。《论语》是一本好书,虽然编的太坏,或可说,根本没人敢编过。《论语》一书,有很多孔子的人情味。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幽默自得话,甚至开玩笑的话,及破口骂人的话。
  总而言之,是孔子与门人私下对谈的实录。最可宝贵的,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就是这些半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
  孔子对他门人,全无架子。不像程颐对哲宗讲学,还要执师生之礼那种臭架子。他一定要坐着讲。孔子说:“你们两三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不好说的吗?我对你们老实没有?我没有一件事不让你们两三位知道。那就是我。”这亲密的情形,就可想见。所以有一次他承认是说笑话而已。孔子到武城,是他的门人子游当城宰。听见家家有念书弦诵的声音,夫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驳他说,夫子所教是如此。“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说:“你们两三位听,阿僵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玩笑而已。”(“前言戏之耳”。)
  这是孔子燕居与门人对谈的腔调。若做岸然道貌的考证文章,便可说“岂有圣人而戏言乎……不信也……不义也……圣人必不如此,可知其伪也。”
  你看见过那一位道学老师,肯对学生说笑话没有?
  《论语》通盘这类的口调居多。要这样看法才行。随举几个例:言志之篇,“吾与点也”,大家很喜欢,就是因为孔子作近情语,不作门面语。别人说完了,曾皙以为他的“志愿”不在做官,危立于朝廷宗庙之间,他先不好意思说。夫子说:“没有关系,我要听听各人言其志愿而已。”于是曾皙砰訇一声,把瑟放下,立起来说他的志愿。大约以今人的话说来,他说:“三四月间,穿了新衣服到阳明山中正公园。五六个大人,带了六七个小孩子,在公共游泳池游一下,再到附近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吐一口气说,“阿点,我就要陪你去。”或作“我最同意你的话”。在冉有、公西华说正经话之后,曾皙这么一来放松,就得幽默作用。孔子居然很赏识。
  有许多《论语》读者,未能体会这种语调。必须先明白他们师生闲谈的语调,读去才有意思。
  “御乎射乎”章——有人批评孔子,说“孔子真伟大,博学而无所专长”。
  孔子听见这么说:“教我专长什么?专骑马呢?或专射箭呢?还是专骑马好。”这话真是幽默的口气。我们也只好用幽默假痴假呆的口气读他。他哪里是正经话?或以为圣人这话未免杀风景。但是孔子幽默口气,你当真,杀风景的是你,不是孔夫子。
  “其然,岂其然乎?”章——孔子问公明贾关于公叔文子这个人怎样,听见说这位先生不言、不笑、不贪。公明贾说“这是说的人张大其辞。他也有说有笑,只是说笑的正中肯合时,人家不讨厌”。孔子说:“这样?真真这样吗?”这种重叠,是《论语》写会话的笔法。
  “赐也,非尔所及也”章——子贡很会说话。他说:“我不要人家怎样待我,我就不这样待人。”孔子说:“阿赐,(你说的好容易。)我看你做不到。”这又是何等熟人口中的语气。
  “空空如也”章——孔子说:“你们以为我什么都懂了。我哪里懂什么。
  有乡下人问我一句话,我就空空洞洞了,无一句话作回答。这边说说,那边说说,再说说不下去了。”
  “三嗅而作”章——这章最费解,崔东壁以为伪。其实没有什么。只有孔子嗅到雉鸡作呕不肯吃。这篇见《乡党》,专讲孔子讲究食。有飞鸟在天空翱翔,飞来飞去,又停下来。子路见机说,“这只母野鸡,来的正巧。”
  打下来贡献给孔夫子,孔夫子嗅了三嗅,嫌野鸡的气味太腥,就站起来,不吃也罢。原来野鸡要挂起来两三天,才好吃。我们不必在这里寻出什么大道理。
  “群居终日”章——孔子说:“有些人一天聚在一起,不说一句正经话,又好行小恩惠——真难为他们。”“难矣哉”是说亏得他们做得出来。朱熹误解为“将有患难”,就是不懂这“亏得他们”的闲谈语调。因为还有一条,也是一样语调,也是用“难矣哉”,更清楚。“一天吃饱饭,什么也不用心。真亏得他们。不是还可以下棋吗?下棋用心思,总比那样无所用心好。”
  幽默是这样的,自自然然,在静室对挚友闲谈,一点不肯装腔作势。这是孔子的《论语》。有一天,他说:“我总应该找个差事做。我岂能像一个墙上葫芦,挂着不吃饭?”有一天他说:“出卖啊!出卖啊!我等着有人来买我(沽之哉,沽哉,我待贾者也)。”意思在求贤君能用他,话却不择言而出,不是预备给人听的。但在熟友闲谈中,不至于误会。若认真读它,便失了气味。
  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承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骂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真真不客气,对门人表示他非常生气,不赞成冉求替季氏聚敛。“由也不得其死然。”骂子路不得好死。这些都是例。
  孔子真正属于机警(wit)的话,平常读者不注意。最好的,我想是见于孔子家语一段。子贡问死者有知乎。孔子说:“等你死了,就知道。”这句话,比答子路“未知生,焉知死”,更属于机警一类。“一个人不对自己说,怎么办?怎么办?我对这种人,真不知道怎么办(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是这一类。“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相同。“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非常好。就在知字上做文章,所以为机警动人的句子。
  总而言之,孔子是个通人,随口应对,都是道理。他脚踏实地,而又出以平淡浅近之语。教人事父母,不但养,还要敬,却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不是很唐突吗?”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成富是求得来的,叫我做马夫赶马车,我也愿意”。都是这派不加修饰的言辞。好在他脚踏实地,所以常有幽默的成分在其口语中。美国大文豪Carl Van Doren 对我说,他最欣赏孔子一句话,就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这真正是自然流露的幽默。有点杀风景,想来却是实话。
  见1974年10月台湾开明书店初版《无所不谈合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