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轉身離去的背影 2013-11-14 13:39:25|來源:健康報

那個轉身離去的背影 2013-11-14 13:39:25|來源:健康報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種牛痘、除四害、赤腳醫生……這些曾經激動過幾代中國人的詞語,和它們所代表的探索與努力,勾畫出新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脈絡。

  新中國衛生事業走過了60年。告別了落後,告別了苦難,如今的中國人正在享受着有史以來最好的健康保護。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裏,我們重拾記憶,讓一個個昨天的奮鬥,激勵今天的白衣戰士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不斷努力。

  關鍵詞:赤腳醫生

  最溫暖的社會記憶之一

  「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誇,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出診願翻千層嶺,采藥敢登萬丈崖,迎着鬥爭風和雨,革命路上鋪彩霞。赤腳醫生向陽花,廣闊天地把根紮,千朵萬朵紅似火,貧下中農人人誇。」

  這是上世紀70年代,一部名叫《紅雨》的電影的主題歌,它反映了當時農村基層醫務人員——赤腳醫生的工作狀況和社會影響。

  1965年,毛澤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赤腳醫生因此逐漸廣為人知。赤腳醫生是指那些仍持農業戶口、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衛生工作者。他們普遍未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只經過短期培訓或自學成才。據資料,1980年,中國農村擁有146萬名赤腳醫生、236萬名衛生員和63萬余名接生員。他們為緩解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作出了巨大貢獻。赤腳醫生身背紅十字藥箱,風雨無阻訪病送醫的身影,是20世紀中國最溫暖的社會記憶之一。

  親曆者講述:

  他們的貢獻與淡出

  1968年,《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報告開頭第一句話就說:赤腳醫生是上海郊區貧下中農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熱稱呼。這則報告立即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赤腳醫生這個稱呼從1968年開始傳遍大江南北。對那段曆史,衛生部醫政司原司長張自寬記憶猶新。

  年逾古稀的張自寬說,赤腳醫生這個稱呼起源於江南地區。當時,農村的醫務人員要一邊勞動,一邊隨時為社員看病。南方水田多,他們勞動要赤腳,治病也來不及穿鞋,赤腳就成為他們區別於城裏醫生的標志,也因此被農民叫做赤腳醫生。

  在當時的農村衛生工作中,赤腳醫生有3個突出的優點。首先是和農民關係密切。他們大多本身就是農民,對農村和農民的情況很熟悉,被農民看做自家人。其次是這些衛生人員能防能治、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防治小傷小病,專業技術水平不高但作用很大,非常切合當時中國農村的實際。第三是廉價。赤腳醫生服務收費很低,使用的治療方法也是廉價的,如針灸、中草藥等,農民負擔得起。

  有了這支隊伍,基層衛生組織在貧困落後的農村地區得以快速建立,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有人來做了,國家的衛生方針政策也因此落實到農村最基層。赤腳醫生這支隊伍無愧地擔當着保護農村基層廣大勞動人民健康的使命。但隨着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形勢新變化,農村基層衛生組織和赤腳醫生隊伍必然面臨改革和調整。

  據張自寬回憶,1985年2月24日,在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閉幕大會上,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在大會總結報告中正式宣布:衛生部決定停止使用赤腳醫生這個名稱。今後凡經過考試、考核,已達到相當於醫士水平的,稱為鄉村醫生;達不到醫士水平的,都改稱為衛生員。從此,赤腳醫生這個名稱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鄉村醫生。

  延伸閱讀:

  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在提高

  如今,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和新農合相輔相成,更加方便廣大農民群眾就醫。「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與發展規劃》,中央財政投入148億元,地方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改造和新建農村衛生機構3.6萬個,其中鄉鎮衛生院2.4萬個,並為2.4萬多個機構配備了設備。

  最新統計顯示,全國61.4萬個村衛生室中有鄉村醫生88.2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1萬人。鄉村醫生中,大專及以上學曆者有3.6萬人,中專學曆(水平)者有60.0萬人,在職培訓合格的有20.4萬人。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農村地區58%的患者在村級衛生機構就診,鄉村醫生在為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