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学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高峡

专注学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高峡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浅表化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如何提升课程的深度,回归教育的本真?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高峡。

  记者:当下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浅表化现象,具体有哪些表现?

  高峡:浅表化的“浅”主要在于追求形式,课堂仅仅改变了教学形式,本质上没有改变。比如有的老师提出课堂上必须要有学生活动,却不考虑活动对学生来讲是不是有价值,似乎只要有活动就是一门好课。又如采用多媒体授课,不管是不是需要用,用得效果怎么样,每节课都会去用,遇到停电,老师都没法讲课。老师忽略了板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价值。再如有的老师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不停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然后学生一起鼓掌。其实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归结到所谓标准答案上。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观点或表达方式不合理,却又不去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想,某个词的意义是不是真正明白,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等等,所以说是“有问答没有对话”。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教师把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这就很有局限性。欧美国家小学的教科书通常非常厚,其中除了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以外,还列出了很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来参考阅读,并提供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活动。相比之下我国的教科书通常都是比较简约的,因此就需要老师寻找、挖掘更多的资源,来丰富和补充教科书的内容。课上不能是教几个字、一个公式,练几道题就算完成任务了,重要的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用它来做什么,以及对未来学习和现实生活的意义,所以,需要老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其意义。这就不仅是知识点的问题了,而是要在知识点之间构成一种相关性的逻辑关系,通过点的知识带入到面的文化。但这样的做法我们在当下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看到的仅仅是理解、记忆,顶多是达到应用解题的层面。

  记者:我们知道与“浅”相对应的是“深”,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深度教学?

  高峡:第一,要突破教材唯一的局限性,丰富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思考,也要有相关的课程资源融入其中。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中介,以学生学会为目的。我们看到有的时候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起点是远远脱节的,一些时候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一些时候老师所讲的学生早知道了,就会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老师使用的完全是成人的语言,不知道孩子表述这件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也不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述,所以说在教学当中要对孩子有关切和尊重。第三,要体察学生的困惑。可能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困惑,或者有意回避学生的困惑。教师的提问和追问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却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这时老师会说,这个问题课后再解决,但之后就“无声”了。所以我经常问教师有没有像苏格拉底“助产术”那样追问,要通过追问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后予以分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学会归纳、概括、选择、评价,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对话。老师常说自己的时间不够,但很多时候是对问题提炼不够所致。

  当然我也不赞同简单机械地划定老师讲解的时间,如果这门课需要老师从头讲到尾,完全没问题,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学会综合、思考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深度的学习。另外,还需要一种贯穿在课堂里的文化,它应当是民主的,又是多样的,是相互尊重的,也是追求真理的,也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畏惧、盲从某个权威,某种现成的说法,而是要追求更多、更本真的东西。所以我们谈教学,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文化体系。

  除了改变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些不当的做法,还可以考虑引入国外比较成熟的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有一种问题导向,任何一个项目都涉及多学科交叉,如果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一个学期开展一两次,会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有帮助。我曾经和一些老师交流,教材中涉及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否做一个整合的处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将要点找出来,把教师告诉学生转化成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收获可能要多很多。

  记者:您觉得要改善浅表化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怎么做?

  高峡:教育变革的过程其实非常缓慢。对于教师来讲,需要通过学习改变一些教学理念。

  一是为了明确教学的目标。就像医生不能只研究五脏六腑的功能,还要研究具体的患者,老师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研究人本身。从教师自身成长过程来看,教师职前的培养和在职的培训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具体学科专业,对教育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历史、社会发展和世界变化趋势的认识还有不足,眼界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够宽,思路打不开。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老师有更宽的视角,对知识要有整体的把握,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更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所以我们应当把问题提出,让老师明白教学是为了什么,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要完成什么目标,我们的不足在哪,需要怎样做。教学本身不能过于功利,不能追求分数和短期效益,要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二是有助于老师形成自己的风格。老师要通过多年锤炼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教学理念,从“术”提升到“道”。如果没有教学理念,只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很难有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老师的精神境界、老师对文化的理解很重要。对于学校来讲,要创造合适的环境让老师静下心来钻研,而不是今天一个口号明天一个提法,过于浮躁。如果一个学校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扎实去做,这才是教育的本真。

  (本报记者 周世祥)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