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鲜梅:为何被活捉只有南京大学梁莹?

徐鲜梅:为何被活捉只有南京大学梁莹?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为何学术行为不端论文抄袭者“被活捉”只有南京大学梁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授梁莹多篇论文涉嫌抄袭或一搞多投事件,沸沸扬扬,有感而问。问题的焦点在于——为何举国上下成千上万的博导博士专家教授都在抄袭论文全在买卖文章,为何就南大增辉添彩?只有梁莹教授被活捉?她抄袭文章,究竟是哪家刊物为她刊发?这样学术行为不端的人物为何能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这般不知羞耻的教授为什么能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5年)?如此缺乏知识分子良知的女人竟然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南大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梁莹学术行为不端与论文抄袭问题,领导为何不追查?社会学院社工系二0一四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教学作风与态度问题,为何有关负责人不闻不问不查不究?

“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这是青年教授梁莹回答记者的原话,这是她原创,也的确是不争事实。我中国社科院多位学术泰斗博导国务院专家津贴者,如学部委员程恩富学部委员潘家华女接班人继承者史丹就被实名举报涉嫌抄袭论文,农发所党委书记党代表国家二级教授闫坤女士“五百多篇论文”中无数篇是枪手所为多篇来历不明,最高学术殿堂其他小教授小人物,搭便车抄袭论文早已圈子化专业化标准化事业化了,如农发所博导三流研究员生意人于法稳们!

附文一|央视网:在重论文的游戏规则下,梁莹“脱颖而出”具有必然性(澎湃新闻10-25 16:51)

央视网微博10月25日消息,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的多篇中文论文涉嫌抄袭或一稿多投,且似乎为了掩人耳目,专门向相关期刊和中文数据库主动要求将历史文章“抹除”。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主动把自己多年来的论文404,相当有话题冲击性。南京大学校方已经回应,正式成立调查组调查,如果报道属实将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校方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定论。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术圈人物公开站出来,对梁莹的学术水平给出否定性评价。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曾在密西根大学任职)说,当年让两位学生审了她的文章,就决定不接受她去米密西根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曾和梁莹“通过几个email,感觉实在不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春泥更是丝毫不留情面,直言“此人虽然发文很多,但全都是粗制滥造。”

但这样一个同行评议如此糟糕的学者,却在学术圈如鱼得水,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为什么呢?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的一句话,概括可能较为精准——“这个真是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下的一朵奇葩”。

简单概括梁莹最大的特征,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惊人。2009年入职南京大学时,学校内部就有不同意见,30岁刊发30多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又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可是质疑者的意见最终被证明无效,论文数量是学术圈通行的重要优势。重论文这个简单粗暴的游戏规则下,梁莹的“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梁莹就是学术圈游戏规则下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她很精明地把握了在学术圈出人头地的秘诀,并在行动中做到了极致化。只要有论文产出,只要这些论文发到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就代表着学术能力,就算科研成果。有利的事情,挤破了头大干快上;而教学这种晋升意义不大的事情,她则是极尽糊弄,毫不掩饰对教学对学生的鄙视。按理说,梁莹不是活在真空,她的学术水平、教学态度,身边的同事、同学不可能不知道,可没人能阻挡她的扶摇直上。

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也不是没人举报过梁莹。南大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过,可如果不是这次媒体曝光,梁莹还像是学术圈锦鲤一样活得滋润。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梁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是现有学术圈游戏规则之下的产物。粗制滥造的论文,可以轻易突破那些学术期刊的门槛;论文数量的优势,可以在高校畅行无阻,可以入选国家各项权威计划。

换言之,梁莹的做法不仅实现了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也帮助所在高校利益最大化。当个体的荣誉利益和高校深度绑定之后,高校就会更倾向于对眼皮底下的问题视而不见。在梁莹的风光之路上,可以看见太多学术圈乃至科研体制的弊病。查出梁莹的问题决不姑息容易,难的是反思纵容她的制度环境。撼动不了重论文、重指标等游戏规则,就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梁莹。(原题为《重论文这个简单粗暴的游戏规则下,梁莹的“脱颖而出”具有必然性》)

附文二|央视谈“梁莹事件”:证明迷恋论文搞乱“学术圈”(新浪新闻10-25 18:46)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年仅39岁的“长江学者”梁莹教授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记者对比发现,梁莹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和一稿多投。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开始正式调查梁莹涉嫌学术不端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梁莹教授是同龄学者中的佼佼者,有包括博士、博士后、“万人计划”青年学者、“长江学者”等多个学术头衔。在曝出这起奇闻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报道内容全部属实,梁莹可以说在科研方面劣迹斑斑,那又是如何进入这条“学术快车道”的?

据报道,梁莹在申请南京大学教职时,有人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30多篇论文,“不符合文科的严谨性”,说通俗点就是质疑梁莹的论文太“水”了。事件曝出后,多位社会学领域学者表示了解过梁莹的研究,确实一般,目前国内社会学“扛旗”学者赵鼎新也表示自己拒绝过梁莹前往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的申请。吊诡的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众领导、教授却看不出其中猫腻,不但让她通过了最终的考核,还在接下来的近十年中将多项资源向她倾斜,让她畅通无阻地拿到了各种荣誉和头衔。

“梁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调查报道中的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这是一朵开在“论文崇拜”歪脖子树上的学术不端“恶之花”。用论文的数量作为考量学者学术水平的尺子,本身没有大问题,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与做法。但将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作为评职称、发奖金等现实利益密过度挂钩,却直接导致唯论文论英雄、论文崇拜和国际学术期刊迷信等怪现象。这也是梁莹拿到“通关密码”的诀窍,无视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炮制尽量多的论文,去参与各类评比,走上“封神成圣”的金光大道。

梁莹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说:“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诚然,拉上整个学术圈为自己垫背并不能分担众人对她的鄙薄,但这句话某种程度也暴露出中国的科研界确实风气浮躁。近年来,从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到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外高水平期刊撤稿,高校、研究院所频频曝出在“唯论文”体制下浑水摸鱼的“窃钩者”,也难怪网民要调侃“滚滚长江(长江学者)都是水”了。

在学生眼中,这位梁莹老师对教学极不负责,缺乏治学者应有的修养,存在早退缺课、上课念课件、吃零食、玩手机、让学生干“私活”等情况。这是“论文崇拜”的另一个恶果,机械、狭隘的考核机制让许多青年学者重学术而轻学生,甚至将一些德不配位、才不配位者放进“象牙塔”,成为大学生的“领路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果在一个国家最应当保有情怀、最应当“理想主义”的地方,都失守学术底线,那要赶超18年斩获18个诺贝尔奖的邻国日本,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了。

科学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相的神圣事业,在“论文指挥棒下”以兴趣或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恐将无立足之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崇高学术信仰也会逐渐褪色。尽管科研界的职称改革已经拉开帷幕,但从“梁莹事件”反窥,力度远远不够,破除固有体制一定不能止于小修小补的“厘米推进”,而应当将其置于“科教兴国”的宏观视野进行系统改革,否则,今天打在梁莹身上的舆论监督“板子”,还会打在下一个、下下一个“梁莹”身上。(文/樊帆)(原标题:“梁莹事件”再证迷恋论文搞乱了“学术圈”)

附文三|青年长江学者主动撤销百余论文,不能没有下文 |(新京报评论,百家号10-25 06:15)

只有让学术不端者付出沉痛的代价,才能根治学术界的潜规则,还学术以清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文 | 于平)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近日,据媒体报道,在过去几年里,她的中文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主动撤销论文,这在学术界是非常少见的事情。论文,是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论文的公开,是科研人员接受外界监督的最起码要求。而公开的论文越多,越有助于论文内容的被引用,引用次数的多寡,也是评价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梁莹清空了自己百余篇论文,等于清空了自己部分学术成绩,这实在有违正常逻辑。而梁莹对此给出的解释也左支右绌,并不能自圆其说。她向同事坦言,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可是,正是靠了这些“垃圾”论文,梁莹才能在学术界青云直上,获得硕士、博士,进入南大任教,并评为教授,她才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

如果说她的论文该撤,按照这种逻辑,那她依靠这些论文所获得学术头衔和荣誉是否也该被撤销,她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几分真本事,这些问题也都随之而来。梁莹撤销自己百余论文,外界最多的猜测是抄袭和一稿多投。也就是说,梁莹当年靠论文为“垫脚石”获得学术地位,而这些论文因为存在学术不端,对于梁莹而言已成为潜在威胁,所以必须销毁证据。

这样的猜测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中青报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梁莹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对此,梁莹表示,那是发生在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可是,所谓“不懂规范”之说,实在很牵强。做学术的,哪可能连抄袭和一稿多投这些基本规范都不懂。

而且,梁莹如涉学术不端,是否只发生在其早期的论文上,恐怕也是个大大的问号。梁莹的论文极为高产,论文发表量高的时候,一年少则十几篇,多则二十多篇,算下来,平均一月能发一两篇。这样的论文高产神话是如何炼成的,让人匪夷所思。遗憾的的是,梁莹种种问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她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外行的记者稍微一比对就能看出来。她的论文高产同样也疑点重重,但对她进行审核的学术机构,却丝毫没有发现,使她轻易就获得了各种头衔和荣誉。

学术不端,不容找借口。对于任何学术不端的线索,有关部门都不能轻易放过。只有让学术不端者付出沉痛的代价,才能根治学术界的潜规则,还学术以清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据悉,针对梁莹撤销自己论文事件,南京大学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结果如何值得我们关注。(于平,媒体人)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