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预见了苏联的解体?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之一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预见了苏联的解体?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之一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这个理论家群体在毛主席逝世前后写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1976年9月版),虽然由于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不免显得成书仓促,但是,他们在书中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仍然相当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原则,尤其令人深感惊讶的是,他们从这些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预见到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预见了苏联的解体?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之一

马 志 远

  

  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借此察古知今,还在于它使人们能够登高望远,能够站在今天展望和预见未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一批理论家就是这样一个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真理的群体。这个理论家群体在毛主席逝世前后写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1976年9月版),虽然由于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不免显得成书仓促,但是,他们在书中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仍然相当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原则,尤其令人深感惊讶的是,他们从这些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预见到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

  1976年9月上海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具体的作者署名,使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此书的作者是谁、有谁,只能借助序言后面的一个集体署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来推断这个“编写小组”应该是集合了一批优秀的理论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章第三节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写道:“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疯狂推行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为此,它必然要横征暴敛,通过增加农民税负和提高工业品价格等途径,对苏联农民进行残酷地剥夺。苏修梦想在剥夺农民、剥夺全体劳动人民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称霸世界的帝国。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使城乡对立也日益加剧,使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苏联人民的反抗日益增强。这种现象,预示着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制度就要解体了。”

  上面这段引文的重点当然不是使用“疯狂”、“残酷”、“横征暴敛”等贬义词评价苏修集团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而在于以苏联为反面教材进一步论述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如何结合的问题。

  

  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不是人类社会前进到社会主义阶段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一个自从人类的社会劳动开始起就有的老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之下,工农业结合的方式不同。

  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公社时期,为农业制造生产工具的手工业与农业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从属于农业的副业形式而存在。手工业和农业的这种结合是一种直接的结合。到了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现,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它与农业的结合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彼此交换劳动的间接结合。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之后,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两个社会形态的漫长过程。在这两个社会形态中,由于农业人就是个体农业,手工业也还是个体手工业,两者之间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仍然保留了直接结合的痕迹。然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当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个体手工业之后,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直接结合就彻底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不再具有任何直接的形式,而是变成了“迂回曲折、眼花缭乱”的货币交换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资产阶级利用工业相对于农业的优势地位抬高工业品价格,造成了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借以掠夺农业,“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于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有封建时代的分离状态发展到尖锐对立的状态。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对工农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的新的直接的结合,“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见《共产党宣言》)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正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方面建立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把工农业生产都纳入到国家计划当中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在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运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正确地处理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使得工业和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把两者直接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中国工农业的结合,还采取了有人民公社创办社队工业的形式,这是一种“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新型的工农业的直接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农业结合,不仅仅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结合,它还涉及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相互分离、相互对立还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逐步扩大还是逐步缩小以至于最后消灭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大阶级能不能形成巩固的联盟的问题。进而言之,工农业如果能够逐步实现直接的结合,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就会逐步缩小,工农联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的政权就会更加巩固;反之,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就会进一步扩大,工农联盟就会逐步削弱,社会主义政权就会瓦解。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因此,工农业结合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但是,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相继背叛了这条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工农业如何结合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经济前提的,私有制条件下的工农业结合是通过货币交换进行的间接的迂回曲折的结合,公有制条件下的工农业结合是直接的结合。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破坏苏联已经建立起来的工农业的直接结合,恰恰就从破坏苏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开始。赫鲁晓夫上台后,于1957年提出要把“赢利和生产基金利用情况”作为“计划和考核企业、建设单位的重要指标”。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把“提高利润和赢利的意义”当作“党的纲领性要求”提出来。赫鲁晓夫之后的勃列日涅夫声称要“广泛实行经济改革”,建立“新经济体制”,在企业中推行“完全经济核算制”。所谓“完全经济核算制”,就是在“减少上级组织为企业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经营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的名义之下允许企业自由经营。于是,苏联的工业企业获得了自行其是的权利,纷纷把追求利润作为生产目标,生产什么有利就生产什么,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利润较低,苏联的企业就减少了这些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这些企业还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价格,因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仅没有遏制,相反进一步扩大。畸高的工业品价格当然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苏联的工农业生产的结合由此从比较直接的结合逐步走向对立,工农联盟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就在1976年9月这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之后的第15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黯然飘落,曾经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苏联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就在今年国庆前夕,有位著名的法学家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在讲到苏联、东欧剧变时说:“苏联共产党为什么垮台?原因在于从1936年开始,斯大林破坏法治,斯大林要人治不要法治。”“铁托是南斯拉夫的英雄,铁托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要人治不要法治,最后的结果呢?就是铁托没了,南斯拉夫也没了。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了,南斯拉夫一分为三。”这种说法把苏共垮台、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归因于“要人治不要法治”、“破坏法治”,归因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法律制度问题,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而不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而且,这位著名法学家还把造成苏共垮台的责任栽赃到斯大林头上,说斯大林从1936年就开始破坏法治,造成了苏共的最终垮台,这简直是信口开河,太有失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肃风范了。

  早在1963—1964年中共中央发表的“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里面对于苏联、南斯拉夫出现的修正主义及其将要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已有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洞见。《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即“九评”)在列举了大量来自苏联报刊的“苏联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一些工厂领导人和他们的一伙,利用职权,动用国营工厂的设备和材料,设立‘地下车间’,进行私人生产,私卖私分,大发横财”、“有些集体农庄的领导人和他们的一伙,为所欲为地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肆意挥霍,剥削庄员”的事例后,写道:“这些蜕化变质分子所把持的工厂,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企业,实际上已经变成他们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企业。他们同工人的关系,变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这些农庄领导人所把持的农庄,实际上变成了他们的私产。他们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变成为新的富农经济。”“人们看到,在南斯拉夫,铁托集团虽然还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是,自从他们走上修正主义道路以后,逐步地形成了一个与南斯拉夫人民对立的官僚资产阶级,使南斯拉夫从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变成官僚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变成国家资本主义。现在,人们又看到,赫鲁晓夫集团正在走上铁托集团已经走过的道路。赫鲁晓夫向贝尔格莱德朝圣,一再说要学习铁托集团的经验,并且宣布,他同铁托集团‘属于同一个思想,以同一个理论为指南’,这是毫不奇怪的。” “由于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伟大的苏联人民用血汗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1991年前后,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解体,不正是赫鲁晓夫和铁托之流背叛马克思主义、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发展私有化,培育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造成了他们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吗?一句话,不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必然结果吗?

  关于工农业结合问题,毛主席早在1965年5月就有关一段深刻的论述:“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就不安稳了。”(见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这是毛主席1965年5月在离开井冈山时与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谈话)毛主席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指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即工农联盟、关系到共产党能不能保护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能不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安危的重大政治问题。毛主席这段论述虽然是针对当时中国国内出现的甚嚣尘上的包产到户的错误言论和做法说的,但是其中阐述的工农业相互关系、工农业结合的原理也适用于苏联,适用于一切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理解和遵循毛主席阐述的这个原理,就能促进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怀疑和违背这个原理,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以阶级矛盾为核心内容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发生并变得日益激烈,工农联盟就会瓦解,国家就会分裂;在国际上就会仰人鼻息,帝国主义的威胁、制裁甚至侵略就会卷土重来。

  已经灭亡的苏联和南斯拉夫不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前车之鉴吗?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