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当代社会思潮、家庭观念最能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

  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希望30岁前结婚

  作为一个“母胎solo”(指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单身、没谈过恋爱的人——记者注),就读于山西大学的魏熙苒对于恋爱一直充满期待,但她更多抱持谨慎的态度。以前她认为只要互相喜欢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现在她则觉得“不能单纯以喜欢作为谈恋爱的标准,还需要考虑诸如性格、价值观、未来发展等因素”。作为大四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魏熙苒对于婚恋产生迟疑,希望自己稳定且独立之后再去深入考虑。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谈恋爱的目的更多是找到一个能够陪伴自己一直走下去的人。”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的史绍豪认为,如何和自己所遇见的这个人更好地相处才是更重要的。即使已经恋爱近两年时间,但史绍豪认为现在谈论结婚仍然为时尚早,“一方面是等双方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双方在观念上都更成熟一些,那时候才会考虑谈婚论嫁”。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十年内婚育行为的核心主体,其婚恋态度也因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7.90%受访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8.55%希望在21-25岁结婚,7.58%希望在30岁以后结婚,25.97%则表示在法定年龄以上,任何年龄都可以。

  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受访00后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婚姻

  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佳睿眼里,所谓理想的恋爱,便是双方都能认真对待这份感情,顺理成章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她直言并不会轻易跟另一半提到结婚:“目前大家仍在求学阶段,或是刚刚步入社会,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假如在一起会妨碍彼此的发展,那可能要考虑分开,尊重对方的人生选择。一开始就强调结婚,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让感情变得沉重。”

  “什么事情都是一步步慢慢来的,先处理好谈恋爱的问题,再去考虑结婚。”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曹宇祺说,“谈恋爱是两个人相处起来很舒服就在一起了,而结婚是更深一步的事情,要考虑更多。”在他看来,谈恋爱更多是去尝试,而结婚则是需要慎重抉择的人生大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就会过于踌躇而不敢踏出那一步,最终一事无成。

  魏熙苒认为,对于自己而言,结婚仍然是恋爱的主要目的,婚姻中“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她的期待。“当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生活更舒适,并且整个生活的走向是不断向前的时候,我才会选择结婚”。在大学期间,魏熙苒选修了所在学院开设的《爱情哲学》课程,课堂上老师关于爱情的阐述让魏熙苒深以为然,“两个人的爱是我们一起抵抗世界的冒险”。由此她总结道,自己眼中健康的婚恋观,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结合之后,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依赖,共同面对困难,并且一直走下去”。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真心相爱(95.32%)与经济考量(85.97%)为受访者考虑是否结婚的主要因素,42.26%表示会受社会环境影响,39.68%会受到家人期望的影响,16.45%期待孕育后代而选择步入婚姻。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一文中提到,在坚守婚姻和生育的制度性框架下,中国大学生对婚育的态度依然出现了发展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婚姻和生育的价值性基础已发生改变。“婚育在传统上的保障性功能以及传宗接代的意义已经极大淡化。相反地,年轻人开始强调恋爱、婚姻和生育基于个体意义上的价值:互助进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虽然是在谈恋爱,但是两个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体。”谈到健康的婚恋观,胡佳睿如是说道。双方都有各自喜欢的事,有各自的目标,携手一同朝着目标努力,互相助力更上一层楼。“两个人不会过分依赖彼此,在相爱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这样的相处模式有利于感情的经营,两个人都能感到很轻松。如果一方太过于依赖另一方,没有留给对方空间,感情很容易出现问题。”

  社会思潮、家庭观念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主要因素

  谈到婚育观的形成,史绍豪表示教育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也包括通过了解身边人的经历和社会新闻而产生的思考。史绍豪说,他父母的感情状况一直很好,作为孩子的他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让我觉得结婚并不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也让我对于婚姻没有抱有期待”。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社会思潮(66.77%)、家庭观念(55.16%)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事例(54.84%)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传统的思想观念(44.68%)、学校教育(34.19%)、媒体的相关报道(32.42%)也对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一文中写道,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中国已进入重视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

  读理工科的曹宇祺和异性接触较少,加之自身性格较为腼腆,没有什么恋爱经历。他的婚恋观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父母一起吃饭、遛弯儿时,经常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婚恋话题,“我妈妈会告诉我,找什么样的人更合适,比如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个人品性、学识修养等方面。”虽然有时候曹宇祺也会持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但他会认真倾听并且大部分都会接受。“父母走的路比我多,年龄比我大,见识也比我广,拥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听从父母的话,借助对自身有帮助的外力,能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在魏熙苒看来,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是促成自己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她表示家庭环境也对自己的婚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我主要还是会遵从自己的想法”。调查显示,79.19%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婚育问题上,会听取父母的建议,也会遵从自己的想法。

  史绍豪表示,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曾感受到外国人对于恋爱和婚姻更多持有包容和自由的态度,但他认为不应过于被他人的婚恋观所影响,而是应该在看到不同的观点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不能“只看到一类人的观念,或者说只是听从父母的意见,这样是比较狭隘的”。他认为,健康的婚恋观应该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并严谨选择,而不趋附某个人或某种思潮。

  心怀憧憬、任重道远,受访00后对婚育教育抱有期待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恋爱课”视频引起了大学生群体广泛的关注,胡佳睿也是其中的一员。“一个人不依靠别人,也可以在世界上过得很好。先找到自己生命的落点和价值。如此,往上,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往下,也可以遇到很善良的恋人。”这句话令胡佳睿印象深刻,也让她深受启发,“他教育我,首先自己要能够独立,一个人就能过得很好,这样你的恋爱标准就不会下降,能够有效减少低质量的恋爱,伴侣的出现也是自己生活的锦上添花。”

  即将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马思楠表示会将“结婚”和“生育”列入自己未来的五年规划。“最理想的当然是和现在的男朋友继续稳定发展,在同一所城市定居,等双方工作都稳定后再介绍双方父母见面。”在马思楠看来,恋爱可以偏感性,但婚姻和生育必须由理性主导,“我认为双方在决定结婚之后,就应该开诚布公地和对方沟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婚育知识的普及,比如沟通技巧、相关法律科普等。“我会鼓励我的对象也去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37.58%受访大学生希望生育一个孩子,34.03%计划生育两个;3.55%认为结婚后不久最适合生育,14.19%认为1年后最合适,17.26%表示会在结婚2年后生小孩,12.26%将生育计划安排在3年后,52.74%表示随缘。对于生育的意义,74.03%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67.74%表示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0.16%认为生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2.90%认为生育是人生应当经历的内容,22.10%认可孩子可以维系夫妻感情。

  曹宇祺认为单纯只依赖学校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足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育观。“恋爱课只能讲述一些宏观的内容,而每个人在恋爱和婚姻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开设的课程针对性较弱。”在他看来,家庭的教导起决定性作用。孩子从小到大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一个美满的家庭,能够带给孩子健康的婚育观。

  胡佳睿希望如今婚育方面的教育能够有更多落地的内容:“现有的许多课程内容听起来有些空泛。现在大家往往更关心是像购房指导、婚姻中的自我保护、生育安全这类能够切实切中要害的内容。”

  对于当下年轻人的婚育问题,魏熙苒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加强正向的引导。她认为现在一些恋爱综艺过于娱乐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深入的思考,甚至还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看完之后更不想谈恋爱了”。此外她还提到,有一些相亲机构将婚恋商业化、将人商品化,也可能给年轻人的婚恋观带来负面影响。“相亲本身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但不能过于商业化、娱乐化。”

  看着身边的朋友陆续走入婚姻殿堂,马思楠的脑海中也时常浮现自己“理想中的婚后生活”,但她表示并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节奏。“正是因为对婚姻美好的期待,才让我对自己和伴侣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家庭的期许,是我们奋进、提升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除曹宇祺、胡佳睿均为化名)

  (见习记者 罗希 实习生 陈昊原 范子菁)

原标题:史上最多毕业生1076万!考公、考研,还是就业......

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程鹏,杨欢,盖源源

“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最近几年,每到“金三银四”总有“最难就业季”的感慨出现,今年似乎更为艰难——

根据教育部此前的发布,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事实上,过去每一年,毕业生的总量都在创新高,今年首次迈入了千万人时代。眼下,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即将离开校园,除了考公、考编、考研、延毕等等,还有大部分将直面就业市场。

“千万大关”何来?

应届高校毕业生既包括了专科生、本科生,也包括了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个群体从“百万”涨到“千万”,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

大量的毕业生,来源于大量的高校入学录取人数,也就是俗称的“扩招”。1999年,高校扩招正式启动,那时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到百万。

随后20多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每一年总量都在“创新高”。以至到了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突破“千万”,较10年前增长了58%,是刚刚跨入21世纪时的11倍多。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迈过千万大关,相比去年猛增167万人。增量从何来,回溯他们入学的年份,可以看出“迹象”。

首先是高职院校,扩招了“百万”。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这是距1999年大学扩招20年后,高等教育再次大规模扩招。

这个消息涉及当时1418所高职院校,消息背后牵涉职业院校的各项改革,本着培养“工匠”人才的初衷扩大招生规模,一度让人感慨“高职的春天来了”。

也是在2020年,疫情袭来的第一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首次突破“百万”。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增长20.74%,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也不少,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文件,要求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当年博士生招生较上一年增长13.86%,扩招幅度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年。

2到4年之后,这些莘莘学子毕业,集体推高了2022年前所未有的毕业潮。

考公考研“热潮”

毕业在即,摆在他们面前的通常有几条路,其中主流是:考公(编)、考研(博)、就业。正因为今年千万级的庞大基数,也造成了考公、考研路的“拥堵”。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高校毕业生秋招行情》显示,超半数的本科毕业生表示有考研的打算,近三成的研究生会考虑继续读博。毕业后深造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加了80万人。有统计显示,“最热之一”的深圳大学,报考人数达到了近三万人。其他双非院校,报考人数都平均上涨了50%。这里面既有应届毕业生,往届生的占比也在明显上升。

但是,2022年招生人数在110万左右,相比去年只增加了5万人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今年有近3/4的考生落榜。

圆圆(化名)就是落榜的考生之一。作为一名二本的应届生,她对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评价是:“卷得太厉害了!400分以前都可以读清北复交了,今年连复试都进不了。”所以,当今年3月分数线一公布,圆圆和室友们都各自回家了,“重新复习,明年再考吧,学长学姐们也不是一次就考上了的”,言语间透着一股新的斗志。

除了考研,还有考公。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去年10月,2022年度的“国考”报名开始。这次公告比往年多了一句话:市(地)级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国考向应届毕业生有所倾斜。

亦有培训机构统计,2019年-2022年度,国考仅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占比,从39%升至58%;国考仅面向应届生的人数占比,从42%升至67%。

即便如此,这条路依然拥挤。一些曾经嘴上说着“我一定不考公务员”的往届生,也在涌向这座桥,甚至开始流行一句打趣的话: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

报名结束后,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共212.3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首次突破200万人。实际录用人数只有3.12万,报录比高达68:1,又出现一次“历史新高”。最夸张的一个职位,报录比接近“两万选一”。

再加上疫情影响,原本每年3月就该进行的各地“省考”出现了部分推迟,一些全身心准备考公的毕业生也因此悬而未决。

地方政策支持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考研、考公或是延毕、“慢就业”之外,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需要直面就业市场。

在城叔找到的几个应届毕业生个案中,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找到工作”这件事并不难,但“找到心仪的工作”却几乎没有,包括薪资、岗位、企业性质甚至行业都与预期存在落差。经历了去年底的“秋招”和正在进行中的“春招”,这几个个案,人手握几份offer,骑驴找马。

就全国而言,高校毕业生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如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的数据:

今年2月,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是15.3%,与上月持平,其中,20-24岁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的失业率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付凌晖对此解读为:“大学生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他又补充道:“但确实要看到,与历史相比,总体来看大学生失业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9年关注这个群体,今年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上周,就业形势座谈会召开,强调要加强就业形势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就业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就业目标任务。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补贴政策。

在浙江,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万到40万不等的生活补贴或购房租房补贴”;若是创业,“可贷款10万到50万,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连到浙江实习的大学生都能领到“生活补贴”。

这系列政策,可以看作是浙江招揽人才的举措,其实也是地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对策。

又比如广东,近日出台了《202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力争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月底达70%以上、年底前达90%以上。

在鼓励企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方面,这份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

“鼓励引导每家规上民营企业拿出1个以上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广东省国有企业力争全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不少于4万人”,“全年全省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不少于6.8万个”,“提供公务员考试录用岗位不少于1.5万个”。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各方都在努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依旧存在,叠加疫情的影响,这“千万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比以往更甚。

就在4月14日,教育部举办2022年第2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培训,会上提到,要做好疫情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政策方案解读。

记者|吴林静

编辑|程鹏 杨欢 杜恒峰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原创文章|

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网传南京一高校男教师偷窥女厕所,校方:已成立调查组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4月3日,有网友发帖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某一教师在女厕所偷窥,并配发一男子在厕所门外探出头来的视频,提醒该校女同学注意防范。对此,该校保卫科回复极目新闻记者,当天接到相关同学反映情况后,学校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成立调查组跟进此事。

据网传视频显示,在一女厕门口,有人从门口伸出头来偷窥,而这一幕,恰巧被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到。之后该疑似被偷窥女同学称,此事发生在该校某院四楼东边厕所,并曝光该教师姓刘,系该校某学院副教授。

4月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保卫科工作人员回复极目新闻记者,4月3日确实接到相关同学反映该情况,得知此事后,学校已成立调查组,也联系了涉事教师,相关情况正进一步调查中。该校组织部门也回应极目新闻记者,对相关情况他们也会关注跟进。

辖区派出所民警回复极目新闻记者,他们也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学的报警,针对警情他们将收集证据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的黄同学(化姓)在求职平台跟“领航中视国际”HR毛先生沟通工作时,被对方吐槽自己的母校不靠谱,还被骂“垃圾就是垃圾”。

 

 

据大象新闻报道,黄同学自我介绍是湖南工商大学一名大四学生,由于临近毕业,他从3月份开始一直在网络平台上找工作。3月26日,他通过私信的方式,联系上“领航中视国际”公司的HR毛某。让黄同学意想不到的是,毛某对他的态度却十分恶劣。

 

 

 

根据黄同学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显示,这名头像为“人事总监”的毛某在了解黄同学所在的学校是“湖南工商大学”后,多次发信息对黄同学进行言语讽刺,认为黄同学所在的学校“不靠谱”,并表示自己公司就是黄同学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在遭到黄同学反驳后,直接回复“垃圾终归是垃圾。”

 

黄同学称,“至今没搞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辱骂我。”他所应聘的岗位显示为电话客服,要求大专学历,经验不限,薪资待遇在8000-13000元之间,黄同学称,他的条件也都符合对方的招聘要求,“可能是我回复反驳了他的一些话,所以才对我有这么大的恶意。”

 

事情发生后,黄同学在BOSS直聘平台进行投诉举报。

 

 

 

4月11日下午,记者发现BOSS直聘平台页面上,该HR岗位显示“停止招聘”。

 

 

黄同学表示,平台官方客服给他打来电话致歉,并且对该HR岗位进行关停。“希望用人企业不要再夹杂私人情绪,这也是对应聘者的一种尊重。”黄同学说道。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 大象新闻、封面新闻报道】

原标题: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被指猥亵人体模特,涉案人已被行政拘留

人体模特白柏紫(化名)2月26日凌晨在微博实名举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何某对其猥亵。白柏紫称,她在给何某当人体模特过程中遭袭胸,且何某当着她的面自慰。事后,她在固定相关证据后报警求助。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2月27日晚从权威消息处了解到,目前何某已被警方行政拘留,有关情况仍在调查中。

澎湃新闻2月27日晚从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了解到,公安已将涉事教师拘留,学校正在配合警方提供相关的材料。等警方对此事有了定性后,校方再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对该教师进行处理。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师资队伍”资料显示,何某生于1978年7月4日,是山东青岛人。1998年考入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是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重庆雕塑家学会理事。目前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

下级分类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