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田蕴章教授简介

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 1945年生於天津,现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书法硕士生导师。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后遍临历代名家:二王、孙过 庭、钟绍京、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林则徐以及潘龄皋、华世奎、王维贤、陈益椿、戴彬元等近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於楷法,兼精行草,且博通吟 咏,雅好琴棋。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1989年至1993年期间,曾与胞弟英章于日本横滨、中国北 京、天津联袂举办“田氏兄弟书法展”达十次之多。

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於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 析》、《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 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现任: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天津书协评委、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河北省潘龄皋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每日一题:古今书法家的标准

古今对书法家的判别和界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衡量的尺度,古代的书法家在行内或民间也被称为“书家”或“写家”。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作一个探讨。

首先书法家是一个尊称,不可以自居;其次书法家是被大众认可的;再者书法家是从 纵向横向的角度的比较,被认为是优秀的,也就是说是被历史所认可的。比方说魏晋的钟张羲献,唐代的欧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 的????,清代陈铁文刘,等等等等,都是被公众和历史所公认的书法家。现在的情况则不同,只要你是书协会员,就是书法家了。书协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 市级和县级的,书协的全称是“书法家协会”。因此现在是拿起笔来写字就叫书法,进入书协就是书法家了。古今是完全不同两个概念。

书法大家应该是精通国学、书法成就突出的那些人,才有资格。

每日一字:竹

“竹”字是左右结构,形体宜扁。左右结构的字一般要左让右。左右结构的字迎让关 系,一般是左小右大时要左让右;左大右小时要右让左;左右并列时一般要做让右。如“秋”字,和它的异体字“?”,就能说明这个问题。行书的形体、结体也是 如此。草书一般字形要大一些,并不要与“升”“开”相混淆。

另外,欧阳询中楷字帖市面上很少见,由田老师编撰的中楷欧体字帖《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已出版。

田老师妙语:字宜含蓄,忌张狂,要讲究中和之美。拿起笔来写字就叫书法,进入书协就是书法家。

每日一题:行草书的章法

书法的技法有点画、结构和章法。行草书的章法是书写者在完全熟练楷行草的基础上,书写时的一种自然表达与流露,而绝非刻意所为。正因为如此才表现出“贵在天真,妙在自然”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趋向。

一是章法的学习一定是在具有点画和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过硬的楷书功夫,是无 从谈其章法的学习的。二是要在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上下功夫,提高文学修养,这既是内功,也是硬功。自古哪一个文人不是墨客,又哪一个墨客不是文人。三是写 字就像说话,是用笔在说话。说话有抑扬顿挫,写字也有轻重缓急。我们看到古人的墨迹仿佛犹如梅花纷落,雪花飘飘,这难道不是在用笔诉说、吟唱吗?四是行草 书字的轻重大小,也要看字形本身的笔画多少和字形大小,不能把大字写小,小字写大。

如果说章法要是有章可循,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另外,写名字时,姓氏要重写,不可写轻了。这是个常识,也是惯例。

每日一字:月

“月”字楷书结体上的要求是上下宜窄不宜宽,左右呈背势。在合体字中作为偏旁 时,实际上它代表“肉字旁”、“舟字旁”和“月字旁”三种偏旁,不能混淆。行书字形取向左的斜势。草书的字形也是斜势的。在合体字中,是大家熟悉的那种像 “3”字加一点的写法,但单体的“月”不可这样写。

田老师妙语:写字是在用笔说话,既有有抑扬顿挫,也有轻重缓急。要想写好字,先把话说好。

每日一题:师古而不泥(ni,读去声)古

“师古”是指继承和发扬古老的优秀传统;“不泥古”是指在继承、发扬这一优秀传统的同时和前提下,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完全照搬,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是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原则的。

在学习书法上,有些人提出“师古而不泥古”这句话,其用意就如同在“文革”时期 曾提出的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是相同的。“死读书,读死书”是不足取的,谁都知道应该活学活用,但提出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那些人,他们不敢 明目张胆地反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打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旗号,反对人们去读书,进而提出“知识无用论”这一荒谬的口号。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 的。提出“师古而不泥古”的那些人,也是在打着“不泥古”的旗号,实则在反对“师古”这一目的。

“不泥古”是在“师古”的前提下,才有现实意义。失去这一前提,谈什么创新、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本之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每日一字:臣

楷书的笔顺是,先写左边的一竖笔,再写右面其它的部分,字形宜扁,略呈上下效中间大的形状。行书的笔顺与楷书是相同的,字形则宜略长,行书中“臣”字的大小视不同情况而定,如“君臣”、“臣民”,前者宜小,后者宜大。草书字形不易认读,要常写。

另外,“臣”字作为偏旁时,宜写长。

田老师妙语:草书要多写,会写,如果不会写,这个字早晚是会忘记的。

每日一题:网络、书法与国学

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用笔写字越来越少了,但学习书法的人却越来越 多,就连外国人也有不少人对书法越来越感兴趣。这道理就如同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了,人们还热衷于走路、跑步一样,不会因为有了汽车、飞机,而放弃步 行。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布什总统每天要坚持跑步五公里。书法不仅有适用的一面,它还有美学的价值。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曾对古老中国的书法表示赞叹。我 曾多次到日韩访问、讲学,在那里对我国的书法很是推崇,一提起老子、孔子这些古代先贤圣哲,崇拜得五体投地。当时我感到很脸红。在日本,最热的职业是医 生、教师、律师和书法家;在国内,我们对国学包括书法已很漠然,真所谓国学日衰,书法每况愈下。曾有一位记者跟我谈起说,书法居然成立了什么协会,真是落 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书法本来可不是这种样子。一个民族的存亡,体现在它的文化及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存亡。文字、文化衰败了,一个民族也就很危险了。因 此,我们绝不可妄自菲薄、丢弃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要珍重它,要发扬光大。

每日一字:日

“日”为独体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古代,先有独体字,后有合体字。我们对文字学要有所了解,多看看《说文解字》。如“待字闺中”的“字”就是“结合”的意思,而不是在闺中等待写字。

楷书“日”字不可以写大。要封口,“曰”字则必须不封口,这其中有文字学的意义。楷书日的合体字,封不封口就没这样严格了。行书封不封口都可以。“戊、戌、戍”要分清。草书有两种写法,第二种不常见,但更为草化一些。

每日一題:古今书法的差距

有人说“今人无论如何努力,却总也赶不上古人的书法水平”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呢?比较分纵向和横向两种比较,从纵向的比较来看,今人的确不如古人,而且很难达到古人的水平与高度,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那么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举制度的废止。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使得天下的读书人无不把书法作为首先一件要做好的事情去做。从这方面来说,以书取仕,科举制度保证了书法的长盛不衰。

二是汉字的字形简化。简化字的实施使现行的汉字笔画太少,对书法的影响很大,而且有些简化字像“赵”、“为”、“区”等字,变得很丑。有一句玩笑话“走错路,打一字”,谜底是“赵”字。可见字形变得有多丑。

三是文言文的被禁止。“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文被打倒了,对书法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古文很讲究韵律,文与字是相通的,文不存在了,字必然就会有所失。

四是毛笔退出适用的历史舞台。我们现在多用电脑打字,硬笔都很少用了,毛笔已然成了一种业余爱好的工具了,这对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人们对现在的书法状况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但我还是有一种乐观的看法,因为无论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它的载体文字,几千年来已经深根地固地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之中,因此我写过一篇《汉字不朽 书法长青》的文章表明这一点。

每日一字:君(主笔是) 书法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尤其是唐楷已到了科学化、法度化的高度。唐代书法是在二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二王南方书派圆笔的???的特点,并兼收北方魏碑方笔的???特点,融合而成。

楷书结体要注意横竖向的等分比例。中间一横要长。行书与楷书的写法不同,是二王 体系的字形。行书的“君”字,写得一般要大一些。行书中间一横要短,且刚与一撇交叉,更不能长出右面的横折。一撇要长一些。草书中,下面的“口”字用一点 代替,这与其它字中的草斜不通,是一个特例。例外,草书还有一种写法,但大同小异。

田老师妙语: 汉字不朽,书法长青。“走错路,打一字”。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